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3篇
综合类   25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从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选地整地、合理密植、肥水运筹、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机械粒收等方面,总结了玉米密植机械粒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22.
张掖绿洲农田地膜残留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地膜残留量区域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准确评估区域地膜残留污染现状,为提出区域性农田地膜污染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选择河西走廊张掖绿洲105个农田样地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同时调查样地作物、土壤质地、地膜使用情况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与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张掖绿洲农田地膜残留量介于0.79~114.72 kg· hm-2之间,平均值为25.63 kg·hm-2,表现出西北部高于东南部的分布趋势,地膜残留量的空间异质性高且呈高斯模型分布特征;各县区地膜残留量表现为临泽县(49.07 kg·hm-2) > 高台县(33.72 kg·hm-2) > 甘州区(23.33 kg·hm-2) > 山丹县(11.32 kg·hm-2) > 民乐县(10.44 kg·hm-2)。地膜残留量受覆膜方式、覆膜年限、作物类型等因素影响:全覆膜、人工、机械覆膜3种地膜使用方式下地膜残留量差异显著(P<0.05),均值分别为37.35、27.46、15.26 kg·hm-2;连续覆膜10 a以上,地膜残留量显著增加(P<0.05);种植作物中玉米农田(35.39 kg·hm-2)地膜残留量最多。研究区整体残膜污染处于中污染水平,其中临泽、高台县污染较重,覆膜年限是研究区地膜残留量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贡献率达33.24%,作物类型次之(31.73%),张掖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并完善地膜使用政策,同时推广残膜机械回收技术,以减轻地膜污染。  相似文献   
23.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后茬免耕栽培效应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相关文献,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后茬免耕栽培对土壤环境、作物生长要素、生产成本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4.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其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该项技术的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25.
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处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降水量极度匮乏,由于传统精耕细作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边沿地带土壤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农技推广人员结合近年来在本省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提出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后茬免耕栽培技术。该技术是在前茬全膜双  相似文献   
26.
地膜覆盖技术有力地推动了玉米产业的发展,但地膜的广泛应用也为耕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目前应用降解膜替代地膜是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径,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我国玉米生产面积、产量等现状,探讨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促进玉米生产的同时带来的残膜污染问题,并且分析了降解膜在保墒增温和产量方面与普通地膜的差异,提出了降解膜下一步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7.
不同覆膜方式对陇东旱塬玉米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海拔1 700 m以下的陇东旱塬选择年降雨量和年平均积温相近的3个试验点,以玉米为栽培作物,进行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春季顶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前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半膜平铺和不覆膜5种栽培模式试验,分别测定地表5 cm、10 cm、15 cm、20 cm的土层地温,以探索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土壤地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的每一个生育期,不同的土壤深度的地温和有效积温均是A.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B.春季顶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C.播前全膜双垄沟播栽培>D.半膜平铺>E.不覆膜。并且在海拔1 700 m以下区域,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春季顶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前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半膜平铺的有效积温均能满足玉米正常生长所需的积温。不覆膜的有效积温不能满足玉米正常生长所需的积温。  相似文献   
28.
在耕地资源有限、大豆产需缺口大、粮油争地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能够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逐步提高大豆油料供给水平。2022—2023年甘肃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4.5×104hm2,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深入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该技术大面积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9.
甘肃旱作农业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经过全省上下多年的不懈努力,甘肃省旱作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抗灾能力和科技抗旱水平显著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探索出了一条发展旱作农业的路子。(一)农业基础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梯田面积占全省旱地面积的84.3%,干旱山区人均梯田面积达到2亩左右,成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使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减少了水  相似文献   
30.
为探讨不同品种和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给河西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主栽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农华101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播期处理。结果表明,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影响显著,播期推迟,生育进程逐渐加快,生育期逐渐缩短。播期对株高、穗位影响显著,平均播期每推迟5 d,株高增加11.6~14.8 cm,穗位高增加1.2~4.8 cm。播期对穗长、穗粗和秃尖长影响不明显,对穗粒数影响显著,最高穗粒数对应产量最高指标值。播期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先玉335、农华101于4月26日播种较5月6日播种产量分别提高了14.8%、7.6%;郑单958于4月21日播种产量较5月6日播种产量提高了14.0%;先玉335、农华101、郑单958在河西地区最适宜的播期分别为4月26日、4月26日、4月21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