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27篇
  20篇
综合类   76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本试验研究喷施浓缩沼液对棉花幼苗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浓缩沼液水溶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5种不同用量的浓缩沼液喷施盆栽棉花幼苗,研究不同喷施量(163 m L·hm~(-2)、326 m L·hm~(-2),489 m L·hm~(-2)、668 m L·hm~(-2)、815 m L·hm~(-2))和喷施后时间(喷施后第2天、第4天、第6天)对棉花幼苗生长发育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适宜喷施量的浓缩沼液对棉花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过量的浓缩沼液则会抑制棉苗生长,喷施489 m L·hm~(-2)浓缩沼液的株高、单株干物质质量、叶面积均最高,两批次试验喷施后第6天的平均值分别比对照高21.15%,35.95%,18.84%。喷施浓缩沼液还能提高棉花苗期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2个批次试验均以喷施489 m L·hm~(-2)浓缩沼液的最高,平均值分别比对照高18.84%,24.03%,3.16%。幼苗叶面喷施浓缩沼液后见效快,尤其以0~4 d内的效果最佳。【结论】适宜用量的浓缩沼液对棉花幼苗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均有积极影响,利于棉花形成壮苗,为棉花后期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2.
[目的]以樱桃番茄为试验材料,研究温室平面种植模式和立体阶梯种植模式番茄冠层气候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阶梯种植模式和平面栽培模式,并进行比较.[结果]立体阶梯种植模式作物冠层的平均光照强度、平均气温均比平面种植模式分别高12;、11;,而相对湿度低20;;立体阶梯种植模式相对平面种植模式产量增加了25;,单果重增加了21;,落花率减少了17;,果实含糖量上升了1;.[结论]立体阶梯种植模式改善了番茄冠层气候环境,实现了高产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3.
滴灌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优化滴灌冬小麦灌溉制度,于2012—2013年、2013—2014年连续两年在伊宁县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并运用Logistic方程模拟,研究3 000(处理A),3 750(处理B),4 500(处理C)m3/hm2三个滴灌量对冬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试验冬小麦不同处理平均千粒重分别为48.35,50.27,52.17 g,不同年份不同处理灌浆各阶段持续时间均为缓增期(T3) > 速增期(T2) > 渐增期(T1),其平均速率分别为1.25,1.92,0.54 mg/d,各阶段平均干物质累积贡献率分别为12.68%,60.90%,26.43%。随着滴灌量的增加,灌浆持续时间延长3~7 d不等,平均灌浆速率减小2.88%~16.79%。3个处理中,处理B具有较高的平均灌浆速率1.21 mg/d,较处理A仅降低了3.41%,较处理C增加了12.25%,适当延长了灌浆时间,但又不致贪青晚熟,较处理C节水750 m3/hm2,可作为大田生产参考。将灌浆参数与粒重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多数参数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其中,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期,尤其是速增期与缓增期的持续时间以及它们期间的灌浆速率都与粒重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4.
不同施氮水平对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北疆滴灌冬小麦高产栽培适宜的施氮量。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0 kg/hm2 (N0)、104 kg/hm2(N1)、173 kg/hm2 (N2)和242 kg/hm2 (N3)4 个施氮水平,研究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及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LAI 于灌浆期前呈N3>N2>N1>N0,之后为N2>N3>N1>N0;各处理单株干物重变化均为快增、缓增、略降,N2处理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时间(t0)较N1、N3处理提前1.42 天和2.75 天,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Vm)增加了21.74%和12.00%,且N2处理向籽粒干物质分配显著高于N1、N3处理(P<0.05);产量以N2处理最高,为8455.69 kg/hm2,较N0、N1、N3处理分别高出32.82%、12.64%、5.16%;氮肥农学利用效率(NAE)和氮肥偏生产力(NPP)随着施氮量的增多而降低,N1处理较N2、N3处理NAE提高了16.64%和110.08%,NPP提高了37.58%和128.02%。综合分析,建议北疆滴灌冬小麦灌水定额为3750 m3/hm2时,适宜施氮量应控制在104~173 kg/hm2之间。  相似文献   
55.
目的 田间小区下研究不同钾水平对棉花前期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为棉田钾素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6个土壤速效钾浓度,k1(99.77 mg/kg)、k2(110.90 mg/kg)、k3(123.48 mg/kg)、k4(140.13 mg/kg)、k5(154.43 mg/kg)、k6(165.77 mg/kg)。于棉花子叶期选择10株测定干物重和全钾含量,苗期和蕾期分别选择10株和5株棉花测定干物重、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SPAD值、全钾含量。结果 棉花株高和茎粗在苗期的范围分别为5.10~6.37 cm和2.43~3.01 mm,均随土壤速效钾水平增加而增加,而苗期至蕾期的单日增长量差异不显著,分别在0.63和0.12 mm/d。k6处理的棉株干物重、果枝数、现蕾数、棉花叶面积及叶面积单日增长量均显著高于k1。在苗期和蕾期,不同土壤钾水平处理间棉花功能叶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SPAD值均无显著差异,但各处理的棉株全钾含量和主茎叶钾含量均随土壤速效钾水平增加而显著增加。结论 土壤速效钾水平在100~160 mg/kg时,对棉株前期光合特性无显著影响,但高钾(>150 mg/kg)水平处理能够增加棉株叶面积和果枝数以保障产量结构。  相似文献   
56.
依据新疆旱作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旱作农业降水的利用状况。旱作农业1mm降水生产粮食只有3.0-6.0kg/hm^2,降水潜力敢只发挥了45%左右,表明了水前景广阔,从而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旱作农业生产水平要走农业工程措施和农艺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57.
冬小麦施氮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冬小麦不同施氮水平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后效影响,于2017-2018年在小麦季设置0、225、375和525 kg·hm-2 4个施氮处理,分别记作CK、N1、N2和N3,采用稀释平板法和MPV稀释法研究冬小麦不同施氮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季施氮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具有显著的后效作用。随着麦季施氮量的增加,复播大豆产量、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及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麦季适宜的施氮量(N1、N2)更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总数的生长繁殖,优化菌群结构,提高后茬大豆产量;而过量施氮(N3)刺激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增加,降低大豆产量,加速土壤中氮素损失,降低氮肥利用率。综合考虑冬小麦季施氮量为375 kg·hm-2时,复播大豆产量达到最高,平均为2 988.93 kg·hm-2, 两年大豆平均增产23.59%,并有利于改良后茬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调节土壤生态环境。本研究结果为周年轮作模式下后茬大豆合理施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8.
本文研究了翻耕、免耕不同条件下夏大豆的生育进程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期播种条件下,翻耕不仅能提高单株有效荚数和百粒重,比免耕平均增产5.55%,而且能缩短夏大豆的生育期。  相似文献   
59.
鲜食玉米是指乳熟期的玉米果穗,除去苞叶及穗柄,蒸煮至熟即可食用的玉米。鲜食玉米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0.
在杏棉间作条件下,研究了棉花不同田间配置对复合系统生态因子及棉花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棉花冠层温度日均值变幅为24.49℃~35.19℃,并呈现出C>B>A的变化规律(A代表行数12行、株距12 cm、间距1.15 m的配置;B代表行数10行、株距10 cm、间距1.45m的配置;C代表行数8行、株距8 cm、间距1.85 m的配置),棉花冠层湿度则呈现出C>A>B的变化规律.在棉花见花期之前,20 cm处土壤温度一直以A处理最大,其次为B处理,见花期之后各处理间无差异.在棉花灌头水前,各处理20 cm处的土壤含水量差异明显,呈B>A>C的规律,40 cm处则差异不明显;灌头水之后,各处理40cm处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并呈现B>C>A的规律.全生育期各处理Pn呈现C>B>A的变化规律,与棉花冠层温度呈正相关,但与SPAD值不呈线性关系.皮棉产量以B处理最高,比A、C处理分别高4.69%、19.96%.在整个生育期,尽管果树遮阴影响,但杏棉复合系统内的温度条件都能满足棉花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棉花冠层湿度和土壤含水量的高低是影响棉花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