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4篇
  91篇
综合类   80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
驻马店市农用土地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2.
古土壤微形态分析是获取古人类活动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文化遗址区古土壤微形态特征反映古人类活动和古环境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文化遗址区古土壤微形态分析在考古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土壤微形态分析能够有效地反映古人类活动和古环境信息。提出了应系统建立文化遗址区古土壤微形态特征的诊断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土壤学与考古学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化遗址区不同古人类活动区对应的土壤微形态特征数字图像库,丰富文化遗址区古土壤研究方法,提高土壤微形态分析在考古学领域的研究精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33.
为从县级层面上了解耕地变化的趋势特点,更好地实现耕地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笔者研究了偃师市1997—2004年耕地时空变化情况,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4年偃师市耕地变化分为数量增加和数量减少两个阶段;变化幅度区域分布不同,经济发达乡镇高于落后乡镇,中心城区、重点乡镇高于一般乡镇,山区乡镇高于平原乡镇。其变化除受政策、观念等因素驱动外,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耕地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34.
玉米苗期调亏控水与磷协同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桶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磷条件对玉米苗期生长发育、水分利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磷都有利于玉米株高、叶面积和总生物量的增加 ,磷的作用更明显 ;苗期玉米调亏控水结合施磷有利于玉米苗期建立较大的根 /冠、培育壮苗、提高水分生产率 ;水、磷对氮、磷、钾养分向地上部运输都有促进作用 ,调亏控水条件下 ,施磷处理氮、磷、钾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大于不施磷处理  相似文献   
35.
针对小尺度遗址区内遗迹点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较少的问题,以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提取遗迹点的环境参数,统计分析得出其主要特征,并计算得出遗迹点的分布结构和地理集中度。结果显示,遗迹点高程一般为590~650 m,坡度为1.7°~5.1°,坡向值为112.5°~202.5°,距河流距离为250~350 m。这表明古人类选择生产生活地址时,通常选择坡度平缓、坡向以东南和南朝向为主、地势具有一定高度且距离河流稍近的区域。遗迹点空间分布结构类型为凝聚型,且地理集中度高,这表明古人类倾向于群居生活。  相似文献   
36.
古文明兴衰变化多以遗物遗迹保存在土壤中,其影响的特殊土壤理化性质可为后人解密古文明起源、发展和衰亡提供宝贵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壤分析应用于考古研究中由来已久,而且近年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研究是从土壤分析主要解译古人类活动角度进行梳理,概括了土壤分析在古人类居住、耕作、用火、制陶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提出了加强土壤特征解读,深化对古人类不同活动内涵探索,加强土壤在考古研究中的规范,制定考古研究中土壤采样规范和分析标准,建立无损探测技术与土壤指标的关联,加强土壤文化历史档案功能研究,为遗址地区的土地利用开发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7.
赵执  吴克宁  王海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1):182-185,199
我国的机械改土技术体系主要由深耕、混层耕、深松、心土混层耕、有机物料心土回填和客土改良等构成,可将其应用于全国因土体构型不良而制约生产力提高的农田整治当中。将机械改土与土壤培肥、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应用于全国各地的农田整治,有利于彻底消除或减缓土壤障碍因素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对提升我国耕地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8.
我国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借鉴国内外耕地质量相关监测体系经验及对耕地质量影响因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耕地质量监测指选取、指标监测周期进行了探讨,依据全面性原则、最小数据集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初步建立了我国开放式可选择的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指标体系包括了表征影响耕地质量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直接反映耕地现实产能的粮食单产及价格等指标,能全面体现耕地的综合质量并能满足现有主要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的需要,而且反映了未来土地资源监测越来越关注人类环境健康的趋势。  相似文献   
39.
以安阳市为例,探讨了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利用土地生态适宜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关联关系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结果,将安阳市划分为了6个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土地生态开发建议性措施,协调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为规划环评过程中对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生态适宜性依据。  相似文献   
40.
[目的]揭示农村土地整治的CO_2排放效应,为土地整理的碳排放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项目预算书编制的基础上,采用IPCC清单法,估算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 CO_2排放量,分析影响CO_2排放的关键因子,模拟不同政策情景下农村土地整治项目CO_2排放的变化情况。[结果]项目的 CO_2排放总量约5.50×105t,灌溉与排水工程所占比例最大;水泥是最主要的碳源,占总排放量的92.07%,碳源材料的CO_2排放量直接取决于该类材料的CO_2排放系数及消耗量,间接取决于各单项工程的工程量和工程结构;随着相关节能减排政策力度的加大,减排量也会随之增多。[结论]应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贯彻绿色、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重视土地整治的生态效应;加大对水泥、电力、钢铁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的节能减排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