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夏日香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和湖州南太湖绿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选育出的网纹甜瓜新品种。母本01202是由日本引进夏系2号与哈布莱特杂交后,经定向系统选择而成的稳定自交系;植株生长健壮,叶片中大,叶色绿;果实圆球形,果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哈密瓜自交系与网纹瓜类型品种的F2代分离材料进行性状组合杂交,经系谱选育,获得优质红肉网纹甜瓜种质材料NM9。对NM9进行6个杂交组合配制与初步测试,其中GHM3×NM9和GHM4×NM9组合表现优异,可进一步进行区域性、生产性试验和试种。  相似文献   
13.
西瓜抗炭疽病的遗传分析和抗性基因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瓜炭疽病(Anthracnose)是由瓜类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orbiculare)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本研究以抗病自交系PI189225和感病自交系Black Diamond杂交并自交获得F1、F2、F3为材料,采用炭疽病菌生理小种1接种,对西瓜抗炭疽病生理小种1进行遗传规律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瓜炭疽病抗性基因由显性单基因控制,抗病对感病为显性,将此基因命名为Rco-1。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PI189225中的抗炭疽病基因进行分子标记鉴定,并利用MAPMAKER/Exp version 3.0软件进行了标记与目的基因间的遗传距离计算,发现E4/M19、E1/M8、E29/M5与抗炭疽病基因Rco-1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34.8、23.4、6.9cM。为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炭疽病西瓜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病原菌和植物相互作用时分泌效应蛋白(effectors)抑制植物的防卫反应。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尖孢镰刀菌和寄主相互作用时分泌几个特定的富含半胱氨酸的小分子量蛋白(15.8~29.9 kD)进入木质部启动致病力,称为SIX(secreted in xylem)蛋白,其中,SIX6蛋白是一个效应蛋白。西瓜枯萎病是由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Niveurn,Fon)引起的真菌病害。为了明确FonSIX6在侵染西瓜时的作用,克隆了该基因的上下游序列,以潮霉素为筛选标记构建了该基因的缺失突变体载体pDH\|SIX6;将构建好的基因缺失载体转入农杆菌AGL\|1中,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和转化子的筛选获得了FonSIX6基因的缺失突变体。  相似文献   
15.
‘翠雪5号’是以‘145M’为母本、‘86W’为父本杂新而成的中晚熟厚皮甜瓜新品种。该品种植株生长势中等,叶片中大,节间较短。果实发育期43 d左右;果实椭圆形,单果质量1.2 kg左右;果皮为乳白色,光皮;果肉质地松至松脆,果肉白色,肉厚约3.5 cm,果实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以上。田间表现较抗白粉病,对蔓枯病耐性强,对霜霉病抗性弱。适合浙江省及其他适宜地区的春季、越夏和秋季的保护地栽培。2013年12月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厚皮甜瓜‘翠雪5号’新收获种子存在休眠现象,采用自动破休眠、高温、低温冷冻以及外源激素等处理进行种子萌发试验,以期找出破除‘翠雪5号’种子休眠、提高种子发芽率的方法。结果表明,‘翠雪5号’种子的休眠解除主要依赖于自动破休眠过程,高温处理可加速该过程。另外,低温冷冻以及外源NAA和GA3处理不能破除‘翠雪5号’的种子休眠、提高萌发率,而外源6-BA可以在延长发芽时间的基础上显著促进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7.
浙网29为早中熟网纹甜瓜新品种。果实高圆至椭圆形,网纹细密均匀,果皮浅黄草绿色;果肉橘黄色,肉质脆,口感风味佳,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18%,平均单果重1.27kg。抗病、抗湿热能力较强。适合保护地栽培。2004年1月通过了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18.
以厚皮甜瓜"玉菇"、"翠雪5号"、"夏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整枝方式对秋茬厚皮甜瓜品质、产量及延缓植株早衰的影响。结果表明:打顶后留1~2个侧枝并不影响甜瓜植株的生长发育、果实性状和果实品质,反而能延长功能叶片的寿命,合成更多的光合产物,较好地平衡了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生长关系,延缓植株早衰,提高维生素和部分甜瓜品种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甜瓜幼果果皮颜色性状的遗传规律,精细定位目标性状基因GR,加深对甜瓜发育过程中果皮颜色转变的认知,为开展甜瓜果皮颜色的分子设计育种奠定基础。【方法】 以幼果深绿皮的薄皮甜瓜纯系‘MR-1’和幼果浅绿皮的厚皮甜瓜纯系‘LGR’为亲本,构建F1正反交群体;以及利用F1与浅绿皮亲本‘LGR’杂交构建BC1F1回交群体,对甜瓜幼果果皮颜色基因GRGreen Rind)进行遗传分析。选取BC1F1群体中深绿皮和浅绿皮单株各20株,混池其DNA进行BSA-seq以获取GR初定位区间。基于‘MR-1’和‘LGR’两亲本的重测序数据,开发初定位区段内特异性较好的分子标记,鉴定筛选扩大群体(BC1F1和F2)中的重组交换单株,验证和缩小定位区间,实现GR精细定位。将两亲本定位区段内注释基因的编码区进行测序以确定候选基因和关键变异位点。通过调查BC1F1回交群体中幼果果皮颜色和成熟果果皮颜色,利用相关性分析探究果皮颜色转变在甜瓜发育过程中的内在联系。【结果】 通过分析F1群体果皮颜色发现所有F1单株幼果都表现为深绿皮。另外,BC1F1群体单株幼果果皮颜色会发生分离,其中深绿皮单株数﹕浅绿皮单株数约等于1﹕1,以及F2群体中深绿皮植株与浅绿皮植株的分离比为3﹕1。这些分离比都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表明幼果果皮颜色是受单个核基因GR控制的质量性状,并且深绿对浅绿为显性。通过BSA-seq分析将基因初步定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物理距离为1.8 Mb的范围内。利用开发的分子标记在扩大的定位群体中共筛选到24个重组交换单株。经过后代基因型和表型验证,最终将GR精细定位在标记4-102和4-81之间约17.7 kb的范围内,区段内共包含4个注释基因。经测序分析发现一个编码GLKs类转录因子CmAPRR2的基因MELO3C003375在亲本‘MR-1’和‘LGR’中存在多处变异,其中有3处发生了同义突变,1处错义突变和1处无义突变。无义突变出现在MELO3C003375的编码区第856位碱基处(由G变成T),导致亲本‘LGR’中蛋白翻译提前终止,其Myb-DNA结合结构域大部分缺失,推测基因MELO3C003375CmAPRR2)即为影响甜瓜幼果果皮颜色的基因,而第856位的单碱基替换造成的无义突变即为关键变异位点。此外,BC1F1回交群体单株的表型调查结果显示幼果与成熟果的果皮颜色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甜瓜幼果果皮颜色(深绿/浅绿)性状为质量性状,受单个核基因GR控制。通过遗传定位手段推断MELO3C003375CmAPRR2)为最有可能影响甜瓜幼果果皮颜色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从浙江省地方种质资源入手,优质地方种材料经多年提纯复壮和多组合品比,以及2年3点的比较试验,选育了以LG21为母本、G207为父本杂交而成的早中熟薄皮甜瓜新品种青龙。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叶片较大;果实发育期33 d左右;果实呈短棒形,单蔓单果时,单果重量1.0 kg左右;果皮为墨绿色,果肉呈绿黄色,质地酥脆;果实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14%左右。田间表现抗蔓枯病。适合浙江省及其他适宜地区的春季、越夏和秋季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