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14篇
畜牧兽医   5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食药用真菌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健康食品,其次级代谢产物所具有的生物学活性也存在着巨大应用潜力,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多糖是食药用真菌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病毒、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抗辐射、抗溃疡等生物学活性,被称为生物反应调节剂。目前,关于食药用真菌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较为全面,但主要以单一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为主,缺乏多糖之间的协同作用研究。食药用真菌多糖在兽医临床中主要作为调节动物机体免疫力、促生长的饲料添加剂使用,对于其在抗腹泻、抗菌、抗病毒等方面的应用及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较少。作者主要对食药用真菌多糖的药理作用、构效关系和兽医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食药用真菌多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前景也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2.
家畜行为及其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畜生产育种中除对日增重、饲料报酬、瘦肉率等主要生产性状进行选择外,还要求家畜性情温和、无恶癣、母性好、恐惧行为低等良好的行为性状。因此改善提高家畜重要行为性状在生产实践中亦不容忽视。家畜重要行为性状主要指与生产及选择密切相关的母性行为、恐惧行为、攻击行为等,这些性状一般具有数量遗传学的特点,故可通过选择提高以改善其性能。本文在表观及分子水平综述了国内外家畜重要行为性状及其遗传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国内家畜行为遗传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3.
梅花鹿是我国极度濒危的鹿科动物,目前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四川、江西等省狭窄的区域内。文章主要对梅花鹿的种群数量、行为生态学及保护遗传学研究等进行了概述,并指出目前国内学者对梅花鹿行为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为节律和栖息地的研究,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梅花鹿系统进化关系,必须结合形态学、动物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及古生物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4.
55.
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藏野驴和藏原羚的行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4年7-8月,采用目标取样法对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238群)、藏野驴(22群)和藏原羚(145群)不同行为的时间分配及活动频次进行观察,并分析各种行为与种群大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取食行为是藏羚羊、藏野驴和藏原羚最主要的活动,其次是移动和站立行为。藏原羚取食和警戒行为持续的时间均显著多于藏羚羊和藏野驴;藏野驴修饰行为持续的时间极显著多于藏原羚和藏羚羊;而藏原羚的各种行为(除修饰行为)发生的频次均极显著高于藏羚羊和藏野驴。相关性分析表明,3种动物站立行为持续的时间和发生的频次均与种群大小呈明显的相关,说明3种野生动物采取不同的行为对策以适应当地的环境。  相似文献   
56.
亚洲小车蝗是我国北方草原重要害虫,具有特定的食物选择性和适应性。为揭示其食物选择的形成机制,测定了典型草原克氏针茅、羊草、糙隐子草和冷蒿4种优势牧草的黄酮、萜类、生物碱、酚类和单宁5种次生代谢物含量,并研究了这些次生代谢物对亚洲小车蝗生长发育及关键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蒿、羊草中5种次生代谢物含量最高(P<0.05),克氏针茅中含量最低(P<0.05);与冷蒿、羊草处理相比,克氏针茅处理的亚洲小车蝗存活率、发育速率、生活力最高(P<0.05),氧自由簇(ROS)浓度、解毒酶活性、保护酶活性最低(P<0.05);克氏针茅作为最优食物资源,最利于亚洲小车蝗的生长发育和发生。该研究对于揭示蝗虫-植物特异性关系的形成机理,指导亚洲小车蝗的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王振南  赵梅  杨燕  李富宽  王慧  吕慎金 《草业学报》2019,28(11):177-183
苜蓿作为一种优良的豆科牧草,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叶片养分重吸收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及增强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机制之一,其直接影响了苜蓿的养分浓度,进而影响苜蓿元素的化学计量比。目前已有针对苜蓿养分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但关于苜蓿元素养分重吸收与生态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偶联关系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为解释该偶联关系,以7个苜蓿品种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成熟叶片和衰老叶片C、N、P、K元素浓度,分析了养分重吸收特征(包括养分重吸收率、养分重吸收度)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而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偶联关系。结果表明,7个苜蓿品种的平均氮重吸收效率(NRE)、磷重吸收效率(PRE)和钾重吸收效率(KRE)分别为42.7%、42.4%和52.1%,分别低于全球陆生植物的NRE、PRE和KRE(分别为62.1%、64.9%和70.1%)。根据养分重吸收特征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判断苜蓿受土壤P含量影响最严重。叶片养分重吸收效率基本与衰老叶化学计量比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成熟叶化学计量比呈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叶片养分重吸收与叶片生态化学计量比存在偶联关系,但受叶片成熟或衰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8.
家畜生产育种中除对日增重、饲料报酬、瘦肉率等主要生产性状进行选择外,还要求家畜性情温和、无恶癖、母性好、恐惧行为低等良好的行为性状.因此改善提高家畜重要行为性状在生产实践中亦不容忽视.家畜重要行为性状主要指与生产及选择密切相关的母性行为、恐惧行为、攻击行为等,这些性状一般具有数量遗传学的特点,故可通过选择提高以改善其性能.本文在表观及分子水平综述了国内外家畜重要行为性状及其遗传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国内家畜行为遗传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9.
圈养条件下梅花鹿初夏昼间行为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3日至5月27日,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梅花鹿(sika deer)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 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研究了34只梅花鹿行为节律.结果表明:初夏昼间梅花鹿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行为频次依次减少,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68%.昼活动节律中,取食频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30和17:30左右.而反刍和卧息行为频次高峰期在11:00~14:00之间.对公鹿、母鹿和幼鹿群体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分析表明,在11:30~12:30、13:30~14:30和15:30~16:30三个时间段内,公鹿取食频次和母鹿、幼鹿取食频次差异显著,在8:30~9:30和11:30~12:30及15: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的卧息行为频次与母鹿和幼鹿卧息行为频次差异显著.本结论可为梅花鹿饲养管理和遗传选育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
2011年3—5月及8—10月,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众合牧业有限公司小尾寒羊种羊场圈养的成年母羊为研究对象,利用24h监控系统,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方法,研究了小尾寒羊成年母羊昼夜行为节律。结果显示,小尾寒羊昼夜反刍、卧息、取食、运动、站立与观望、修饰行为及其他行为持续时间依次减少。对小尾寒羊0:00—24:00各时段行为变量分析表明,其取食与反刍行为有2个高峰期,卧息全天都表现比较高的行为持续时间,而高峰期则发生在12:00—14:00。小尾寒羊观望行为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8:00—10:00及18:00—20:00。按照春秋季节规律特点,以06:00—18:00为白昼,其余时间为夜间。以Mann-Whitney U检验进一步分析圈养条件下小尾寒羊春秋季行为节律特点,结果表明,春秋季节,昼间小尾寒羊母羊在取食与其他行为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夜间在取食、观望与其他行为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春季和秋季昼间与夜间行为对比分析表明,春季除卧息与运动行为外,另外5种行为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秋季除卧息、修饰和其他行为外,其余4种行为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对春秋季24h行为节律分析发现其取食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运动行为与其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对春秋季小尾寒羊成年母羊昼夜行为节律的研究可为认识圈养条件下小尾寒羊习性、改善小尾寒羊饲养管理与福利条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