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灌南县农作制度以水稻-小麦一年两熟为主,粮食生产水平较高,但都是单一作物的高产超高产,稻麦两熟周年亩产停留在1 000 kg左右。通过对灌南县稻麦周年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示范,集成适合本地生产的稻麦周年生产高产高效技术。  相似文献   
12.
太湖流域施氮量对小麦 土壤系统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给南方麦区小麦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在太湖流域典型地区的两年3季稻麦施肥量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施氮量与小麦产量、小麦吸氮量、土壤剖面无机氮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都呈增大趋势,而氮肥的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效率和农学利用效率都减小,施氮量225~300 kg·hm-2是小麦高产、氮相对高效的适宜施氮量。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剖面无机氮素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且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30~100 cm土层无机氮素对施氮量300~375 kg·hm-2有明显的响应,拔节期以后已有明显的淋溶现象。施氮量300~375 kg·hm-2土壤中无机氮素的残留量一直较高,小麦成熟期土壤无机氮量与播种前的相比,除施氮量375 kg·hm-2处理仍在增加外,施氮量小于300 kg·hm-2的处理均有所减少。小麦土壤系统氮素表观损失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施氮处理75和375 kg·hm-2的损失量分别为26.20和168.64 kg·hm-2,损失率(占相应的施氮量)分别为34.93%和44.97%。施氮量225 kg·hm-2是本地区小麦生态安全的临界施氮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太湖地区持续施氮和土壤氮耗竭1年后再施氮的对比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植株吸氮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氮素的影响。经过3季(稻-麦-稻)不施氮处理,第3季作物水稻的产量显著下降,仅6673.42kg/hm2;持续施氮和氮耗竭1年后施氮处理的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增产幅度逐渐减小,当施氮量为300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分别为10514.95kg/hm2和10472.36kg/hm2,施氮量继续增加时水稻都出现倒伏而减产;各施氮处理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总吸氮量和土壤全氮含量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而氮肥利用效率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耗竭1年后施氮处理与持续施氮处理之间的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说明这些指标与氮耗竭1年后的土壤背景氮关系不密切,而与当季施氮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稻1号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连云港市农科院联合育成的常规中粳稻新品种,具有茎秆较粗壮,生物学产量较高,适应性好,分蘖力强,丰产、稳产,粒大、壳薄,落粒性良好,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综合性状优等特点。该品种2007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区试,201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5-2017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33个点次试验资料,对小麦品种淮麦33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相关分析表明,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453**,r=0.7059**),穗数与产量呈微弱正相关(r=0.0712)。籽粒产量与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22151.30+15.85X1+270.48X2+261.70X3。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对籽粒产量的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Py=1.0632),其次是穗数(直接通径系数Py=0.7327),千粒重的作用相对较小(直接通径系数Py=0.3303)。淮麦33的高产栽培技术应在适宜群体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同时兼顾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灌南县种植业主要以稻麦轮作为主,形成了机插秧、手栽秧、塑盘育秧抛栽、直播稻等多种稻作方式。通过对不同稻作方式下水稻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进行比较,阐述了灌南县稻作方式特点及应用趋势,分析不同稻作方式的应用优势与潜在问题,以推进灌南县水稻生产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已有水稻、小麦不同品种种植展示,分析不同小麦和水稻产量及产量的构成因素等性状,筛选出了增产潜力最大的品种组合"水稻品种连粳7号和小麦品种济麦22",为灌南县的稻麦周年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