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本文应用单克隆抗体排谱和血清学试验,对近年来分离到的鸡源、鹅源禽Ⅰ型副粘病毒以及经典的鸡新城疫病毒和鸽源禽Ⅰ型副粘病毒之间的抗原性差异进行了比较,证明近年来流行的病毒株的抗原性较经典毒株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2.
从患眼炎、鼻窦炎的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发病鸡群的病料共分离到17株细菌,经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等结果表明,该细菌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即禽波氏杆菌。该菌在鲜血平板上产生β溶血,在麦康凯平板上生长良好,形成光滑中央突起的珍珠状菌落。不利用糖类,不能在6.5%NaCl培养基中生长,尿素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均呈阳性,能凝集豚鼠和其他动物红血球。人工接种细菌均能使雏鸡发生相似于自然病例的临床症状和死亡,并且从病变部位回收到相应细菌。  相似文献   
23.
生长特性试验表明 ,小猪双歧杆菌最适生长 p H值为 6.5~ 8.0 ,最适生长温度为 3 8~ 4 2℃ ,低于 2 5℃或高于4 6℃均不生长。双歧杆菌培养至 2 4 h活菌数达到高峰 ,稳定期在 2 4~ 4 8h。大豆蛋白胨、酪蛋白水解物对该菌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经连续传代、驯化后的菌株对光线、氧气均有一定的抵抗力。发酵葡萄糖生成醋酸和乳酸的比例为 ( 2 .8~3 .3 )∶ 1 ,终末代谢产物 p H值为 3 .8~ 4 .2  相似文献   
24.
鹅副粘病毒毒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新城疫病毒毒力的判定标准是根据国际上规定的三项指标,即最小致死量致病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非免疫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1」等加以评价。作者从实验室分离到的11株鹅副粘病毒中选取了其中的3株,即HG97C5、YG97F11、YG98-2C4,按照新城疫病毒毒力判定的标准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病性试验,结果3株鹅副粘病毒的MDT分别为56.7、52.0、53.2,ICPI分别为1.64、1.69、1.70,IVPI分别为1.62、2.6、2.6,表明这3株鹅副粘病毒均具有与新城疫病毒速发型相类似的毒力。同时,我们也应用鹅胚和鹅按照研究新城疫病毒毒力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毒力试验,结果,这3株鹅副粘病毒最小致死量致死13日龄鹅胚的平均死亡时间分别为68.8、67  相似文献   
25.
从上海、江苏、大连等地的患病鸡群中分离到8株病毒,经鉴定确认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从中挑选出2株具代表性毒株(C9001、DLZ9111)研制出二价油佐剂灭活苗。结果表明,1∶100稀释的二价油佐剂灭活苗最小免疫剂量0.5ml/只,一次免疫对支气管炎型IB的保护率可达66.67%,对肾型IB的保护率可达83.33%。0.2ml的二价苗免疫15日龄的雏鸡,15d后攻毒,对肾型IB的保护率达100%,而肾型和支气管炎型单价苗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0%和80%。通过实验室的免疫试验和临床应用,证明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26.
鹅副粘病毒不同分离株的血凝特性及LD50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离鉴定的11株鹩副粘病毒分别在SPF鸡胚传代至2-11代后,用鸡、鸭、鹅、鸽、鹌鹑五种禽类的红细胞作血凝试验,证明11株病毒均不同程度地凝集五种禽类的红血球。同时,10株病毒LD50在10^-8-10^-10之间。  相似文献   
27.
疫苗是接种动物后能产生自动免疫,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剂,包括细菌性疫苗和病毒性疫苗,即通俗的预防用生物制品。疫苗的研究是以微生物和免疫学研究为基础,以免疫防病为中心,以生物工程为依托的综合的制造工艺技术。它的主题和目的是通过科学研究和先进制造工艺研究出高质量、安全性好、使用方便的疫苗。疫苗的研究是一种研究与生产相结合的科学,疫苗的研制,必须在大量的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又紧密结合生产通过大量的临床应用,以达到检验疫苗的优劣,从而更好地促进疫苗的研究,更好地为畜牧业提供保障。  为了更好…  相似文献   
28.
鹅副粘病是一种新发现的由副粘病毒引起的能引起不同年龄鹅发病和不同程度致死的疾病。为了研究其病毒特性 ,我们用分离鉴定的 11株鹅副粘病毒 ,分别在SPF鸡胚传代至 2~ 11代后用鸡、鸭、鹅、鸽、鹌鹑的红细胞作血凝试验 ,测出各毒株的凝集价 ,证明所分离的 11株病毒均不同程度地凝集上述 5种禽类的红血球。同时分别测定 10株病毒的ELD50 ,结果表明各毒株的ELD50 在 8~ 12之间  相似文献   
29.
鹅疫防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本病常是突然发生,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称为“鹅疫”;患鹅常呈头颈肿,称之“鹅肿头病”;也因患鹅眼睛严重潮红,电称之“鹅红眼病”;又因患鹅眼睛和鼻腔流血,也称之“鹅出血症”。由于生物学特性的变化,不同类型的毒株并发感染、环境应激以及禽的年龄、性别和种类及品种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感染后的后果。在禽类中水禽常被认为是病毒的携带者,不表现其致病性。但一些资料记载表明,有些类型能引起水禽致病,对养鹅业有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30.
鹅副粘病毒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SPF鸡胚分别从扬州市不同患病鹅群的病鹅肝、脾等病料中分离到5株病毒。鸡胚分离的病毒株均具有凝集鸡红细胞,HA为27~14,并被康复血清所抑制。毒价ELD50为1011.24,人工感染易感鹅引起发病死亡,与自然病例的症状和病变相同,并能在鹅群中流行传播。3株鸡胚绒尿液毒作负染电镜观察,病毒颗粒均呈大小不一、形态不正、表面有密集纤突结构,病毒内部由囊膜包裹着的螺旋对称的核衣壳,大小平均直径为120nm。根据血清学检测、病毒形态结构及特性等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分离毒株为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一员。应用分离毒研制的灭活苗经试验表明有良好的保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