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60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水文化学循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5a定位观测,对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更新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化学循环规律数据分析表明,年均降雨量为2668.3mm,其中总径流量占46.7%,蒸散量53.3%,冠层留量14.0%。N、P、K、Ca、Mg的年均降雨输入量为78.4kg(hm^2.a),总径流输出56.7kg/(hm^2.a),净积累21.6kg/(hgm^2.a),Si,有机C、Al、Mn的年均降雨输入量为25.0kg(hm^2.a)  相似文献   
22.
海桑-无瓣海桑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防浪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海桑-无瓣海桑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为期1年(2007年11月—2008年11月) 的实地监测,分析不同气象条件对红树林防浪效应的影响,通过波高、流速等数据的变化对红树林的消波效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30m宽的海桑-无瓣海桑红树林带平均消波系数为 0. 12,最大消波系数可以达到 0. 47;风暴潮期间平均消波系数为 0.18,最大消波系数为 0.33,消波效能提升了 38% ; 2)根据消波系数公式计算 30 m 宽红树林带的消波系数为 0. 58,远大于实测消波系数; 3)一般情况下,海桑 - 无瓣海桑红树林对于波浪的消减效能随着来波波高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当海水将林木全部淹没时,林带基本失去消波能力,甚至发生林后波高大于林前波高的现象,这说明林分高度对红树林防浪护岸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4) 在潮位起伏的海岸环境中,不同树种、林龄搭配的多层次结构有利于提高红树林的综合消波防浪功能。  相似文献   
23.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地径流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4.
吊罗山热带林4种主要林木的凋落叶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研究吊罗山热带林4种主要林木的凋落叶分解情况。[方法]于2004年4月采用尼龙分解袋的方法,对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内绿楠、闽粤栲、黄樟和青皮的凋落叶进行了一年的分解研究。[结果]4种凋落叶的残留率都与分解时间成反比,累计分解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黄樟凋落叶的分解率在各个季节明显高于其他3种凋落叶的分解率,4个树种的年分解率大小依次为黄樟(80%)>绿楠(74%)>闽粤栲(69%)>青皮(56%);4种凋落叶在试验进行到90 d时,分解速率最快,月分解率均达到了最大值。各凋落叶分解变化趋势与气温、雨量及相对湿度等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黄樟分解最快,青皮最慢。夏季和秋季各树种凋落叶分解最快。  相似文献   
25.
采用标准木法对广东省天井山林场27 a生杉木人工林的地上生物量进行实测,采用胸径(D)、树高(H)参数建立了生物量回归模型,研究该人工林地上总生物量(AGB)在森林各层次及各器官中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1)与以单一胸径为自变量相比,树高的引入并没有显著提高方程的预测精度;乔木层地上总生物量(Wa)、树干生物量(Ws)可选用二次方程、三次方程或幂函数来拟合,而树皮生物量(Wbark)、枝叶生物量(Wb+l)以多项式模型效果好;(2)地上平均总生物量为141.02 t/hm2,乔木、灌木、草本和凋落物层分别占95.20%,0.27%,0.33%和4.20%,乔木层生物量(134.25 t/hm2)中树干、枝叶、树皮分别占81.77%,10.79%和7.43%;(3)乔木层的立木密度在各径阶的分布为高斯正态分布,但生物量为偏态分布,大径阶比小径阶分配更多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26.
应用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Licor-6400观测了南岭杉木人工林林冠层不同高度叶片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日进程.结果表明:(1)处于林冠不同高度(林冠顶部、林冠中部和林冠下部,下同)的杉木叶光合作用速率及其日进程变化特征均存在差异,其日平均光合速率为(4.81±0.23)μmol·m-2s-1;(2)位于林冠不同高度的杉木叶的蒸腾作用速率及其日进程变化亦存在差异,其日平均蒸腾速率为(1.48±0.07)mmol·m-2s-1;(3)不同高度的杉木叶水分利用效率(WUE)差异不显著(P=0.05),叶片日平均WUE为(3.41±0.19)μmol/mmol;林冠内不同高度光合有效辐射在该杉木人工林中并非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27.
以广东乐昌十二度水省级自然保护区内严重受损天然林为对象,研究冰雪灾害对该区域天然次生林建群种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区森林建群种以甜槠、南岭栲、小红栲、雷公青冈、冬青、虎皮楠和交让木为主,具有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分布;2)灾害对冬青损害最轻,虎皮楠损害最重,南岭栲、甜槠、小红栲、雷公青冈等栲类种和交让木损害居中;3)建群种各受损类型中胸径1.0~5.0 cm以倒伏、压弯和正常类型最多,5.1~10 cm以断干和翻蔸类型最多,15.0 cm以上以断梢最多,10.0~15.0 cm在各受损类型受损最低;4)海拔和坡度对不同的建群种受损程度影响不同,但在一定的范围内地形因子对林木严重受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28.
王旭  周光益  李家湘  邱治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93-15295
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科学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已逐渐得到了重视。研究以深圳为例,通过对生态风景林和近自然经营概念与原则的表述,结合深圳生态风景林构建的实际情况,具体阐述了深圳生态风景林构建中的立地划分、树种选择、采伐作业、群落构建、抚育管理、效益监测等各方面的要求、原则以及实施办法,对近自然经营理论在生态风景林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强调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利用自然,尊重自然,将人工林改造为结构丰富稳定和生态防护功能更高的近自然状态风景林。以期为生态风景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促使生态风景林在深圳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以树高、胸径和冠幅为监测指标,对广西沙塘林场桉树高产试验示范林基地中3个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 urophylla)人工林样地进行了13次连续调查,利用该区域前人已建立的桉树二元材积公式和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估算不同时期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分析巨尾桉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的林木生长特性、生物量组成和分配格局,探讨胸径、树高、冠幅生长及各器官生物量生长随林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巨尾桉生长具有明显的月、季和年变化规律,雨季生长快,旱季生长慢,1~3年生长迅速,4年后生长开始变缓;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的月增长动态趋势相同,月增长快速期为4—9月(9月达最高值);冠幅在种植后第2年的9月达到最大值(3.47 m),第2年年底时出现负增长,第4年趋于稳定;2年生时,树高和胸径的连年生长量(7.56 m/a,5.30 cm/a)、平均年生长量(6.63 m/a,4.80 cm/a)达最大值;3年生时,林分蓄积量的年平均和连年生长量(45.60、71.44 m~3·hm~(-2)·a~(-1))、乔木层生物量的年平均和连年生长量(30.42、48.23 t·hm~(-2)·a~(-1))达最大值。不同生长阶段巨尾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分配规律显示,随着林龄的增加,叶、枝、根的生物量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比例明显减少,而树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显著增加。1~5年生巨尾桉人工林林分蓄积量分别为6.6、65.4、136.8、182.3和201.9 m~3/hm~2,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6.70、43.03、91.27、117.66和135.41 t/hm~2;与其他地点不同林龄阶段林分的比较发现,本试验地的桉树林分生长较快,蓄积量和生物量也比其他区域高。该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开展巨尾桉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和林业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0.
文章根据广东省水源涵养林建设实际情况,并就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源涵养林营造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水源涵养林营造的原则与技术要求,对规范广东水源涵养林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