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3篇
园艺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李聪晓  李玉华  苏胜宇  韩靖玲  廖贵 《园艺学报》2015,42(Z2):2917-2918
‘夏绿3号’是适合春茬和夏秋茬露地栽培的唐山秋黄瓜新品种。植株生长势强,主侧蔓均可结瓜,瓜圆筒状,皮色翠绿有光泽,白刺,刺瘤大小中等,口感清香;瓜长16 ~ 17 cm,横径4.3 ~ 4.5 cm,肉厚1.3 ~ 1.5 cm;平均单瓜180.3 g,春茬、夏秋茬产量可达59 700 ~ 72 375 kg · hm-2。适宜冀东地区春茬、夏秋茬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12.
保护地专用黄瓜新品种唐杂8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杂8号是以09-17为母本、09-13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保护地专用华南型早熟黄瓜新品种。该品种雌花率100%,单性结实率99.1%;瓜长17~20 cm,直径3.7~4.3 cm,瓜皮亮绿色有光泽、颜色均匀,刺瘤较小且稀疏,白刺;平均产量为150 000 kg/hm~2,商品瓜顺直;适宜冬春茬和秋冬茬保护地栽培。2016年1月通过了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组织的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13.
缩节胺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缩节胺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与展望廖贵,王以明(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唐山0A3001)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各种微肥的应用,是当前农业科研中十分活跃的新领域,植物激素化控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已经或将在农业生产中担重大作平的五大新技术(光能利用、遗传工程、植物生长调...  相似文献   
14.
唐9103是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系统选育的技术手段,以冀植6号为基础,于1991年选育成功的。该品种集早熟、高产、抗病于一体,适合冀东地区春播及冀中以南地区麦套或夏播。1998年3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特征特性植株筒形,株高80...  相似文献   
15.
唐山秋黄瓜品种夏绿3号在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品种种性退化和纯度下降的问题,为此唐山农科院黄瓜课题组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应用优良单株混合选种法对夏绿3号进行了提纯复壮;从繁种基地的选择、隔离距离的确定、栽培技术的加强和采种技术的升级几个方面规范繁种体系建设,从而使新繁育的种子瓜条整齐度、主蔓结瓜率和种子综合纯度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一、多熟制棉田高效增产的机理1.充分利用生长季节。京津唐地区历年种植中早熟棉花品种,生育期一般为140天左右,4月底至5月初播种,9月下旬吐絮,10月底拔除棉柴。11月至来年4月土地是闲置的,特别是3~4月份自然资源的浪费更为可惜。利用早春至6月底棉花封垄以  相似文献   
17.
入夏以来,我们老区建设促进会九位同志深入老区乡镇和部分特困村,拜访一些科技界的老专家,就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大柑桔基地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总结了几条经验:   一是严把品种纯正关。特早熟品种宜选择客本、大浦;早熟品种宜选择宫川、光明 27号等扁圆形品种;柑品种宜选择太田柑、新生系 3号、无核柑。  相似文献   
18.
19.
廖贵  陆晴  佟文悦 《中国棉花》2013,40(2):40-40
棉花包衣种是指棉子经泡沫酸脱绒、精选、药肥包衣、袋装系列加工处理后的成品种子,具有成熟度好、发芽率高、棉苗素质好、病虫危害轻等优点,是实现棉种产业化的重要基础.包衣种的应用与普通种子(毛子)有一定的区别,根据有关文献和作者的生产实践总结如下. 1包衣种具备的优势 (1)增产效果显著,平均增产10%~15%.(2)种子质量好,健子率、发芽率、发芽势、净度均较毛子显著提高.(3)出苗早、成苗率高,可提早出苗4d,成苗率高10%.(4)棉苗素质好,株高增长显著,子叶节位、子叶厚度增加明显.(5)病虫危害轻、死苗少.包衣后的棉子不仅消除了短绒上的病菌,而且包衣剂能杀灭种子周围病菌和地下害虫,可减少死苗70%.  相似文献   
20.
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河北滨海地区稻改旱(即稻作区向棉作区转移)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而这一地区农民植棉经验不足,缺乏科学植棉技术支撑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