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11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41.
142.
【目的】智能温室是设施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传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是智能温室的 基础,分析温室传感器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很有意义。【方法】温室传感器根据应用 领域可划分为环境因素传感器和植物体信息传感器,从传感器的精度、特点、适用范围、发 展趋势等方面对两类传感器进行了分析。【结果】环境因素传感器包括光照传感器、空气温 湿度传感器、CO 2 传感器和土壤相关的传感器,植物体信息传感器包括植物温度传感器、植 物水分传感器和植物营养元素传感器。光照传感器以硅光电池使用最广,空气温度传感器中 最具应用前景之一的是半导体 PN 结型温度传感器,空气湿度传感器中的电阻式、电容式感 湿材料都有应用,CO 2 传感器以红外线应用原理为主。在土壤和植物体信息传感器中,光谱 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结论】未来温室专用传感器领域会进一步细分,土壤和植物 体信息传感器继续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温室传感器总体上会朝着体积更小、精度更高、非 接触式、实时检测的方向不断发展,传感器的信息融合趋势会愈加明显。传感器和物联网技 术在智能温室发展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3.
【目的】结合冬小麦的生育期,分析其在不同生育期内遭遇干热风的时空变化特征。 【方法】文章利用黄淮海冬麦区地面气象台站记录的逐日气温资料、农业气象台站记录的地 面物候资料以及土壤水分数据,提取出1993—2016 年各气象站点发生在抽穗扬花期、灌浆 前期以及灌浆后期的干热风日。设计干热风强度指标k,使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分析冬小 麦在不同生育期内遭遇干热风的时空变化规律。最后结合RCP4.5 和RCP8.5 的排放情景下 模拟的温度数据,分别预测黄淮海冬麦区在2030 年、2050 年干热风发生强度的可能趋势。 【结果】(1)1993—2016 年不同生育期内轻、中、重度年累积干热风日均呈增加趋势,其中 尤以中度干热风的增加趋势最为显著。(2)重度干热风发生在灌浆后期的比例明显大于轻、 中度干热风。随着干热风严重程度的增加,其在生育期内分布比例的年际差异逐渐增大。 (3)不同生育期内干热风多发区的空间范围变化规律一致,均存在向东、向南扩大的趋势。 河北、河南以及山东的交界地区始终是干热风的严重威胁区。(4)预测结果表明,在2030 年、2050 年研究区干热风发生强度有增强趋势、多发区范围略有扩大。【结论】1993—2016 年不同生育期内干热风灾害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预计在2030 年、2050 年干热风灾害发生 强度及影响范围会进一步增强和扩大。应加强对干热风的预警和防御,并在干热风发生后及 时采取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44.
2015年2月2日-4日,"现代桑蚕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及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研讨会"在华南农业大学召开,本研讨会由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亚热带蚕病防控岗位团队及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蚕桑系和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主办,来自湖北、广西、广东等地30多家蚕桑、物联网、信息科技、食品安全、生物肥料、动物  相似文献   
145.
【目的】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农业土地资源监测领域研究态势进行定量分析,系统归纳其发展特征及研究热点,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方法】基于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数据库,利用Derwent Data Analyzer(DDA)等分析工具,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1999—2018年农业土地资源监测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力量及研究热点演变趋势等。【结果】(1)1999—2018年,全球该领域论文发表量整体处于上升趋势,2006年之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中,美国在该领域发文量位居第2、论文总被引频次位居第1、篇均被引位居第2,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在2012年后呈快速发展趋势,发文量及总被引频次位居第3,但篇均被引及发文期刊与其他主要国家/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2)该领域发文量排名前5的研究机构中,中国有3个,美国有2个,其中最活跃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但从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情况看,美国科研机构远高于中国。(3)研究内容上,农业土地资源监测领域研究热点逐渐从土地利用变化、土壤水分、氮等方面向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有机碳、镉污染等方向延伸。(4)研究方法上,前期对模型、GIS应用较多,随着技术的发展及数据的多源化,遥感监测成为主导,情景分析及数据同化也成为新的趋势。【结论】目前,美国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虽然后期有较快发展,但其研究竞争力和创新性有待提高。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土壤肥力等是农业土地资源监测领域长期关注的研究热点,虽然逐步外延至对土壤污染、生态系统等方向的监测,但其研究相对薄弱。未来可进一步开展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通过发展多尺度、多技术融合的监测方法,提高农业土地资源监测的精度和时效性,同时应加强对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监测,确保农业土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6.
模拟感染家蚕微粒子病的PCR分子诊断技术研究(11)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家蚕微粒子病病原为桑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 Nageli, N.b)。本文根据文献报道,选用了一对根据N.b孢子及其相近种属微孢子虫的SSU-rRNA保守区段设计的有效引物VIF/530R,从模拟感染不同浓度N.b孢子(3×101-7/ml)的蚕蛾、蚕卵的角度,较系统地研究了PCR诊断技术的可检测灵敏度和对模拟感染家蚕微粒子病的诊断效果,为PCR分子诊断家蚕微粒子病的实用化研究提供参考。在本实验的DNA制备方法和PCR反应条件下,分别对由不同浓度N.b纯孢子抽提的DNA模板和不同浓度N.b纯孢子(3×101~7ml-1)分别与蚕卵、蚕蛾混合抽提的DNA模板进行PCR扩增检测。结果表明:(1)对N.b纯孢子DNA模板,PCR可检测灵敏度为3×104N.bml-1(弱检测信号可到3102~3N.bml-1),对模拟染毒N.b孢子的蚕蛾DNA模板,PCR可检测灵敏度为3×105N.bml-1,两者分别已超过或达到目前生产上用显微镜的检毒水平;(2)对模拟染毒N.b孢子的蚕卵DNA模板,VIF/530R引物不能有效地检出蚕卵中染毒的N.b孢子DNA信号,推测在蚕卵DNA抽提物里可能含有抑制PCR扩增的未明因素,而蚕蛾DNA抽提物里则无此抑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7.
近50年中国北方沙尘暴空间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对我国北方地区的344个气象台站(1954年-2005年)的沙尘暴日值资料来分析我国沙尘暴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沙尘暴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南疆瓮地南缘,内蒙古地区以及宁夏盐池等地.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继而再减少又增加的‘W'型趋势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减少,60年代沙...  相似文献   
148.
149.
三江平原典型环型湿地土壤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三江平原典型环型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环带状植被区湿地土壤的全N、全P和全K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环型湿地土壤化学元素具有明显的空间水平分异规律,全N和全P的含量由环型湿地中心向边缘逐渐减少,全K的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化学元素的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和富聚现象,自上而下全N含量除漂筏苔草群落外,其它各群落土壤全N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分布;大部分植物群落土壤全P含量呈先减后增的“V”型分布;全K含量呈表层和底层较高、中间层较低的“中空”状分布。环型湿地土壤的营养元素空间分异主要受生物过程和水文地貌过程影响,并通过过程影响湿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0.
【目的】研究台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策略,为台地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提供方法参考。【方法】文章在区分地貌类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生活便利和生态环境的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并以屯昌县为例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与优化策略。【结果】(1)屯昌县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空间分布不均衡:高级别居民点多分布在台地平原区,生产生活条件良好,属重点发展区;而低级别居民点多零散分布于山地丘陵区,发展潜力较小;(2)综合考虑居民点影响力以及地形地貌与图斑面积,屯昌县1734个居民点被分为城镇化型、重点发展型、规模控制型和迁村并点型4种优化类型;(3)基于加权Voronoi图生成了77个重点发展型居民点的势力影响范围,确定了迁村并点型居民点的搬迁方向。【结论】基于台地区特殊的地貌类型,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策略,服务于区域农村居民点整治与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