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26篇
  4篇
综合类   177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目的]找出施加不同添加剂复烤对烟叶品质的影响规律。[方法]在复烤前对烤烟叶片进行加清水(对照)、单加酶、单加料和酶与料液混施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复烤后的烟叶样品的常规成分、香味成分和感官质量。[结果]各处理烟叶样品的总糖、还原糖、糖碱比和糖氮比均较对照有所提高,且酶与料液混施复烤和单加酶复烤的烟叶样品的增幅高于单加料复烤烟叶样品。酶与料液混施复烤、单加酶复烤的烟叶样品的香味成分和棕色化产物类香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和单加料复烤烟叶样品。单加酶复烤能改善香气,降低杂气、劲头和浓度;单加料复烤可改善余味;酶与料液混施复烤能综合提高烟叶的感官质量和内在品质。[结论]施加添加剂后复烤的烟叶样品内在化学成分趋于协调,评吸质量得到提高,而施加酶与料液混合制剂复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2.
烟叶普通烤房部分热风循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对有部分热风循环普通烤房烘烤烟叶的测试结果表明,烟叶间隙风速变黄阶段比传统烤房提高0.052m.s^-1,定色阶段提高0.051m.s^-1,有效地减少或避免了烟叶挂灰或烤糟,烤后烟叶色泽饱满,上等烟比例增加6.5%~10.9%,均价提高0.75~1.00元.kg^-1,排湿无效耗热减少19.6%,烤房综合热效率提高2.6%。  相似文献   
183.
[目的]探讨密集烘烤过程中烤烟上部叶淀粉颗粒结构、特性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为合理调控上部烟叶淀粉含量、提高上部叶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理化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烘烤过程中上部烟叶淀粉酶活性、酶解力与颗粒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烘烤过程中,烟叶中淀粉含量变化主要在变黄期,淀粉酶活性呈双峰曲线变化。淀粉颗粒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鲜烟叶中淀粉颗粒主要为圆球形和长圆柱状,个别呈不规则形状,颗粒表面有明显的凹槽内陷和层状结构;烘烤过程中,变黄期大量淀粉颗粒表面出现层状结构,长圆柱状淀粉颗粒大量减少;烘烤结束,烤后烟叶中几乎没有长圆柱状淀粉颗粒。鲜烟叶颗粒长轴平均粒径为3.21μm;烘烤过程中淀粉颗粒长轴平均粒径整体上呈逐渐增大的趋势,38和42℃增加明显,42℃结束淀粉颗粒粒径增幅60%以上,47℃以后变化差异不明显。烟叶中淀粉的酶解力在烘烤过程中的变化是先增大,在38℃时达到峰值,然后降低。[结论]密集烘烤过程中变黄期是烤烟淀粉降解、颗粒结构、特性变化的关键时期,通过调控变黄期的烘烤环境条件对改善上部烟叶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4.
为了量化显示密集烘烤过程中烤烟不同品种烟叶质地和颜色的变化,以中烟100和秦烟96为材料,研究了烘烤中烟叶质地(硬度、咀嚼性、回复性和黏聚性)和颜色(L*、a*、b*、C和H)及相关生理指标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烟100和秦烟96烟叶水分、色素、脂氧合酶(LOX)、过氧化物酶(POD)、质地以及颜色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相对于中烟100,秦烟96烟叶烘烤中38~54℃时含水率较高,中烟100烟叶失水速度较快。秦烟96烟叶变黄期呈现较高的POD活性和较低的LOX活性,烟叶质地各参数值较大;定色期的变化则相反,烟叶质地趋于疏松,颜色各参数值趋于适宜范围,烤后烟叶颜色橘黄,色度较浓。因此,烘烤过程中烟100烟叶应适当提高湿球温度,适当延长变黄期和定色期时间;秦烟96烟叶应注意以中湿变黄、中湿定色,注意关键温度点、稳温排湿。该研究为烘烤中烟叶质地和颜色变化的定量化实时监测和烘烤工艺的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5.
抗坏血酸在白肋烟晾制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白肋烟晾制过程中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晾制前期,当烟叶从第84h开始大量失水时,烟叶颜色逐渐变褐,丙二醛含量急剧增加,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达到最高,抗坏血酸含量下降;水分与抗坏血酸氧化酶呈显著负相关(r=-0.747*),抗坏血酸与色素呈显著正相关(r叶绿素=0.808*, r类胡萝卜素=0.914**),说明在晾制前期水分减少时,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相对增加,导致抗坏血酸含量下降,并且抗坏血酸含量的降低与烟叶颜色变化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86.
用扫描电镜对原烟梗、膨胀烟梗、醇烟梗、水烟梗等进行形貌特征检测和微区成分分析的结果发现,4种处理烟梗的表皮组织、厚角组织和导管的形态特征相差较大,其元素组成基本相似,都含有C、N、O、Na、Mg、S、Cl、K和Ca等,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C和O是大量元素,占元素总量的80%以上,N和Ca的含量次之,为1%-6%。醇烟梗和水烟梗各组织中的Cl和K,由于溶剂的极性较大,损失较大,有时甚至检测不出。  相似文献   
187.
基于烤烟中性致香物质的烤烟香型判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11个主要产烟省61个C3F烟叶为材料,测定不同香型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并以24种中性致香物质为指标,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不同香型烤烟样品进行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结果表明,中间香型中性致香物质总量最高[(467.562±96.188) μg/g],浓香型其次[(417.115±113.166) μg/g],清香型最低[(377.267±56.677 )μg/g],中间香型烤烟中有13种物质含量最高,浓香型有8种,清香型仅有2种。共有10个中性致香物质指标(β 大马酮、6 甲基 5 庚烯 2 酮、己醛、3 氧代 α 紫罗兰醇、苯甲醇、吡咯、苯乙醇、芳樟醇、新植二烯、巨豆三烯酮)进入判别函数,并建立判别模型。用自身验证法和交互验证法对原样品进行回判,其回判准确率分别为93.44%、88.52%;采用该模型对其余22个样品分别进行预测,3种香型(浓香型、中间香型、清香型)烤烟预测样本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88.89%、100%和85.71%。可见,该方法判别效果较好,可以实现对烤烟香型的快速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188.
采用河南农业大学设计的电热式温湿自控烤烟箱对烟叶进行了高温、低温、低温拉长变黄等3种不同的烘烤处理,对各烘烤条件下烟叶中H2O2、O2^-、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GSH)动态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烘烤中烟叶水分不断散失,O2^-、H2O2、MDA和谷胱甘肽的含量,在0-24h期间均呈现缓慢上升,24-48h急剧上升的趋势,其中O2^-、H2O2、MDA含量变化在48h后趋于平缓;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反。就不同烘烤条件而言,低温条件下活性氧和GR的变化幅度最大,低温并拉长变黄时间次之,高温下最小。  相似文献   
189.
为明确烘烤过程中上部烟叶烘烤质量动态形成规律,为浓香型烤烟调制关键技术研究和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提供理论依据,以上部叶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密集烘烤过程中颜色参数、色差值和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叶片各颜色参数变化主要集中在鲜样至38℃之间,38℃之后变化趋势减缓;叶片正面颜色参数与反面颜色参数变化基本同步;主脉各颜色参数在鲜样至42℃结束前变化趋势缓慢,42℃之后变化加剧。各颜色参数差值均在54℃以后逐渐变小。相关分析表明,主脉各颜色参数与淀粉、总糖、还原糖、蛋白质、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相关性均不显著,但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相关性较好。叶片L*值、a*值和H值与各化学成分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C*值只与叶绿素类物质显著相关,b*值则与各化学成分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0.
为了评价不同烟区标准密集烘烤工艺的烘烤效果,以5个烟区(安徽、河南、湖南、四川、贵州)中部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烤烟的外观质量、内在化学成分、经济效益以及评吸质量,建立了基于灰色统计的密集烘烤工艺评价模型.结果表明,5个烟区标准烘烤工艺的烘烤效果均达到中等水平,其中安徽、湖南、贵州烟区的烘烤工艺处于第1灰类.5个烟区烘烤工艺水平均达到中等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