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8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4篇
  29篇
综合类   140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11.
水稻气力式排种器群布吸孔吸种盘吸种精度试验   总被引:22,自引:19,他引:3  
为实现杂交水稻(3~4)粒/穴精量直播要求,设计了一种用于水稻气力式精量穴播排种器的具有群布吸孔的吸种盘。以培杂泰丰种子为对象,采用4×24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吸室真空度、吸孔直径与清种对吸种盘吸附精度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真空度、孔径、清种对吸种精度有影响。3因素对平均穴播种量的影响顺序为孔径>清种>真空度;对≤2粒/穴率的影响顺序为真空度>孔径>清种;对(3~4)粒/穴率的影响顺序为孔径>清种>真空度,对≥5粒/穴率的影响顺序为孔径>清种>真空度。在真空度3.2kPa、孔径1.5mm和采用清种装置的最佳参数条件下,≤2粒/穴率为8.27%,(3~4)粒/穴率为81.87%,≥5粒/穴率为9.86%。试验结果显示群布吸孔吸种盘吸附精确性较高,可应用于水稻精量穴播。  相似文献   
112.
水稻气力式排种器导向型搅种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2  
为提高水稻气力式精量穴播排种器的排种精度,在该排种器的吸种盘上设计并安装了一种由2个搅种齿组成的导向型搅种装置。以培杂泰丰、Y两优1号种子为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因素组合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吸室真空度、吸孔直径与搅种装置对排种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排种器安装导向型搅种装置后,工作转速显著提高,对工作气流真空度要求降低,性能得到改善;在真空度2.0kPa、吸种盘转速30r/min、搅种齿厚度2mm、搅种齿楔角60°、内侧搅种齿安装角90°、外侧搅种齿间安装角60°以及吸孔直径1.6mm的最佳排种参数下,排种器对含水率20.7%的Y两优1号破胸芽种排出(3~4粒)/穴的概率为59.48%,≤2粒/穴率为15.03%,≥5粒/穴率为25.49%。试验结果显示导向型搅种装置对籼稻种子存在分离、导向、摩擦和支撑等助吸作用,可提高排种器的排种精度。  相似文献   
113.
 以金冠苹果侧芽和一年生结果枝为接穗,以皱皮木瓜枝为砧木,在夏、秋和春分别进行嵌芽接和劈接,观察接穗的生长表现并对嫁接接口处进行组织学探索。结果表明:接穗的萌芽、展叶、开花和座果均属“假活”,金冠苹果和皱皮木瓜之间不存在嫁接亲和力。嫁接30 d后,接穗(芽或枝)表现为萌发、僵化或死亡,春季嫁接导致接穗最高的萌发率和最低的死亡率;在嫁接接口处的纵切面上,接穗明显地与砧木处于隔离状态。芽接时,夏季嫁接导致接穗的最低萌发率和最高死亡率,秋季嫁接时接穗萌发率和死亡率均居中、僵化率最高;接穗形成的嫩叶以春季嫁接的最健壮,夏季嫁接的为最弱小,秋季嫁接的长势居中。枝接时,夏季嫁接导致接穗最高的死亡率,秋季嫁接导致最高的僵化率,夏季嫁接的萌发率稍高于秋季的;3个季节嫁接后接穗形成的嫩叶几乎同样健壮,所有萌发的枝条均正常萌芽、展叶和伸长;秋、春嫁接接穗的花花色和花型正常,但开花约晚20 d;接穗座果在花谢7 d后全部脱落,再过7 d后接穗全部死亡。本研究结果可为苹果嫁接中砧木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4.
为减少撤肥机藕田作业时肥料颗粒在被高速抛出以及下落过程中对荷叶造成的冲击损伤,对不同成熟度荷叶的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鄂莲一号"荷叶为对象,利用质构仪以成熟度、部位和方向为因素进行了拉伸、穿刺全因素试验,利用ANSYS软件对荷叶拉伸与肥料冲击过程进行了仿真.结果 表明:荷叶弹性模量为2.53~-7.45 MPa,最大拉力为2.65~5.02 N,取样部位对弹性模量影响极显著,成熟度对弹性模量影响显著,拉伸方向对弹性模量影响不显著;荷叶表面能够承受的最大穿刺力为0.86~-1.3 N,取样部位对抵抗穿刺能力影响显著,成熟度对抵抗穿刺能力影响不显著;拉伸仿真试验中荷叶断裂前的拉伸曲线与实际拉伸曲线最大、最小误差为14%和3%,根据冲击仿真试验结果推测的荷叶破坏形式与实际撤肥试验中荷叶破损情况较一致.研究结果可为荷叶加工利用以及藕田撒肥机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5.
为明确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飞防效果及对小麦的安全性,通过植保无人机施药法在小麦不同生育期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21年在小麦始花期喷施1次43%戊唑醇SC 300mL/hm2、375mL/hm2,30%肟菌·戊唑醇SC 600mL/hm2,以43%戊唑醇375mL/hm2对赤霉病防效较好,对病穗与病指防效分别为72.4%与75.6%,而以43%戊唑醇SC 300 mL/hm2与30%肟菌·戊唑醇SC 600mL/hm2防效较低,仅54.2%、40.8%与58.2%、45.5%;于小麦始花期与盛花期各喷施1次43%戊唑醇SC 300mL/hm2、 375m/hm2L,30%肟菌·戊唑醇SC 600mL/hm2,对赤霉病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均较好,分别为69.3%、76.1%、64.1%与73.2%、79.3%、69.2%,但以43%戊唑醇375 mL/hm2防效为最佳。2022年于小麦盛花期与盛花末期各喷施1次43%戊唑醇SC 375 mL/hm2加30%丙硫菌唑OD 450 mL/hm2,30%唑醚·戊唑醇SC 600 mL/hm2,30%肟菌·戊唑醇SC 750 mL/hm2,对赤霉病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均较好,分别为86.3%,89.2%,77.2%与89.5%,88.4%,79.3%,但以43%戊唑醇SC 375 mL/hm2加30%丙硫菌唑OD450 mL/hm2最佳。各药剂处理对小麦植株均安全。  相似文献   
116.
针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产实习内容覆盖不全面、专业技能提升特色不突出、教学实践形式较单一的现实问题,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和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农业机械化专业本科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产实习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结合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在精量联合直播技术与装备研究领域的校企合作优势资源,进行基于科教融合、凸显专业特色的实习教学过程改革实施;根据企业生产条件、精量联合直播机生产制造过程等精细组织模块化教学内容,根据实践学习特点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创新。实践证明该项教学改革保证了实践教学深度,强化了专业实践特色与广度,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提升,并将工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后续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教学改革研究可为农业机械化专业本科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示范。   相似文献   
117.
六种新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评价了六种新农药对单季稻主害代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药后5天,5%甲维盐11.25 g(有效含量/公顷,下同)、10%阿维?氟虫双酰胺60 mL和24%氰氟虫腙216 mL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在95%以上,32%丙溴?氟铃脲288 mL、20%氯虫苯甲酰胺30 mL和14.5%甲维?毒死蜱211.5 mL的防效在73.5%-83.1%。药后12天,丙溴?氟铃脲和氰氟虫腙的防效为74.1%~82.7%,阿维?氟虫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防效为62.9%~65.6%,甲维盐和甲维?毒死蜱的防效在50%以下。药后31天,除丙溴?氟铃脲和氯虫苯甲酰胺还有40%防效外,其它药剂无防效。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阿维?氟虫双酰胺的保叶效果最好,药后5-12天为68.5%~78%,显著高于甲维盐、丙溴?氟铃脲和甲维?毒死蜱(53.3%~69.9%)。药后31天甲维盐和甲维?毒死蜱的保叶效果差在26%以下,其它药剂仍有45%-62%保叶效果。  相似文献   
118.
单季晚稻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季晚稻主要病虫害防控试验结果表明,对机插前3 d秧苗喷施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5(3)代稻纵卷叶螟前峰和稻飞虱(8月5日)667 m^2施用10%阿维.氟虫双酰胺悬浮剂30 mL+10%乙虫腈悬浮剂40 mL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 g,防治5(3)代稻纵卷叶螟后峰和纹枯病(8月20日)667 m^2施用10%阿维.氟虫双酰胺悬浮剂30 mL+43%戊唑醇悬浮剂15 mL或75%肟菌.戊唑醇12.5 g,防治6(4)代稻飞虱和纹枯病与稻曲病(9月15日)667 m^2施用10%乙虫腈悬浮剂40 mL+43%戊唑醇悬浮剂15 mL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2.5 g(简称A或B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防效分别为78.2%~94.2%,79.3%~82.2%,对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效分别为79.1%~81.6%,83.1%~85.1%。且每667 m2比不施药对照区增产255~279 kg,A比B处理增产4.7%。  相似文献   
119.
玉米粗缩病危害动态及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对玉米粗缩病监测预报与持续控制水平,对浙西北桐庐地区玉米粗缩病侵染循环及发病动态与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的调查研究,明确了玉米粗缩病侵染循环及年际消长与发病规律,年际间粗缩病株发病率与灰飞虱种群年诱虫量呈正相关,回归式为y= 0.860605+0.071623x (R=0.9636**)。年际内夏玉米粗缩病5月底6月上旬为初病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病情较快增长期,7月中旬达发病高峰。夏玉米发病株空间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在株发病率较高或较低时,聚集程度下降,或为均匀分布。根据夏玉米粗缩病病株以聚集为主的空间分布特征,田间抽样调查以单行或双行直线平行跳跃法等较宜。理论抽样模型为n=(1.96)2/D2(1.02728/m+0.10287),序贯抽样模型为Tn=1.02728/(D2-0.10287/n)。  相似文献   
120.
浙西北单季稻区稻飞虱药剂防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种药剂防控稻飞虱试验结果表明,30%混灭.噻乳油80mL/667m2、18%吡.噻可湿性粉剂50g/667m2、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g/667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g/667m2、40%毒死蜱乳油100mL/667m2药后7d对单季稻五(3)代稻飞虱均有较好的总体防治效果,分别为97%、95%、96%、93%、90%,5%氟虫腈悬浮剂40mL/667m2的防效仅为63%,极显著低于其他药剂防效;其中,各处理对白背飞虱校正防效分别达97%、96%、97%、96%、90%、59%,以氟虫腈处理效果为显著低;对褐飞虱校正防效分别达97%、94%、96%、70%、92%、91%,以吡虫啉处理防效为显著差。在稻田以白背飞虱为主发生时,以选用混灭.噻、噻嗪酮、吡.噻、吡虫啉、毒死蜱处理为好,以褐飞虱为主发生时,则以选用混灭.噻、噻嗪酮、吡.噻、毒死蜱、氟虫腈处理为好,不宜使用吡虫啉处理。并且噻嗪酮、混灭.噻、吡.噻、吡虫啉处理区蜘蛛量相对较高,对稻飞虱的持续控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