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1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3篇
  53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用不同浓度(0、0.2、0.4、0.6、1.2、1.8、2.8、3.6g/100ml)的盐溶液(土壤溶液、Na2SO4及NaCl)处理盐地碱蓬种子,以研究其在盐胁迫下的萌发及萌发后的生长情况,并观察胁迫解除后种子的反应,为其栽培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盐地碱蓬种子的萌发对盐渍生境的适应性很强,能耐受较高的盐胁迫。对其种子萌发的胁迫作用是NaCl>土壤溶液>Na2SO4。随着盐浓度的升高,种子的萌发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盐胁迫解除后,盐地碱蓬种子仍具有较高的萌发力,发芽速度和整齐度提高。幼根和幼芽对不同种类盐胁迫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盐浓度对根的影响较大。经盐锻炼之后,盐地碱蓬幼苗恢复生长的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62.
不同咸水梯次滨海盐土入渗过程及水盐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咸水冰融化入渗对重盐碱地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而咸水冰融化是融水水质和水量的动态变化过程。为模拟咸水冰融化入渗滨海盐土过程,探讨咸水灌溉改良盐碱地的可行性,本研究设置了不同咸水梯次入渗滨海盐土的土柱试验,试验处理为:咸水梯次入渗(GSI)、咸水单一入渗(DSI)和咸水冰融化入渗(MSI),以淡水入渗(CK)为对照;其中咸水矿化度和水量分别为15g·L~(–1)和314.3mm。根据咸水冰融化过程中融水水质和水量的变化过程,GSI设置了4个矿化度和水量(S1:81 g·L~(–1)和25 mm;S2:19 g·L~(–1)和125.8 mm;S3:3 g·L~(–1)和94.3 mm;S4:0 g·L~(–1)和69.2 mm)的咸水连续入渗。结果表明:相同时间内,咸水处理的入渗深度和速度均大于CK;入渗初期,GSI的入渗深度和速率均高于DSI,且上一梯次咸水的入渗能显著提高下一梯次咸水的入渗率,后期GSI处理随着入渗咸水矿化度的降低,入渗率显著低于DSI。入渗后,0~40 cm土层土壤水盐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DSIGSIMSI,GSI和MSI土壤水盐分布一致,脱盐率分别为92.87%和91.38%,显著大于DSI的74.74%。以上结果明确了不同咸水梯次入渗滨海盐土的入渗特征,咸水梯次入渗可获得与咸水冰融化入渗一致的脱盐效果,这为后续模拟咸水冰融水入渗盐碱土过程提供了手段,同时也为咸淡水轮灌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3.
不同种植模式下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6种种植模式下耗水量、产量、等价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经济利用效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1年2作的传统种植模式下等价产量、耗水量均最高;等价产量的水分利用效率以春玉米1年1作种植模式最高,棉花1年1作种植模式最低;棉花-冬小麦-夏玉米2年3作种植模式下经济效益和水分经济利用效率最高,棉花1年1作种植模式次之,远高于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模式。从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角度考虑,该区域应采用棉花-冬小麦-夏玉米2年3作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4.
秸秆深层覆盖对土壤水盐运移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通过对秸秆不同覆盖方式的土柱模拟实验研究表明,秸秆深层覆盖在土壤中形成了一个毛细管障碍层,破坏了土壤毛细管的连续性,明显降低深层土壤水分蒸发,减少了深层土壤盐分向表层的运移;秸秆表层覆盖使土表与空气的接触面变小,利于土壤保水。深层秸秆结合表层秸秆覆盖对土壤的保水效果最好,而且抑制盐分的土壤表聚,减轻土壤盐分对作物生长的胁迫,降低土壤耕层的返盐,保证了作物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65.
绿盲蝽在转Bt基因抗虫棉的发生动态及其为害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研究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目标害虫绿盲蝽田间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绿盲蝽在转单价抗虫棉(GK-12)与其亲本上的种群数量整个发生期无显著差异,但二代绿盲蝽对“GK-12”的危害程度大于对其亲本的危害,而对双价抗虫棉(SGK321)与其亲本的种群发生数量及其受害程度均无显著差异,“GK-12”比“SGK321”被害指数高1.27倍。绿盲蝽在单价抗虫棉“GK-12”上的发生为害有加重趋势,而在双价抗虫棉“SGK321”上的发生程度却受到一定抑制。  相似文献   
66.
转Bt基因抗虫棉对中华草蛉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2种转Bt基因抗虫棉和1种常规棉上的棉蚜饲喂中华草蛉,试验研究Bt毒蛋白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中华草蛉幼虫和茧的死亡率以及成虫获得率无显著差异,用混合棉蚜饲喂的中华草蛉幼虫与饲喂“泗棉3号”和“GK-12”的相比发育历期显著缩短(P<0.01),与用“新棉99B”饲喂的相比其发育历期也明显缩短(P<0.05),而分别以“泗棉3号”、“GK-12”和“新棉99B”上的棉蚜单独饲喂的幼虫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间中华草蛉茧期、茧重和成虫性比差异不显著,成虫产卵前期和产卵期也无明显差异。而饲喂“新棉99B”的单雌产卵量高于饲喂“泗棉3号”和“GK-12”,且成虫寿命延长。幼虫期饲喂“泗棉3号”、“GK-12”和“新棉99B”上的蚜虫成虫产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差异,而饲喂混合棉蚜时其后代卵的孵化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7.
河北省滨海盐碱地土壤与盐生植物养分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滨海盐碱地土壤和植物样品分析结果表明,生长不同盐生植物的土壤含盐量不同,以生长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的土壤含盐量最高,达18.5 g/kg,盐地碱蓬(Suaeda salsa L.Pall.)次之,柽柳的最低。盐生植物的生长改变了土壤养分特征,4种生长盐生植物的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光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4%以上,生长木本盐生植物白刺、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的土壤养分含量高于生长草本盐生植物碱蓬、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 Jacq.Parl.)的土壤,且不同盐生植物养分特征不同,白刺、柽柳N和P含量均高于盐地碱蓬、碱茅,K含量则与植物耐盐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68.
干旱盐碱区耕作方式改变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提高环渤海干旱盐碱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有效耕作模式,采用对比试验设计,分析了夏玉米深松播种-冬小麦沟播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旋耕播种技术的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深松措施改善了耕层土壤的物理性状,上层土壤容重降低0.5 g/cm3,孔隙度增加5.0%,饱和导水率增加几个数量级;20~4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6.7%,利于作物吸收利用,上层土壤含盐量随含水量的增减相应地变化,并没有出现增加趋势,不存在次生盐渍化的潜在为害;夏玉米和冬小麦分别增产24%和52%,显著提升了干旱盐碱区粮食增产能力。夏玉米深松播种-冬小麦沟播一体化技术可以为盐碱障碍耕地的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为该地区的粮食安全提供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69.
环渤海缺水区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针对淡水资源匮乏制约盐碱地改良利用难题,自1982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在环渤海低平原和滨海平原开展了缺水盐渍区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与示范工作,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研究明确了低平原缺水盐渍区盐碱地改良的浅层地下水埋深调控深度,建立了井灌代排、蓄雨淋盐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2)揭示了咸水结冰融水咸淡水分离在滨海盐土的入渗规律,发明了冬季咸水结冰灌溉改良滨海重盐碱地技术;3)提出了耦合盐碱区土壤水盐运移-气候条件-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盐碱地改良思路,建立了微域降盐、秸秆隔盐的盐碱地农艺改良技术模式;4)探讨了盐生植物适应盐渍环境的机理,建立了滨海盐碱地盐渍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模式。形成了以咸水、雨水、耐盐植物高效利用为核心的工程措施、农艺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体系,为环渤海缺水盐渍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0.
<正>华北地区淡水资源短缺,其不能承载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的生产,在过去几十年中为追求高产进行灌溉严重超采地下水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发展一年1作的春玉米种植是减少地下水超采的主要途径。但在春玉米生产中存在耐密宜机收品种缺乏、机械化程度低及配套农机农艺关键技术不完善导致的春玉米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开展华北春玉米高水效、耐密植宜机收品种筛选及不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