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农学   4篇
  3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国是世界上的水稻生产大国,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施用氮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农田氮肥的利用率低,且对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氮肥利用率,研制高效、无污染的肥料已成为现代农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金正大硫磺和树脂双层包膜尿素具有长效、可控释特点,且生产成本较低,是目前在大田作物上推广应用的主要控释肥品种。  相似文献   
22.
我国是世界上的水稻生产大国,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施用氮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农田氮肥的利用率低,且对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氮肥利用率,研制高效、无污染的肥料已成为现代农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金正大硫磺和树脂双层包膜尿素具有长效、可控释的特点,且生产成本较低,是目前在大田作物上推广应用的主要控释肥品种。它可提高氮肥利用率,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肥对环境污染的双赢效果。本试验在田间条件下就控释肥用量及其与普通尿素的掺混比例对水稻产量及其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23.
甬优6号强化栽培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试验表明,在强化栽培条件下,甬优6号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有一定差异,每667m^2在0.9、1.2、1.5、1.8万丛范围内,随密度增加产量从791.0kg下降到781kg、到751kg、再到733kg。  相似文献   
24.
以晚粳稻"秀水110"为供试水稻品种,在2007、2008连续2年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硫磺加树脂双层包膜尿素(SPCU)和普通尿素(PU)不同掺混比例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农民习惯施用普通尿素PU100%(N 210 kg/hm2)处理相比,等氮量下一次性基施包膜尿素SPCU100%、SPCU70%+PU30%和SPCU50%+PU50%处理产量为7644.0、7172.5和7008.2 kg/hm2,增产17.75%、10.49%和7.96%;氮肥利用率为27.64%、23.24%和18.06%,提高18.73、14.33和9.15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也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5.
萧山位于钱塘江南岸,以城厢街道为中心,可分为两个绝然不同的种植区域,南片主要为稻区,也是农田抛荒严重区;北片是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混栽区,仅有零星季节性抛荒现象。为此针对稻区的农田抛荒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6.
为探讨钱塘江周边农田土壤磷流失风险,采集了181个代表性农田土壤,分析了土壤藻类可利用磷、植物有效磷(Olsen P)、水溶性磷和磷零吸附时的磷平衡浓度(EPC0)。结果表明,土壤藻类可利用磷在5.89~932.65 mg·kg-1之间,平均为105.30 mg·kg-1;植物有效磷在1.00~444.76 mg·kg-1之间,平均为30.57 mg·kg-1,达到较高水平;蔬菜地土壤磷素积累明显高于一般农田。土壤水溶性磷含量和EPC0值随土壤中植物有效磷积累而增加,当土壤中植物有效磷超过60 mg·kg-1时,土壤水溶性磷含量迅速增加;土壤中植物有效磷>60 mg·kg-1的样品比例达11.60%。土壤EPC0可作为评价土壤磷素向水体释放磷的强度指标,根据土壤EPC0值与植物有效磷之间的线性关系,估算得到的径流中磷达到Ⅰ、Ⅱ、Ⅲ、Ⅳ、Ⅴ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上限值相应的土壤植物有效磷临界值分别为7.9、13.7、20.9、28.2 mg·kg-1和35.4 mg·kg-1,研究区大约有35.9%的农田磷积累可能产生的地表径流磷含量在Ⅳ~劣Ⅴ类的范围。研究认为,钱塘江近江地段部分农田土壤中磷素已有明显积累,存在较高的流失风险。建议把植物有效磷为30 mg·kg-1和60 mg·kg-1分别作为这一区域农田磷肥限量施用和禁止施用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27.
为了解红麻种植(H)及厌氧混合菌群(T-Abs)矿化对多重金属污染土壤上水稻产量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红麻种植、厌氧混合菌群(T-ABs)及红麻种植+厌氧混合菌群(H+T-ABs)进行多重金属污染地处理,通过对水稻晚期的取样调查,糙米和米糠的镉、镍、锌及铜重金属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处理(H,T-Abs, H+T-Abs)对谷子重金属含量降低具有一定作用,其中H+T-Abs处理效果最好,其次是T-Abs,再者是H。三种处理对土壤铜降低转移效果最好,其次是土壤镉。三种处理对土壤重金属都具有一定的降低转移能力,H+T-Abs降低转移能力最强,H次之,T-Abs最弱。T-Abs和H+T-Abs处理土壤镉、锌、镍金属形态中的可利用形态降低,并且不可利用形态增加,H和CK变化趋势相似。因此,T-Abs处理是通过使土壤镉、镍、锌金属形态从可利用态转化为不可利用态,从而降低植物对其的吸收。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小麦、水稻秸秆不同粉碎方式、不同还田量的比较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麦-稻两熟制种植模式的作物产量、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还田处理对作物氮磷钾的积累影响不同,还田处理后的水稻、小麦的部分经济性状和产量与不还田处理相比有明显提高。其中,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方式对作物产量的提高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9.
大棚等设施栽培用于蔬菜反季节生产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由于大棚蔬菜小气候环境特殊,大棚内空间密闭,温湿度高,土壤中水气运动相对剧烈,除草剂施用后容易挥发,在土壤中也容易淋溶,引起药害可能性较大,因此,大棚蔬菜化学药剂除草难度较大,一般很少使用化学除草剂.但是,大棚蔬菜杂草发生与危害较重,人工除草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为此,研究安全实用的化学除草技术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2004年笔者以葫芦为供试作物,在萧山区瓜沥镇永福村蔬菜基地进行了设施栽培蔬菜化学除草试验研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0.
“嘉991”由嘉兴农科院从“武育粳7号”ד水晶1号”杂交组合中选育而成,属中熟偏早品种,全生育期144d,比本区当家品种“秀水63”略早,该品种叶色浅绿,植株清秀略高,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有效穗多,谷色黄亮,成熟一致;较抗稻曲病和纹枯病。2005年我们引进该品种试种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