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8篇
  5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杂交大豆高产种植方式及合理群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杂交大豆品种1号和2号为试材,分别在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植方式下,设置3~5个密度进行试验,通过对其产量、叶面积变化及干物质积累的研究,探讨杂交大豆高产种植方式和合理的群体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吉林省中部平原区,杂交大豆比较理想的高产种植方式是小垄双行种植。在中部中晚熟生态区的小垄双行种植方式下,杂交豆1号最适宜的群体结构为20.0~22.4株/m2,并且结荚期最大叶面积系数为6.0左右,光合生产率达到5.0g/m2·d以上,鼓粒期叶面积仍维持在5.8以上,平均光合生产率3.5g/m2·d以上,此群体结构下的产量达到3015.4kg/hm2。在东部中熟生态区等距点播单行扎眼种植方式下,杂交豆2号最适宜的群体结构为10~15株/m2,并且结荚期叶面积系数达到8.0左右,鼓粒期仍然维持在6.0左右,平均光合生产率为3.5g/m2·d左右,此群体结构下的产量达到3900.0~4120.0kg/hm2。  相似文献   
32.
雄性不育和可育大麦花药和花粉的细菌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3.
1986-1994年我们进行“大麦核不育的研究”。采用田间试验调查与室内细胞学观察、研究与利用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形态学观察及遗传分析,明确了该不育材料的类型;经细胞学观察,清楚的看到雄性败育的时期;看到大麦雄性败育与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败育很相似,均属“无花粉型”花粉,但有不同之处:即大麦雄性败育现象不是在小拖于释放后突然发生的瞬间衰败,而是由于小拖子发生过程极不平常的必然结果。同时,我们利用该不育材料进行杂交,选育出3个整齐、稳定的新品系。一、形态学观察及遗传分析1986年,我们在本院大麦试验田V27品种中发现…  相似文献   
34.
棉花核DNA的提取及其RAPD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RAPD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标记,近几年在植物遗传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RAPD分析需要分离高质量的核DNA,棉花叶片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高,在DNA分离过程中,它们跟核酸、蛋白质发生不可逆反应,从而影响了DNA的得率和纯度。我们利用最初提取液中增加甘露糖来阻止多酚化合物跟核DNA的共价结合,结果得到了高纯度的DNA,该DNA适于棉花RMD分析,并探索出了棉花RAPD分析的反应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35.
雄性不育和可育大麦花药和花粉的细胞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大麦雄性不育和可育花药形态和花粉发育进行了细胞胚胎学比较研究,结论如下: 1.可育和不育大麦的花药在外部形态上有明显区别,主要在于不育花药基部成为戟形,且开花时花药变得瘦小。 2.可育大麦的花粉发育类同于一般的禾本科植物。而不育花粉不能发育到二核期,并很快解体形成“无花粉型”花粉;其小孢子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有几种异常现象:(1)早期发生异常;(2)绒毡层过早退化;(3)属绒毡层解体较晚者,小孢子能发育到二细胞阶段,但形态扭曲,内含物贫乏。 3.可育的药壁发育正常同于单子叶型,直到2细胞花粉粒时期绒毡层才全部退化。而雄性不育药壁发育异常,主要体现在绒毡层早期退化或药壁分化不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