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34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土娄)土磷素淋移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设在(?)土上的两个长期肥料定位试验所形成的不同土壤磷素水平试验小区的土壤,用原状土柱模拟灌溉(降水)进行了磷的淋失研究。结果表明,(?)土中磷淋移的主要形态为可溶性磷,平均占淋失全磷量的82.5%,颗粒磷占17.9%;在可溶性磷中,以钼酸盐反应磷居多,平均占全磷量的77.1%,可溶性有机磷只占全磷的13.8%;淋失到20cm以下的全磷浓度最高可达3.95 mg L-1,可溶性全磷最高达3.57 mg L-1; 在历时60d,相当于357mm(约为年灌溉降雨总和的36%)的灌溉量时,最大淋失总磷量达到1082 g hm-2;13次淋滤实验结果显示,渗滤液中钼酸盐反应磷、可溶性全磷和全磷浓度与土壤耕层Llsen-P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2.
模拟氮沉降对红壤阳离子淋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林草生态试验区阔叶林红壤为对象,通过土壤淋溶试验,模拟研究了不同氮输入量对南方红壤阳离子(Ca2 、Mg2 、K 、Na 、H 和A l3 )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氮(0mgN/月.柱)、低氮(7.8 mg N/月.柱)、中氮(26 mgN/月.柱)和高氮(52 mg N/月.柱)输入处理下,土壤交换态盐基淋溶总量分别占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的13.6%,18.4%,27.7%,48.1%。不同的盐基离子对氮输入的反应不同,Ca2 和Mg2 淋溶量随氮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对Na 和K 则无明显影响。土壤交换态离子中随淋洗液输出最多的为Ca2 (无氮、低氮、中氮和高氮输入处理的土壤交换态输出量占土壤交换态的比例分别为22.6%,31.4F.7%,82.5%),其次为Na (其比例分别为16.0%,10.7%,17.6%,26.3%),最少的为Mg2 (其比例分别为5.0%,6.9%,11.1%,16.9%),无土壤交换性K 输出。随氮输入的增加,土壤致酸离子H 和Al3 的淋溶量增加。大气氮沉降的增加,将加速南方红壤的养分淋失和相邻水体的酸化。  相似文献   
73.
用 ̄(36)Cl标记扩散池法测定了不同含水量及不同容重下4种质地土壤Cl ̄-的扩散系数。结果表明,Cl ̄-扩散系数随土壤水分增加和容重增大而近乎线性增大,在有效水范围内,4种土壤增大的幅度为:黄绵土>黑垆土>土>黄褐土;在容重1.1~1.6g/cm ̄3范围内,以1.3~1.4g/cm ̄3为界,质地较轻的黄绵土和黑垆土,在此之前Cl ̄-扩散系数随容重增加较慢,在此之后增加较快;而质地粘重的土和黄褐土则相反。对Cl扩散而言,水分与容重、容重与温度之间没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4.
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塿土PLFA指纹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与活性的变化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和土壤管理方式对塿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于指导塿土施肥和土壤管理,实现农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陕西杨凌“国家黄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基础,运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了塿土长期不同施肥及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处理包括:长期不施肥(CK)、单施氮肥(N)、长期配合施用氮钾(NK)、磷钾(PK)、氮磷(NP)、有机肥和氮磷钾(MNPK)以及长期休闲(FL)和撂荒(AB)。【结果】与对照相比,MNPK、NP和撂荒处理土壤总PLFA分别增加218.8%、73.9%和74.3%,细菌分别增加188.3%、80.8%和82.6%,真菌分别增加了315.8%、111.5%和167.0%,放线菌分别增加了23.7%、21.3%和16.3%,同时也显著增加了真菌/细菌比;N、NK和PK土壤总PLFA、细菌、真菌差异不显著,但PK显著降低放线菌的含量;与农田施肥相比,休闲和撂荒显著降低G+和G-含量。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长期有机无机配施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撂荒和NP也能显著增加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而长期休闲处理均明显降低了这些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MNPK、NP、撂荒和休闲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较大变化;MNPK显著提高G-(18:1ω5c,cy19:0ω7c)、细菌(16:0,10Me22:0饱和脂肪酸)及真核生物(18:3ω6c,16:3ω6c,22:2ω6c)的多度值,撂荒(AB)和NP显著提高细菌(15﹕0,18﹕0,22﹕0,17﹕0饱和脂肪酸)的多度值。RDA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对微生物菌群影响的重要性依次为有机质>全氮>含水量>速效磷>pH>容重>速效钾,这些理化因子均是微生物生长的关键因子。【结论】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氮磷配施和撂荒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从而改善了土壤生态环境,而长期休闲不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相似文献   
75.
土壤有机碳氮是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有机物料施用是提高土壤有机碳氮的有效措施。研究和比较了不同有机物料输入对塿土耕层(0—20cm)土壤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碳氮及0—200cm剖面土壤硝态氮和含水量分布变化的后效作用。结果表明,停止施入有机物料两年后,与对照(CK)相比,秸秆与氮磷肥配施(SNP)和生物炭与氮磷肥配施(BNP)的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SOC)分别提高了29.5%和29.8%(p0.05);氮磷肥(NP)、有机肥与氮磷肥配施(MNP)、秸秆与氮磷肥配施(SNP)和生物炭与氮磷肥配施(BNP)的表层土壤全氮含量较CK分别提高了22.0%,14.3%,24.2%和26.4%(p0.05)。BNP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分别比CK,NP,MNP和SNP提高了23.4%,10.9%,21.3%,20.5%;所有施肥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均显著高于CK(p0.05),分别提高了39.3%,29.3%,34.5%和52.3%。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p0.05),增加了0—100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与NP处理相比,MNP和SNP显著提高了0—200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p0.05),而BNP则差异不显著。相比CK,施肥处理(NP,MNP,SNP,BNP)可显著提高0—20cm土层的含水量,增加0—40cm土层的储水量,且BNP处理显著高于SNP和MNP。总体而言,生物炭在提高和维持表层土壤肥力以及降低剖面硝态氮淋溶风险等方面的后效作用显著优于秸秆和有机肥,是陕西关中地区旱地塿土上一种较好的有机物料施用方式。  相似文献   
76.
根据扩散系数受温度影响即温度影响水粘度的特性,提出了不同温度下磷扩散预测的修正Nye模型的D=D0kfθ/b(式中k为粘度校正系数,其值等于25℃与预测温度水粘度之比),并采用低的水/土比及低浓度范围吸附等温线的斜率(b)用该模型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测土壤中磷的扩散系数,常温下尤其如此,在土壤水低吸力范围内,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差一般不超过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