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8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17篇
  9篇
综合类   125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6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9 毫秒
51.
阐述了华试3号的选育经过与产量表现,介绍了此品种的特征特性,并从播种、施肥、采收、制种等方面,总结了华试3号的栽培要点,以期为新品种华试3号的选育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通过对89个玉米杂交组合灌浆期穗下节间长、穗下节间直径、穗下节间茎皮厚、穗下节间抗折力等性状的比较,发现穗下节间抗折力相关性状呈现较强的多态性,并表现出数量性状的特点;玉米杂交组合灌浆期穗下节间长表现出偏态分布的特点;穗下节间直径、穗下节间抗折力表现出正态分布的特征。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对玉米杂交组合灌浆期穗下节间抗折力影响力大小依次是穗下第一茎节直径、穗下第一节间长和穗下第一茎节皮厚。  相似文献   
53.
玉米新品种东315丰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优化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元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施氮、施钾肥与玉米新品种东315产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寻优得出639.1 kg/667m2以上产量水平的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在当前生产条件下,要获得高产,保证玉米新品种东315的密度是关键,注重施氮肥,配合施钾肥可以达到投资少、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目标.  相似文献   
54.
张彪  黄军艳  刘胜毅  赵美霞  汪承刚  董彩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714-12718,12723
[目的]建立一种室内可重复、快速准确鉴定大豆对灰斑病抗性的方法。[方法]利用大豆灰斑病1号和7号生理小种及6种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并建立了大豆灰斑病抗性的菌丝块接种快速鉴定方法。[结果]在28℃、12h光照与12h黑暗交替的条件下,Minimal培养基生长的菌丝块接种抗感大豆叶片,菌斑面积明显不同,且鉴定结果与已知抗感品种报道的灰斑病抗性一致。[结论]菌丝块离体叶接种鉴定具有不受生育期和环境条件限制、可重复性强的特点,是大豆灰斑病抗性室内鉴定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5.
张彪  李品芳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9):4121-4128
 【目的】探讨施用硝态氮对马蔺(Iris lactea Pall. var. chinensis(Fisch.)Koidz.)耐盐性及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为马蔺的栽培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砂培马蔺幼苗,透灌含不同浓度NaCl和硝态氮的营养液(设置3个NaCl浓度0.1、140、210 mmol•L-1与3种硝态氮含量0.25、4和8 mmol•L-1交互组合的9个处理),处理35 d后,测定叶片和根部的生物量、矿质元素吸收量以及叶片中主要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结果】在中等盐浓度(140 mmol•L-1)处理下,施加多量硝态氮(8 mmol•L-1)更大程度地促进了马蔺叶片生物量的累积。当NaCl浓度增高到210 mmol•L-1时,4 mmol•L-1和8 mmol•L-1硝态氮处理区的叶片生物量相比对照增加了约30%,但两种浓度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施加硝态氮降低了NaCl胁迫下马蔺的根冠比和叶片质膜透性,提高了叶片和根部的氮素含量,但没有显著改变无机离子(K+、Na+、Ca2+、Mg2+)的吸收量。硝态氮和NaCl交互组合处理下,叶片渗透调节物质中各无机离子的浓度大小为:Cl->K+>Na+>NO3-。硝态氮的施加显著降低了Cl-、Na+和K+浓度,但提高了脯氨酸和NO3-浓度。【结论】外施适量的硝态氮能显著提高马蔺的耐盐性,其机理与盐胁迫下氮营养的改善、脯氨酸和NO3-含量的增加以及根冠比、Cl-和Na+含量的降低等有关。  相似文献   
56.
不同穗重类型常规籼稻品种产量形成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88个、2002年122个)为材料,测定生育期、株高、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氮素、根系性状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产量形成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①大穗型水稻品种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②大穗型品种最高茎蘖数少,成穗率低,单位面积穗数少,每穗粒数多,千粒重大;③大穗型品种穗长较长,一、二次枝梗数多,着粒密度大。在适当增加穗长的基础上,增加二次枝梗数的比例,提高着粒密度是提高籼稻品种单穗重的主要途径;④单穗重与个体(单穗)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与群体产量呈极显著的抛物线型关系。选用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且有足够穗数的偏大穗型品种较易获得高产与稳产的目标;⑤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穗重大是大穗型品种高产的基础,根系发达,氮素积累多,叶面积系数较大,光合能力强,是大穗型品种高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7.
玉米新杂交种一丰113(区试组合代号DT6508)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选育的高产大穗、稳产广适、抗病抗倒、粮饲兼用的强优势杂交种,2010年通过四川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较高、株型较好、果穗粗大、品质优良、出籽率高、抗玉米主要病虫害,适宜在四川省及西南玉米产区平坝、丘陵及类似地区作净作或间套种植。  相似文献   
58.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面向应用的跨学科技术,是机械、微电子、信息和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机电一体化产品更日新月异,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里浅谈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分析机电一体化发展过程,提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期达到初步了解、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趋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59.
利用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26份青贮玉米自交系和105个组合的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动力学参数,对其生理性状关键耐旱指标进行主成分及相关分析,并进行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青贮玉米Fv/Fm的影响因素大 小依次为:叶片Fv>叶片Fm>叶片Fo>叶片Area>叶片SPAD>苞叶Fv/Fm>苞叶SPAD。筛选出了5个关键指 标(叶片Fm、叶片Fv、叶片Area、叶片Fv/Fm、叶片SPAD)及一般配合力(GCA)较高的9份自交系和特殊配合力(SCA)较高的19个组合。在F1吐丝期,叶片Fo、叶片Area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支配;叶片Fm、叶片Fv的加性与 非加性效应相当;叶片Fv/Fm、叶片SPAD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支配。狭义遗传力(h2N,)大小依次为:叶片SPAD>叶片Area>叶片Fo>叶片Fv>叶片Fm>叶片Fv/Fm。通过对叶片Fv的早代正向直接选择、叶片Fo的早代 负向直接选择,以及对叶片Fv/Fm的杂种优势利用,可提高旱区青贮玉米单位面积生物产量。叶绿素含量及荧光 动力学参数可用于青贮玉米的耐旱性筛选。  相似文献   
60.
模拟降雨条件下黄棕壤坡耕地磷素流失规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为揭示暴雨条件下磷素的流失规律,在湖北省香溪河流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黄棕壤坡耕地进行原位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磷素随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流失特征.结果显示:次暴雨过程中产生两种径流形式(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地表径流约占总径流的68.4%,壤中流约占31.6%;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磷素输出过程差异明显,地表径流中总磷(rP)和颗粒态磷(PP)变化过程较为一致,呈波浪式起伏无明显降低趋势,溶解态总磷(DP)和溶解态无机磷(DIP)在降雨初期浓度较高,之后随降雨持续迅速减小并逐步趋于稳定.壤中流中TP和PP在初期出现浓度峰值(6.44 mg·L-1 、5.87 mg·L-1),之后迅速减小并趋于稳定,DP和DIP则在降雨过程中均无明显变化,各形态磷素的平均浓度均超出水体富营养化的阈值;TP随径流的流失量为0.262 kg· hm-2,不同形态的磷素流失均以地表径流为主,贡献率均达72.7%以上,可见土壤对磷素具有较强的滤减作用.地表径流TP流失形态以PP为主,占总量的92.8%,壤中流中PP和DP所占的比例相当,无论在地表径流还是壤中流中,DIP的输出负荷均占DP的78.3%以上.降雨后总磷和速效磷沿剖面的养分含量均明显低于降雨前,表层养分含量的损失量最大,速效磷养分的损失比例比全量损失比例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