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43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9篇
  14篇
综合类   107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从良种选择、栽植时间、栽植要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如东县意杨速生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8种林捉复合经营模式,推进如东县杨树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2.
论三北地区冻结滞水的生态环境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野外观测和室内模拟实验初步资料分析 ,冻结滞水是冬季冻结作用在包气带内形成的季节性固态地下水 ,具有独特的形成机制和倒置富水性及独立的水盐动态特征 ,对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冻结滞水比冻结前水量一般增加 8%~ 2 5 % ,最高增加 39.5 1% ,是天然和人工植物越冬、春季繁衍的水分代谢均衡不可缺少的 ,甚至是唯一水资源 ,是保持生态平衡的主导因子。当水量达到过饱和状态时 ,易形成冻胀、热融、滑塌、沉陷、盐渍化、沼泽化等不良地质现象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在水量 <5 %时造成天然和人工植被衰亡 ,加速荒漠化。这一课题属于跨学部多学科交叉应用基础研究 ,将为可持续发展农林牧业工程、环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荒漠化防治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开拓国际前沿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3.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山杨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对照样地、山杨中度死亡样地和山杨重度死亡样地的不同死亡梯度的调查数据,分析山杨死亡后更新情况.结果表明:山杨重度死亡样地的山杨更新密度最大,更新密度为7308.33株/hm2,更新密度分别是山杨中度死亡样地、对照样地的2.55、17.20倍;山杨重度死亡样地更新幼苗(树)平均树高最大,平均树高为3.71 m,更新幼苗(树)平均胸径最大,平均胸径为3.05 cm.山杨重度死亡样地和山杨中度死亡样地与对照样地的更新密度、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差异均显著(P<0.05);更新密度、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与郁闭度和林分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幼苗枯梢率与郁闭度及林分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幼苗死亡率及幼树枯梢和死亡率与更新密度和郁闭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总体而言,大兴安岭南段山杨林在气候变化的干旱背景下,具有强大的萌蘖更新能力,更新苗在森林死亡后生长良好,幼苗拥有成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4.
针对鱼体贮藏方式(冰鲜与冷冻)鉴别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单片机系统和生物阻抗的鱼体贮藏方式快速检测技术,并测试分析了冰鲜和解冻的鲫鱼、鲤鱼在信号频率为1 kHz和16 kHz时的阻抗相对变化率。结果表明,冰鲜鱼的阻抗相对变化率大于100%,而解冻鱼的阻抗相对变化率小于100%。利用Arduino单片机系统、定值电阻和高频交流电压传感器等电路元件搭建了电路检测系统,将鱼体接入检测系统后,分别获取交流信号频率为1 kHz和16 kHz时的定值电阻和鱼体两端的电压信息,计算频率从1 kHz到16 kHz变化时鱼体阻抗的相对变化率,利用阻抗相对变化率鉴别冰鲜鱼和解冻鱼,并在显示终端上输出检测结果。本文提出的检测技术性能良好、操作简单便捷,在检测过程中对鱼体无损伤,且识别过程准确高效,检测准确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155.
主要研究干旱区流域湿地景观格局,综述了干旱区流域湿地的研究现状并对此进行展望。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干旱区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流域湿地的多样性和其他相关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未来能更好地研究干旱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6.
以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为研究区域,基于实地调查和观测,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大兴安岭南段不同龄组白桦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12年大兴安岭南段白桦天然次生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营养物质积累、净化大气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9.72亿元/a,其中保育土壤功能价值量最高。大兴安岭南段白桦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状态为: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过熟林。区分不同龄组对大兴安岭南段白桦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核算,对该区域单一树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是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7.
大兴安岭南段阔叶次生林生物量遥感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遥感技术对大兴安岭南段次生阔叶林生物量进行估测,融合2009年8月的SPOT及同期TM影像,结合DEM等资料,利用多源信息复合处理方法,在ENVI软件中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同时引入海拔、坡度、坡向与阔叶林生物量估测相关的因子,依据地面森林样地生物量实测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阔叶林生物量遥感估测模型B=13220.418-(254.645S+7.218A+46.679RVI)。经过模型检验,各统计量均在合理范围之内,建立的多元回归生物量遥感估测值与实测值平均相对误差≤17.14%,模型预测结果合理精度较高,可用于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林生物量预测,同时为大兴安岭南段阔叶次生林生物量的遥感估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8.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碳储量遥感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赛罕乌拉生态系统定位站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碳储量进行研究。应用Landsat TM影像,提取遥感影像各波段信息及相关的植被指数。将遥感影像的波段信息、相关的植被指数分别与野外实测的样地生物量数据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分析比较后得出由波段信息建立的一元回归模型较合理;将提取的波段信息、植被指数分别与野外实测样地生物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然后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森林生物量多元遥感回归模型;将选择出的一元回归模型与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得到适用于研究区森林生物量研究的最优遥感回归模型,Y=-1617.863+573.312×SAVI+32.475×TM5-35.379×TM7,进而得到碳储量遥感模型。  相似文献   
159.
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积累和循环是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养分输入、贮藏和输出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冠对Ca、Mg、Fe总体呈现吸附趋势,其中对Ca元素的吸收最为显著;P、K元素则是经林冠后含量增加;微量元素Mn的输入主要来自降雨,林冠对其的利用很少;各元素在植物和土壤中贮存的比例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Ca、Mg、Mn主要贮存于植物体中,其贮存量约占86.06%、84.25%和94.18%;植物体中P、K的贮存量约占总贮量的44.62%和58.82%;Fe主要贮存于土壤当中,植物体中Fe的贮存量仅占总贮存量的9.16%;在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中径流输出是养分元素主要的输出途径,其中P、K、Mn元素的年输入量大于输出量,生态系统中养分含量呈累积增加趋势,而Ca、Mg、Fe元素的输出量大于输入量,表现为养分流失,其中Ca的损失量最大。  相似文献   
160.
在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后7年冻土环境区选择不同程度火烧区(重度火烧区、轻度火烧区)与非过火区来对比分析冻土温湿度因子的变化。研究得出在整个生长季里火烧区的大气温度在重度火烧区与轻度火烧区分别比非过火区大3.53℃、17℃;大气相对湿度在重度火烧区与轻度火烧区分别比非过火区小13.06%、9.3%;土壤表面、5cm、10cm、20cm的温度在重度火烧区与轻度火烧区分别比非过火区大5.38℃、3.7℃、2.66℃、2.3℃、1.8℃、1.16℃、1.18℃、0.64℃;土壤5cm、10cm的含水率在重度火烧区与轻度火烧区分别比非过火区大1.84%、3.32%、3.76%、9.4%。研究森林火灾后冻土温湿度因子的变化规律可对以后火烧区的植被恢复提供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