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5篇
林业   5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2篇
  25篇
综合类   86篇
畜牧兽医   8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利用中国西北充沛的光热及干燥空气资源,考虑节约热风的能源消耗等因素,设计了一套适用于玉米果穗和籽粒分两级干燥工艺的太阳能集热通风干燥系统,系统安装了可自卸平置式物料床,方便玉米果穗的干燥与卸载;控制系统可根据干燥仓内温度的变化实现对通风干燥系统的自动控制。试验表明,此系统可在短时间内将玉米果穗干燥,利用该太阳能集热通风干燥系统进行玉米果穗的两级干燥,干燥时间较一次干燥工艺缩短了18 h,平均降水速率每小时比玉米果穗一次干燥提高60.8%。该系统设计为我国育种干燥工艺及其相应设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2.
为探讨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甘草生长需水的最适规律,在干旱条件下采用控制灌溉制度方法进行了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在不同生育时期对株高、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以及土壤含水率进行动态测定。结果显示,各处理的甘草随着生育期的变化生理性状差异显著,灌水定额在900 m3/hm2且灌4次水的甘草具有植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大、光合作用强和生物量大等特征。研究成果对提高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植被覆盖度、土壤抗蚀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3.
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对局地小气候影响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人工植被对局地小气候影响的效应,是评价人工林草工程生态效应的主要表征之一.利用定点观测的方法,对安塞县退耕地上建立的人工植被和撂荒形成的自然植被群落进行了大气温湿状况、土壤水热状况等小气候特征的观测分析,并以裸露农地为对照,比较人工植被和撂荒植被对小气候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营造人工林后,下垫面的变化引起局地水热循环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降温效应、增湿效应、改土效应和阻风效应,尤其是在植被生长旺盛的夏季,人工植被区近地层1.0 m处日均气温明显下降,低于撂荒植被区2.2℃;日均相对空气湿度增大,高于撂荒植被区1.97%;日平均风速降低,日均减风效益高于撂荒植被区28%,同时,土壤导热性能提高,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良.局地小气候环境的改善,说明人工林草工程这一措施对脆弱生态的恢复改造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4.
快速腐熟秸秆还田机设计与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传统还田机作业后秸秆还田周期长,耽误耕作农时及秸秆焚烧现象引发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采用腐熟剂喷施与机械粉碎相结合的还田原理,设计了快速腐熟秸秆还田机.经田间试验测定,使用快速腐熟秸秆还田机完成作业的机收麦茬地,7个月后的秸秆腐熟还田率为97.2%,比单一机械粉碎方式高17.1%,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比单一秸秆粉碎还田地高16.5%.  相似文献   
165.
为深入把握在线教学的实践成效,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所在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在线调研等多种方法和途径,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对疫情期间在线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着重对疫情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采用在线教学的农学基础课程“作物栽培学”“农作学”的本科生在线学习进行探讨,并从师生不同角度,评估在线教学存在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法和建议。目的是研究本科生农学基础课程采用网上授课的手段、方法以及效果,以期在特殊时期,科学实施“停课不停学”以保障教学质量。主要内容包括在线教学发展的现状、在线教学在农学基础课中的实践成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意见。  相似文献   
166.
【目的】分析环境因子和土壤N2O排放对短期秸秆还田的响应,以更准确地评价化肥施用下短期秸秆还田的增减排效益。【方法】于2020—2021年在关中地区开展了小麦–玉米轮作田间试验。采取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秸秆还田(W1)与不还田(W0),副处理为不施肥(W1、W0)、施氮肥(W1N、W0N)和施氮磷肥(W1NP、W0NP)。测定了土壤含水量、温度、NO3--N、NH4+-N、速效磷含量及N2O排放通量,调查了作物产量,并探讨了土壤N2O排放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相比W0,W1处理土壤含水量提高了1.1%~16.2%;W1N处理的土壤NO3--N含量峰值较W0N高17.6%~30.5%。4个施肥处理的土壤NO3--N和NH4+-N含量随生育时期推进先迅速上升,然后缓慢下降,施氮肥处理的土壤NO3--N峰值比施氮磷肥处理高17.0%~20.8%。W1NP与W0NP处理土壤的速效磷含量随生育期推进先上升后缓慢下降,平均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处理W0、W1、W0N和W1N (P<0.05)。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分别在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