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71篇
林业   92篇
农学   77篇
基础科学   134篇
  64篇
综合类   635篇
农作物   78篇
水产渔业   55篇
畜牧兽医   439篇
园艺   123篇
植物保护   4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为了解目前河北地区流行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生物学特征及基因的遗传进化关系,从河北某地采集仔猪粪便或小肠内容物,病料处理后在PK-15细胞上进行盲传,通过RT-PCR、间接免疫荧光(IFA)验证,成功分离出1株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命名为HB-FP株。对HB-FP株S基因进行RT-PCR扩增,获得的分离株S全基因与国内外TGEV毒株进行序列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HB-FP株S基因与其他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9%~98.8%,编码氨基酸同源性为65%~98%,与我国的TGEV JS2012(KT696544)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8.8%,氨基酸同源性为98%。由进化树分析表明,HB-FP株除与英国TGEV株(AF104420)不在一个分支上外,与其他参考毒株都在同一分支上,中国的TGEV JS2012(KT696544)株、美国的TOY56-165(M94103)株、韩国的TGEV(AF298211)株与分离株HB-FP株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变异情况分析表明,分离株与常用疫苗株相比在S蛋白的抗原表位区有7处点突变,这种抗原位点的突变对TGEV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试验成功从河北省分离鉴定得到1株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为该地区TGEV防控及候选疫苗毒株的筛选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分蘖角度是水稻重要株型性状,合理的分蘖角度是培育理想株型、达到高产育种的一个关键因素。【方法】以控制水稻分蘖角度增大的显性主效数量基因TAC1为研究对象,构建不同品种背景下的TAC1近等基因系,通过单本栽插、多本栽插/高产栽培以及纹枯病菌接种鉴定,分析TAC1对其他农艺性状、纹枯病抗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同一背景近等基因系之间比较,TAC1使水稻品系分蘖角度增加,有利于减轻纹枯病危害,对其他农艺性状无不利影响。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背景TAC1系有效穗数均多于tac1系;籼稻特青背景下,TAC1系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均高于tac1系;美国稻Lemont背景下,TAC1系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均低于tac1系;粳稻武陵粳1号、镇稻88背景下,TAC1系结实率和千粒重均略低于tac1系,单株产量略高于tac1系,差异不显著。加工及外观品质方面,特青TAC1系优于tac1系,武陵粳1号、镇稻88以及Lemont背景TAC1系较tac1系有劣化趋势,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叶片较长的籼稻品种,适宜的分蘖角度范围较窄,叶片较小的粳稻品种,适宜的分蘖角度范围较宽。适当增加水稻品种的分蘖角度,有利于减轻纹枯病危害。TAC1可用于株型紧凑型籼稻品种及粳稻品种的株型改良。  相似文献   
993.
装载机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具代表的产品之一。当前,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迅速,随着主机性能要求的提高,目前国内装载机传动系统配置比较单一陈旧的缺点逐渐显现出来。文章介绍了装载机传动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对装载机几种常用传动系统的比较分析来说明装载机传动系统对装载机工作性能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4.
自 198 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 ,景德镇市蔬菜生产发展迅速。目前 ,在播种面积、产量、产值上均已快步走入全省蔬菜生产前列 ,在全省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产销大市。1 产销现状1 1 面积迅速扩大 ,产量逐步提高 ,品种日渐丰富景德镇市城区是一个拥有 31万城市人口的中等城市 ,每天消费蔬菜达 15 .5t,蔬菜在市场供应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近年来 ,我市立足市情 ,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工作日程 ,实行市长负责制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目标 ,合理布局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随着农业…  相似文献   
995.
为明确纤维素降解菌剂、纤维素降解酶制剂、菌酶配施对秸秆堆肥效果的影响,该研究以玉米秸秆为堆肥材料,采用室内控温堆肥发酵法,研究了单独添加纤维素降解菌剂(体积分数15%)、酶制剂(质量分数0.8%)和菌酶协同处理(体积分数15%菌剂+质量分数0.8%酶制剂)时,玉米秸秆堆肥温度、pH值、碳损失、氮损失、养分含量和腐熟度的变化规律,以不添加菌、酶的堆肥为对照。结果表明:加菌、加酶处理较对照提前2 d进入高温期,菌酶协同处理较对照提前3 d进入高温期,且菌酶协同处理最高温较其他处理高0.7~1.9℃。在堆肥进程中,各处理的pH值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相比,加菌、加酶、菌酶协同处理的CO2、NH3累积释放量具有降低的趋势,且菌酶协同处理的CO2、NH3累积释放量最低;加菌、加酶、菌酶协同处理的碳损失为18.92%~23.91%,较对照降低了37.24%~50.34%;氮损失为15.51%~19.25%,较对照降低了54.19%~63.09%,其中菌酶协同处理物料的碳、氮损失最低。堆肥结束时,加菌、加酶、菌酶协同处理的物料全磷、全钾、速效磷、有效钾质量分数分别较对照增加34.48%~62.93%、71.43%~117.14%、10.76%~15.65%、17.10%~23.23%,其中菌酶协同处理的物料养分转化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加菌、加酶、菌酶协同处理分别较对照提前10、16、18 d达到腐熟标准。综合判断,菌酶协同处理有利于降低玉米秸秆堆肥的碳、氮损失,促进物料养分转化,缩短堆肥腐熟时间,为最佳处理。研究结果可为秸秆堆肥的菌酶协同处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生物质炭作为一种新型的土壤改良材料,其增产效应已有很多报道。量化评估生物质炭对小麦产量和麦田土壤性状的影响,为生物质炭在小麦生产中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知网、Web of Science和维普文献数据库,以“生物质炭”、“Biochar”和“小麦”为主要关键词检索文献,共获得国内外公开发表的59篇相关试验的文献和227组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方法 (meta-analysis),定量分析生物质炭在不同田间管理措施、不同土壤条件、不同生物质炭特性下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麦田土壤性状对施用生物质炭的响应。  【结果】  我国施用生物质炭能使小麦产量平均提高11.7%。施用生物质炭的增产效应在质地疏松的壤土 (16.0%) 和6.5 ≤ pH < 7.5 (17.1%) 的田块最显著;不同原料生物质炭的增产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木本材质 (29.3%) > 玉米秸秆 (10.7%) > 小麦秸秆 (8.1%) > 水稻秸秆 (5.9%)。不同管理措施下施用生物质炭的增产效应具有差异,雨养区 (15.7%) > 灌溉区 (4.9%)。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生物质炭的增产效应逐渐降低,施氮量为0 ≤ N < 50 kg/hm2时,增产17.9%。施用生物质炭对前四季小麦增产效应显著,第四季之后,增产效应不明显,第一季 (17.2%) > 第三季 (13.4%) > 第四季 (9.4%) > 第二季 (7.3%);生物质炭施用量为10~25 t/hm2时增产效应最大 (14.9%)。施用生物质炭对麦田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pH、土壤含水量、C/N、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有显著提高,有机碳 (38.4%) 含量变化最大。  【结论】  在不同管理措施、土壤理化性状下,施用生物质炭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但对土壤微生物量氮 (SMBN) 影响不显著。生物质炭的增产效应随施用后时间的延长不断减弱,其产量效应持续时间为4季作物。小麦生产过程中,生物质炭最佳施用量为10~25 t/hm2。  相似文献   
997.
以内蒙古乌拉特荒漠草原灌丛和草本植物群落为对象,研究这2种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地上生物量关系对不同放牧处理(对照、中牧、重牧)的响应。结果表明:①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灌丛群落中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和碱韭(Allium polyrhizum)的优势度增大,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的优势度减小;重牧降低草本群落中沙生针茅的优势度,增加了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和碱韭的优势度。②不同放牧处理显著降低了灌丛和草本群落的盖度、高度以及灌丛群落的密度,消除了灌丛和草本群落之间盖度的差异(P> 0. 05)。中牧降低灌丛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重牧降低灌丛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灌丛和草本群落的其他多样性指数在放牧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 0. 05)。除物种丰富度外,其他多样性指数在灌丛和草本群落之间差异显著(P <0. 05)。③不同放牧处理降低了灌丛和草本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量,导致灌丛和草本群落之间地上生物量的显著差异(P <0. 05)。④地上生物量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负相关,与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正相关;放牧处理下地上生物量与密度、物种丰富度正相关。放牧处理改变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而改变了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998.
为优化氮钾固定配施下小麦适宜的磷肥施用量,以郑麦7698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小区定位试验,在4个不同的氮钾配施方式[低氮低钾(N1K1,N 225 kg·hm~(-2)+K_2O 150 kg·hm~(-2))、低氮高钾(N1K2,N 225 kg·hm~(-2)+K_2O 225 kg·hm~(-2))、高氮低钾(N2K1,N 300 kg·hm~(-2)+K_2O 150 kg·hm~(-2))、高氮高钾(N2K2,N 300 kg·hm~(-2)+K_2O 225 kg·hm~(-2))]下,设置0、150、225、300和375 kg·hm~(-2) 5个施磷(P_2O_5)水平(分别用P0~P4表示),研究不同氮钾固定配施下施磷量对小麦光合、干物质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氮钾营养条件下,随施磷量的变化,小麦干物质转运、SPAD值、P_n及产量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一定施磷范围(P_2O_50~225 kg·hm~(-2))内,随施磷量的增加,小麦花后同化物数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SPAD值、P_n及产量均不同程度增加,当磷用量(P_2O_5)超过225 kg·hm~(-2)时,各指标又呈下降趋势,且均以P2处理最大。低氮低钾(N1K1)条件下各指标测定结果均较好。小麦籽粒产量与施磷量的关系呈抛物线型,二者极显著相关,施磷量在219.36~224.66 kg·hm~(-2)时小麦籽粒产量最高。综上所述,4个不同的氮钾营养条件下,以N 225 kg·hm~(-2)+P_2O_5 225 kg·hm~(-2)+K_2O 150kg·hm~(-2)(N1K1P2)配施组合最好。  相似文献   
999.
1000.
调查了山东省中西部梨优势产区费县、冠县、历城、滕州、阳信5个县(市、区)2011~2018年间梨园肥料施用情况。结果表明,有机肥每公顷施用量随年份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变化幅度历城的最大,阳信的最小;化肥每公顷施用量随年份呈波动下降趋势,以冠县最高,2015年达1520.6kg,费县的最低1295.8kg,施用量变化最大的是历城,变化最小的是冠县;氮、磷、钾施用量比例逐渐趋向合理,磷肥施用量变化最大,平均变异系数11.0%。氮肥和磷肥施用量变化最大的均是费县,变异系数分别为6.6%和18.1%,钾肥施用量变化最大的是历城,最小的是滕州。分析认为,调查区要进一步注重有机肥的施用,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合理氮、磷、钾肥施用结构,一般每公顷目标产量3万kg的梨园需要有机肥3万kg、纯氮375kg、纯磷187.5kg和纯钾375kg,氮磷钾适宜比例1∶0.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