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0篇
林业   19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2篇
  61篇
综合类   79篇
水产渔业   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为研究乡村聚落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全面了解乡村聚落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借助古遗址和传统村落数据,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和核密度估计法,对史前时期和古代时期河北省乡村聚落在数量及空间分布上的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史前时期乡村聚落的选址主要与自然因素影响下的农业生产条件变化有关。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在河北省北部生活;随着新石器时代中农业的出现,乡村聚落逐渐形成,且呈现出数量增加、平原地区匮乏、向南发展的特征;2)古代时期乡村聚落数量的快速变化主要与战争、灾害等社会因素相关,如明朝采取从山西移民的方式恢复战后人口;3)历史上的乡村聚落呈现出了明显的集聚分布态势,集聚区包括张西南地区、石西地区和邢西—邯西地区,且农业生产条件始终是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因此,农业作为乡村聚落存在和延续的基本条件和农村经济社会形成最重要的基石,未来应在乡村聚落调控中着重考虑。本研究可为村庄规划中科学、合理划定古村落并保护其历史文化遗产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2.
以1997、2005和2014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多模型测度的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及状态趋势进行定量分析。从变化幅度上看,近20年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草地面积大幅减少,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土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中林地和其他土地增幅较大,园地保持相对稳定;从动态变化上看,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基本上各用地类型在2005—2014阶段年均变化激烈于1997—2005阶段;从状态趋势上看,整个研究阶段内蒙古土地利用状态指数为0.35,表现为小幅扩张的变化趋势。未来内蒙古土地利用格局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会发生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3.
为探寻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选取2011—2017年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构建基于产业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采用信息熵、结构变化率、偏差系数、单位产值占地率、Pearson相关系数等模型与指标,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变化情况,并深入探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曲周县作为处于工业化早中期过渡阶段的农业大县,其第一产业用地、第二产业分别主导土地利用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目前存在着土地利用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等问题;2)曲周县产业结构变化强度大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强度,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第一和第三产业用地的利用效率过低,土地利用集约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曲周县应全面提升第一产业用地效率,推进第二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其产业空间的集约利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合理安排第三产业、后备产业用地布局,同时加强土地利用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的衔接,促进二者共同优化。  相似文献   
194.
以彰武松休眠芽和次年新梢为外植体,初步建立彰武松离体培养研究体系。结果表明:以当年发的新梢作为外植体,经1.5%H2O2预处理消毒10 min,75%乙醇30 s,0.1%Hg Cl2消毒6 min消毒效果最好;接种在DCR+6-BA 2 mg/L+NAA 0.2 mg/L培养基中,能够诱导外植体顶部长出幼嫩的2针1束针叶,且生长旺盛,颜色鲜绿,活力强,诱导率达48.7%。以彰武松针叶为外植体进行体胚诱导,将消毒后的针叶接种在DCR+2,4-D 5 mg/L+NAA 5 mg/L的培养基中培养,能够产生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获得的愈伤组织为非胚性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95.
西部大开发中的耕地保护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嫩—三江平原地区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湿地集中分布区,大面积农垦及其它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使天然湿地丧失和退化。该区域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它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保护区内的生产生活活动干扰冲击天然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区外的水利工程设施及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对保护区湿地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保护区自身建设和管理基础薄弱等。针对松嫩—三江平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从保护区自身建设和保护区政策措施2方面探讨了区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6.
为在耕地资源短缺与食物消费结构改变的大背景下合理分析用地需求,保障食物安全,以河南省居民的食物消费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构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方法,基于经济发展和食物结构对河南省未来15~30年的食物需求进行分析,并结合推算结果对不同食物类型所需土地分别计算,得出基于食物安全的耕地需求量。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河南省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显著,植物类食物始终占据较大比重,动物类消费的所占比例呈增长趋势;2)河南省城乡居民耕地需求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农村居民的人均耕地需求由城镇居民的1.2倍下降至占城镇居民人均耕地需求的82%。耕地总需求变化趋势为缓慢减少后逐步上升且保持上升趋势,最高约508万hm2;3)河南省人口规模、作物单产水平和食物消费结构均对河南省耕地需求产生着重大影响。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食物消费结构的改变,单产水平提高对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耕地需求压力有重要作用;4)预测发现河南省现有耕地虽能够满足2035—2050年该省人民食物需求,但是河南省作为食物输出大省,无法在满足本省人民食物需求的同时,保持现有的食物供应比例。最后,根据预测结果与河南省耕地保护现状,基于食物安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7.
市场经济体制下树立耕地"资源-资产-资本"属性观并开展耕地"三资"管理实践是实现耕地高效利用和配置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按照属性分析-质量评价-分区管理的基本思路,归纳总结了耕地"三资"属性内涵,并以此为依据运用多源数据构建了云南山区典型农业县寻甸县的耕地"三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空间集聚特征,划定寻甸县耕地"三资"管理分区,提出了针对性管理措施。结果表明:1)耕地资源属性指耕地在一定的光温水土气热自然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获取农产品的属性;资产属性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耕地资源,通过法律制度确定权属,可以为产权主体带来收益的属性;资本属性指耕地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和流通以获得高额利润的属性。耕地的"三资"属性相互影响,逐渐递进,是耕地资源价值化的必经之路。2)寻甸县耕地"三资"质量分布和空间格局存在差异。耕地资源质量较资产、资本质量变异特征较小,分布稳定。而在空间格局上资源质量呈现出"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而资产和资本质量分别呈现出"向城镇中心梯度递减"和"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3)以行政村为单位,将寻甸县划分为市场化建设先行区、市场化发展培育区、高效利用提升区和整治修复集中区4个耕地管理分区,并提出差异化的分区管理措施。该研究成果可对寻甸县耕地保护和发展建设提供指导,并对云南山区耕地管理实践工作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