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64篇
林业   8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1篇
  185篇
综合类   127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长期施用化肥对农田土壤pH影响的整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定量研究长期施用化肥对我国农田土壤pH的影响,以评估化学氮肥在土壤酸化中的作用,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搜集整理国内40篇已发表文献的数据,建立化肥用量和土壤pH数据库,比较分析长期施用化肥对中国农田土壤pH的整体影响及化肥的有利施用条件。结果表明:在平均施氮量为150 kg/hm~2的条件下,施用化肥可以显著降低土壤pH,降低了10.46%(95%CI,9.04%~11.95%),与不施肥相比,施用化肥使土壤p H在不同利用方式、种植制度和初始p H下均降低。其中,在旱地上降低的幅度比水田高5.82%;在一年一熟作物体系中降低的幅度分别比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作物体系高3.26%和2.79%;在酸性土壤(pH≤6.5)上降低幅度分别比中性土壤(pH 6.5~7.5)和碱性土壤(pH≥7.5)高3.71%和3.36%。同时,在施肥年限10年或超过20年,农田土壤pH降低的幅度最小,分别为8.37%(95%CI,6.07%~10.62%)和6.68%(95%CI,6.07%~10.62%)。在施氮量为60~120 kg/hm~2的条件下,农田土壤pH降低的幅度最小,为5.48%(95%CI,1.86%~8.96%)。施用化肥可以显著降低农田土壤pH,其中在旱地上降低幅度最大,在施肥量为120~240 kg/hm~2、施肥年限为15~20年、一年一熟和初始pH≤6.5上降低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82.
林木叶片营养诊断中的取样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林木叶片营养诊断中的取样部位、取样时期和取样数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83.
研究了太白山北坡森林土壤垂直带谱中褐土、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和森林草甸土的形态特征、腐殖质组成、颗粒组成、交换性能、氧化铁特征及粘粒矿物组成等,以阐明各土类的特性及其垂直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4.
长期不同施肥下我国3种典型土壤重金属的累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方法,观测了1989年开始的红壤、黑土和灰漠土17a不同施肥(不施肥、施用化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和单施有机肥)下重金属元素Cu、Cd、Zn、Pb和Cr含量随时间序列的变化,阐明长期施肥下3种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累积变化过程和富集特征。结果表明,灰漠土各处理的重金属含量在17a间持平;红壤和黑土中Zn、Pb和Cr含量17a间没有显著变化,各个处理间也没有显著差异,但施用有机肥处理的Cu和Cd含量则显著增加,其快速增加期起始于试验开始的5~6a后。其中红壤Cu含量在1996年之后的3a中由41mg·kg^-1左右快速增加到64mg·kg^-1左右,之后在高浓度持平;Cd含量则在最近的10a中从0.20~0.30mg·kg^-1直线上升到1.30~1.50mg·kg^-1。黑土Cd在6a中快速增加了2.4倍和1.4倍,2000年后在高浓度基本持平。红壤的Cu和Cd、黑土的Zn和Cd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其可能来源一致。长期施用有机肥是红壤和黑土中重金属显著富集的重要原因,有机肥的质量对土壤重金属的累积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5.
长江中下游地区高产稻田施肥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湖北五省19个高产稻田产量、施肥、耕作制度及农田管理调查,研究高产稻田施肥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高产田N、P2O5和K2O最佳施用量分别约为461、130和430 kg/hm2,水稻年产量平衡在16 893 kg/hm2左右;水旱轮作高产田N、P2O5和K2O最佳施用量分别约为200、145和250 kg/hm2,作物年产量平衡在13 000 kg/hm2左右,其中水稻产量为9 500 kg/hm2左右。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高产田N∶P2O5∶K2O最佳施肥比例约为1∶0.28∶0.85,水旱轮作高产田N∶P2O5∶K2O最佳施肥比例约为1∶0.72∶1.23。  相似文献   
86.
介绍长期施肥对农田土壤磷素状况的影响,阐述土壤磷库、磷素形态、土层磷素分布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7.
土壤离子吸附:3.离子吸附的动力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土壤离子吸附研究的一次平衡法,混合置换技术和压跳法,论述了主要动力学方程的适用条件及其在离子吸附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8.
镁肥南方红壤不可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红壤地区约有25%的旱地(包括园、林地和可利用的荒山草地)缺镁,面积达3亿亩。一般每亩施用氧化镁4千克左右,可极大地提高其氮、磷、钾等养分的利用效率,可增产12%左右,增加纯收入60~125元/亩。按每亩80元的平均收入计算,3亿亩缺镁旱地可创经济效益240亿元以上。镁肥有效施  相似文献   
89.
土壤活性有机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9,自引:2,他引:57  
本文简要综述了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包括活性有机质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活性有机质与土壤养分供应、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及其活性有机质在反映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土壤质量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0.
长期施肥下我国水稻土基础地力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水田具有较好的水热稳定性,且基础地力对水稻产量的贡献大,所以水稻土基础地力高低是保证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指标。研究长期不同施肥下我国不同区域水稻土基础地力的变化态势及其特征不仅为水稻土的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还为评价和建立长期合理的施肥模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不施肥处理(CK)的水稻产量表征其基础地力,以不施肥产量与常规施肥(施氮、磷、钾肥,NPK)产量的比值作为基础地力贡献率,分析了我国7个水稻连作或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下长期施肥稻田的基础地力和基础地力贡献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比较了不同地点及不同轮作方式的差异探讨了基础地力贡献率与水稻产量及其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长期不施肥水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总体上较稳定,平均变化速率仅为-0.3 kg/(hm~2·a)。不同水稻土类型间差异大红壤水稻土基础地力易呈下降趋势而紫色水稻土较稳定。不同轮作方式上,晚稻和单季稻的不施肥产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1.6和29.2 kg/(hm~2·a),而早稻不施肥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下降20.0kg/(hm~2·a)。同一区域的试验点,白沙(BS)和望城(WangC)不施肥的水稻产量逐年下降速率最大,下降值达47~82kg/(hm~2·a);而南昌(NC)的早晚稻、武昌(WuC)和遂宁(SN)的单季稻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上升速率达44~81 kg/(hm~2·a)。水稻多年(20年)平均基础地力贡献率较高(各地变化幅度42%~68%,平均值为59.7%)其中早稻、晚稻和单季稻分别为55.1%、67.1%和54.9%。基础地力贡献率与不施肥的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55,n=13)。7个试验点的多年施肥处理水稻平均产量为5100 kg/hm~2,显著高于不施肥产量(2911 kg/hm~2),多年施肥措施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为40.3%。【结论】长期不施肥晚稻和单季稻产量稳定或有上升趋势而早稻产量不稳定,部分呈显著下降趋势,其变幅大小与水稻土类型有关,其中红壤水稻土的早稻产量易呈下降趋势而紫色水稻土的最稳定;施肥条件下各试验点水稻产量随时间变化较稳定。从长期角度而言,提高南方水稻土基础地力是提升其产量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