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5篇
农学   5篇
  17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采用Biolog检测法研究了不施肥(CK)、习惯施肥(CF)、秸秆还田(RS)和膜下滴灌(DI)等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对黄瓜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反映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以RS处理最高,CK最低。微生物培养72 h代谢旺盛,各处理AWCD值在0.494~0.881之间,其中RS处理AWCD值较CF显著增加,是CF的1.3倍;DI处理AWCD比CF略低,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不同,土壤微生物物种丰富度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均以CF最低,通过秸秆还田调控土壤C/N和滴灌措施对习惯施肥模式进行改进,两指数显著提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发生分异,秸秆还田处理分布于第1主成分正方向,得分系数在4.91~5.50之间;其他处理分布在第1主成分负方向,得分系数在-3.26~-0.18之间。与CF相比,RS和DI处理黄瓜产量和品质均无显著变化。多样性指数中优势度指数(Ds)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与黄瓜产量、果实可溶性糖、Vc含量成正相关,其中S与黄瓜果实Vc含量的相关系数达0.692。综合考虑,秸秆还田措施有助于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推动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较滴灌措施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2.
不同氮肥用量对姜产量与氮肥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仅施有机肥为对照组(设为OM),研究4个氮素施用水平(N0、N1、N2、N3,施氮量分别为0、300、600、900 kg/hm2)对姜产量、肥料生产效率和土壤中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下,随着氮肥投入量的增加,姜产量、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增加,N3处理的产量和土壤硝酸盐含量都是最高的;4个施氮处理中,N2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都是最高的,其产量与N3处理的产量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氮肥投入量对姜产量、土壤中硝酸盐含量以及肥料生产效率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姜周年的氮肥投入量以550-650 kg/hm2为宜.氮肥的施用应遵循少施、勤施的原则.  相似文献   
33.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华北地区4种农业管理措施下的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的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并对其综合增温潜势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麦季农田土壤是N_2O和CO_2的排放源,CH_4的吸收汇。与秸秆不还田(SN)相比,秸秆还田(SR)显著提高了CO_2和N_2O的排放量,但增加了CH_4的吸收量。通过施用新型肥料(SRC)或采用氮肥条施(SRR)的施肥方式,可以降低22.4%~35.5%的N_2O排放量,并增加9.3%~44.2%的CH_4吸收量。尤其是SRR可以抵消由于秸秆还田引起的N_2O增排。4种管理措施下的麦田是大气总温室气体的吸收汇,在秸秆还田基础上施用新型氮肥品种或采用氮肥条施的施肥方式,能够达到温室气体减排,且增产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34.
在山东省南四湖沿岸麦玉轮作区进行了不同施肥模式在夏玉米及土壤上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氮磷钾肥(OPT)、控释氮肥配施磷钾肥(CRF)、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投入(80%OPT+M)以及小麦秸秆还田(OPT+St)措施的应用均可优化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要素,提高出籽率和收获指数,从而保证玉米籽粒产量,增加农民收入,OPT、CRF、80%OPT+M和OPT+St四个处理较农民习惯施肥每公顷增收益分别为1293.4元、1311.6元、319.5元和473.3元;这四种措施均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及农学效率;相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在0~100 cm土壤剖面不同土层内,优化氮磷钾化肥、控释氮肥、及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的采用可明显降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含量,从而降低对南四湖流域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  相似文献   
35.
以南四湖过水区农田为研究对象,在麦玉轮作夏玉米季内设置地表径流水收集装置,探索减少养分径流损失、提高湖区水质的有效施肥模式。结果表明,有机物料覆盖和与土壤混合可有效降低地表水径流量,泥沙径流损失量与径流水量无直接关系;试验区降水的分布和强度特点使农田径流水无机态氮、总氮、可溶性磷和总磷浓度在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内无显著规律,但其浓度在不同处理间受施肥量、品种及类型的影响差异显著;无机氮径流损失以硝态氮(NO3--N)形式为主(NO3--N占无机氮径流总量的82.9%~90.8%);可溶性磷和颗粒磷基本各占流失总磷一半的比例,地表径流水NO3--N浓度对水质产生潜在威胁;玉米生育季内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总氮径流损失量可达11.89kg/hm2,氮磷钾平衡施用、控释氮肥应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以及秸秆还田等处理径流水无机氮和总氮损失量(率)以及磷素地表径流量均显著低于农民习惯施肥(FP)。在保证玉米产量前提下(四个处理较FP分别增产7.7%、5.9%、3.6%和1.5%),为降低养分随地表径流造成的水质污染,上述施肥模式均可在沿南四湖区农田使用,其中控释氮肥的应用综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6.
花生不同连作年限应用微生物菌剂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花生连作5年和轮作土壤上分别进行了3种微生物菌剂的应用试验,通过对花生主要生育期生长发育、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观测,明确微生物菌剂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由黄孢平革菌、细黄链霉菌、多粘芽孢杆菌等组成的微生物菌剂3在连作土壤中效果最明显;轮作土壤中微生物菌剂1和2作用比较明显,其中以根瘤菌为主的菌剂1对产量的促进效果更显著。微生物菌剂对株高、茎叶鲜重、叶绿素含量以及产量等有促进作用,并且多个指标之间有较好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37.
徐钰  初冬 《中国林业》2012,(21):40-41
自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连续爆发以来,野生动物源性疫病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自然界,野生动物源性疫病随着野生动物的迁徙而具有大范围传播的潜在危险,不仅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还严重威胁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生物物种安全。  相似文献   
38.
针对设施菜地磷肥过量施用,以便为设施蔬菜土壤磷肥施用限量标准制定及磷肥增效调控方法建立提供数据支撑,以山东寿光设施蔬菜土壤为研究对象,调查并采集150个设施蔬菜温室,其中种植年限0-4年50个(样本n=50)、4-9年40个(n=40)、9年以上60个(n=60),每个样点共采集土壤剖面(0~30 cm,30~60 cm,60~90 cm)3层土壤样品,分别测定土壤全磷、有效磷、水溶性磷及微生物量磷及水溶性碳、微生物量碳、有机质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增加,剖面深度在0~30 cm,30~60 cm土壤全磷、有效磷、水溶性磷均呈现增加趋势,而微生物量磷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土壤剖面土层的加深,各年限土壤全磷、有效磷、水溶性磷、微生物量磷含量均呈降低趋势,但种植年限9年以上设施土壤0~90 cm土壤剖面中微生物量磷约为20 mg/kg,且在各土层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多年种植后深度为30~60 cm,60~90 cm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有增加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种植年限0-4年,4-9年时设施土壤有效磷与微生物量磷含量显著正相关,且呈对数函数关系;而种植年限在9年以上时二者呈二项式函数关系。结果表明,集约化设施蔬菜土壤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土壤磷素累积增加,深层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呈增加的趋势,且磷素淋洗风险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39.
3种铜制剂对土壤生化性质和菠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美国铜基杀菌剂Kocide2000(KCD),波尔多液营养保护剂(BNPP),传统波尔多液(BDM)3种铜制剂及配施有机物料对土壤某些生化性质和菠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铜制剂处理下土壤中有效铜含量较对照增加90~220倍.而有效铁含量显著降低.铜制剂的施用显著抑制了土壤酶活性,BDM对土壤酶活性的抑制率最强,与对照相比,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减小82.3%,4.1%,73.4%;其次是BNPP处理,3种酶活性较对照分别减少45.4%,3.1%,39.1%;相关分析表明,3种酶活性均与土壤中有效铜含量呈显著性负相关.过量铜制剂还影响了菠菜的生长发育,生物量显著减少,植株体内铜、铁含量明显提高,锌含量减少.增施有机物料可减弱铜制剂对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其中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8%~57%和13%~17%,菠菜的生长发育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0.
为明确北方典型设施菜地N2O的排放特征,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的秋冬茬设施番茄土壤上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不施氮肥(CK)、单施有机肥(OM)、农民习惯施(FP)和减氮优化施肥(OPT)4个处理下的N2O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并分析了其对N2O排放量和蔬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并灌溉后的一段时间内,会观测到N2O的“脉冲式”排放,最高排放峰值出现在基肥+灌溉后,且排放高峰持续近20 d,而由追肥引起的排放峰值小且持续时间仅3~5 d.统计分析表明,温度和水分都是影响设施菜地N2O排放的环境因素.各处理土壤N2O排放总量差异显著,顺序依次为:FP (14.77 kg/hm2)>OPT(9.73kg/hm2>OM(6.84 kg/hm2)>CK(2.37 kg/hm2),N2O排放系数介于0.83%~1.10%之间,接近或超过IPCC 1.0%的推荐值.与FP处理相比,减少近60%化肥N的OPT处理下番茄产量增加2.2%.在目前管理措施下,合理减少有机肥和化肥施氮量是设施蔬菜地N2O减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