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6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周龄蛋鸡卵巢机能及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规律。选择17周龄京红蛋鸡48只、78周龄京红蛋鸡24只,2只1笼为1个重复,分别饲养至36、48、97周龄采样。结果发现,随着周龄增大,蛋鸡卵巢机能衰退,表现为卵巢内等级卵泡、小黄卵泡、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数量显著减少(P<0.05),小黄卵泡、大白卵泡和次级卵泡闭锁率显著增加(P<0.05);血清中黄体生成素和孕酮的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周龄增大,蛋鸡机体氧化损伤加剧,表现为肝脏、卵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蛋鸡卵巢机能衰退可能与体内(肝脏、卵巢和血清)氧化损伤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持续高温对育肥猪脂肪代谢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影响的机制。【方法】选用16头(79.6±1.2)kg的健康杜长大阉公猪,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分别饲养于(30±0.5)℃(高温组)和(22±0.5)℃(常温组)的环控舱内,单笼饲养,自由采食和饮水。环控舱内温度在21 d试验期内保持不变,湿度控制在(55±5)%, 每天光照14 h,舱内持续均匀通风。试验期满屠宰,宰前12 h禁食,自由饮水。【结果】和常温组相比,高温组育肥猪胴体重和皮下脂肪厚有所降低,但并不显著(P>0.10);与常温组相比,高温组育肥猪背部皮下脂肪占胴体的比例无显著变化(P>0.10),肾周脂肪占胴体的比例有提高趋势(+22.06%;P=0.07),背最长肌(LM)脂质含量有降低趋势(-22.39%;P=0.08),表明持续高温对猪不同部位脂肪沉积的影响存在差异。持续高温显著降低育肥猪背部皮下脂肪和肾周脂肪中苹果酸酶(ME)活性(P<0.05)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P<0.05),显著降低LM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P<0.01)和FAS(P<0.05)的含量,显著降低肝脏中FAS活性(P<0.01),FAS、ME和ACC为脂肪酸从头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上述结果表明,持续高温抑制育肥猪不同组织脂肪酸的从头合成。持续高温对三个不同部位脂肪中激素敏感脂酶(HSL)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10)。持续高温对育肥猪皮下脂肪中脂蛋白酯酶(LPL)含量无显著影响(P>0.10),显著升高肾周脂肪中LPL含量(P=0.05),显著降低LM中LPL含量(P=0.05),持续高温对上述三个部位脂肪组织中LPL含量的影响规律与这3个部位脂肪沉积的影响规律相一致,表明持续高温可能通过调控LPL的含量,影响育肥猪不同部位脂肪的沉积。持续高温降低LM前部(P<0.05)和后部(P<0.01)的L(+)-β-羟脂酰CoA脱氢酶(HAD)的活性,HAD是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中的关键酶,上述结果表明,持续高温抑制育肥猪骨骼肌中脂肪酸的氧化供能。持续高温极显著升高LM中cAMP含量(P<0.01),对肾周脂肪和背部皮下脂肪中cAMP含量无显著影响(P>0.10)。持续高温显著升高血浆中非酯化脂肪酸(NEFA)的浓度(P<0.05),有升高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浓度的趋势(P=0.07),对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无显著影响(P>0.10)。【结论】持续高温对育肥猪不同部位脂肪沉积的影响存在差异。环境高温可能通过影响LPL的含量,调控脂肪酸的摄入,影响育肥猪不同部位脂肪的沉积。环境高温抑制皮下脂肪、肾周脂肪、LM和肝脏组织中脂肪酸的从头合成,但同时也抑制骨骼肌组织中脂肪酸的β-氧化,这可能导致血浆中NEFA浓度升高,并在肝脏重新酯化、组装为VLDL,被脂肪组织重新摄入,但血浆中NEFA和VLDL升高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3.
目的 通过非线性分段回归模型,分析随环境温度逐渐升高,肉鸡体表、体核温度和呼吸频率开始升高时的环境温度,即拐点温度(IPT),估测肉鸡热中性区、热舒适区的上限温度。方法 试验选择21日龄AA肉鸡10只,饲养于人工环境控制舱内。舱内温度由18℃开始,每0.5 h升高1℃,至33℃维持0.5 h后,逐渐降至20℃,循环3 d。利用微型温度记录仪连续监测肉鸡体表和体核温度(每10min记录1次)。结果 经非线性分段回归分析,3次(天)估测出的肉鸡体表温度的拐点温度(IPTST)分别为21.18、21.09、21.13℃,平均21.13℃。肉鸡IPTST个体之间的变异较大,3次测定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31、6.15、5.64;而同一只肉鸡3次估测的IPTST差别较小,10只鸡的变异系数平均为0.52,表明这种估测IPTST的方法重复性较好。肉鸡体核温度的拐点温度(IPTCT)3次测定的结果分别为27.80、27.98、27.67℃,平均27.82℃。个体之间IPTCT的变异系数为2.82、2.75、2.78,而同只肉鸡3次估测的IPTCT变异较小,平均变异系数为0.90,表明这种估测IPTCT的方法重复性较好。肉鸡呼吸频率的拐点温度(IPTRR)3次测定的结果分别为28.42、29.52、29.25℃,平均29.06℃。由于肉鸡在高温环境下喘息并非持续发生,本试验呼吸频率的测定时间过短(每个温度下每只鸡测定了1 min),造成部分肉鸡测定的呼吸频率过低,导致估测的IPTRR偏高。结论 根据热中性区的定义,3—4周龄肉鸡热舒适区上限温度即为IPTST(21.13℃),而热中性区上限温度应低于IPTCT(27.82℃)。  相似文献   
44.
研究了饲养方式和性别对肌肉极性和中性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将 12 0头汉普夏杂交猪分成两组 ,一组散养于可自由接触牧草的牧场内 ,一组舍饲于 12 0 m2的大圈舍内。散养使中性脂质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 ,但影响较小。在极性脂质中 ,饲养方式的影响与性别相关。与舍饲小母猪、舍饲去势公猪和散养去势公猪相比 ,散养小母猪的 C1 8∶ 2 n- 6的水平较高。小母猪肌肉极性脂质中 C≥ 2 0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分别为 16 .75和 14 .6 0 ) ,而与饲养条件无关。因此 ,去势公猪和小母猪之间极性脂质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可能受饲养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
本试验旨在研究持续不同温度(21、26和31℃)处理对肉鸡生长性能、生理指标、采食量和饮水量及相关血清激素含量的影响,探讨水料比(W/F)能否作为肉鸡热舒适评价的指标。试验选取144只22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公母各4只)。适应期7 d,温度21℃,相对湿度60%。29日龄时,试验温度分别调整到21、26和31℃,相对湿度60%。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1)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肉鸡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极显著降低(P0.01),料重比(F/G)极显著升高(P0.01),其中21和26℃组肉鸡F/G无显著差异(P0.05);肉鸡平均日饮水量(ADWC)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着环境温度升高全期W/F、水重比(W/G)极显著升高(P0.01)。2)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肉鸡体核温度、呼吸频率极显著升高(P0.01);相比21℃,31℃组肉鸡血清瘦素(LEP)含量显著升高(P0.05),抗利尿激素(ADH)含量显著降低(P0.05);26℃组与21、31℃组肉鸡血清LEP、ADH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肉鸡血清胆囊收缩素(CCK)、醛固酮(ALD)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试验第1天、前3 d、前7 d及全期14 d肉鸡W/F与肉鸡ADG、ADFI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第1天、前3 d肉鸡W/F与肉鸡F/G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前7 d、全期14 d肉鸡W/F与肉鸡F/G呈显著正相关(P0.05)。4)肉鸡每日W/F与环境温度、肉鸡体核温度、呼吸频率呈极显著相关(P0.01)。综上,本试验条件下,肉鸡W/F反映出不同温度下肉鸡的冷热程度,可作为偏热环境下肉鸡热舒适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46.
本试验旨在研究持续偏热环境下饲养密度对肉鸡盲肠菌群多样性、挥发性脂肪酸和血清脑肠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选取22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爱拔益加肉鸡144只,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单笼饲养。将3个组的肉鸡转入环境温度为21℃、相对湿度为60%的环境控制舱适应7 d。29日龄时开始正式试验,单个鸡笼饲养面积为0.64 m2,饲养密度分别设置为每笼6只(公母各占1/2,Ⅰ组)、每笼8只(公母各占1/2,Ⅱ组)和每笼10只(公母各占1/2,Ⅲ组),环境温度为31℃,相对湿度为60%,试验条件维持至试验结束,共计14 d。结果表明:1)偏热环境下Ⅱ组肉鸡盲肠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且Ⅰ组和Ⅱ组间比Ⅰ组和Ⅲ组间盲肠菌群相似性低;2)偏热环境下Ⅱ组饲养密度有利于盲肠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的定植;3)偏热环境下饲养密度对肉鸡盲肠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4)试验第7天,偏热环境下Ⅱ组肉鸡血清5-羟色胺(5-HT)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而偏热环境下饲养密度对肉鸡血清血管活性肽(VIP)和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偏热环境下饲养密度可改变肉鸡盲肠菌群多样性与结构以及血清脑肠肽5-HT的含量,但不影响盲肠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利用荟萃分析(Meta分析)研究日粮中添加乳酸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以期为肉鸡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数据参考。【方法】从国内外数据库中共检索出符合分析要求的24篇文献,包括25项试验,8 702个研究对象。采用Review Manager(version 5.3),计算各生长性能指标的标准化均数差SMD(乳酸杆菌组和对照组均数的差值除以两组标准差平均值的商),根据不同研究使用的样本数量、指标测定的标准差,确定不同研究结果的权重值,汇总多个相互独立的研究结果。根据I 2统计量对纳入文献的生长性能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通过漏斗图及egger检验分析纳入文章的发表偏倚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由于本次分析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连续型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乳酸杆菌菌种进行亚组分析,探讨不同乳酸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效果。 【结果】从试验全期来看,饲粮中添加乳酸杆菌显著提高肉鸡的平均日增重(SMD=1.53,P<0.001),显著降低料重比(SMD=-1.50,P<0.001),对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470)。分别分析肉鸡前期(1—21日龄)和后期(22—42日龄)的生长数据发现,乳酸杆菌显著提高肉鸡前期平均日增重(SMD=1.05,P<0.001),有提高后期日增重的趋势(SMD=0.52,P=0.090),显著降低前期料重比(SMD=-1.31,P<0.001)和后期料重比(SMD=-0.94,P<0.001)。从SMD的数值上可以看出,乳酸杆菌对肉鸡前期的促生长效果优于后期。漏斗图及egger分析表明,前期F/G(P=0.012)和后期ADFI(P=0.006)偏倚性达到显著水平,其他指标的偏倚性不显著(P>0.05);敏感性分析发现,日增重和料重比的分析结果稳定。异质性检验发现,各生长指标存在显著异质性(P<0.001),根据乳酸杆菌菌种进行亚组分析,可降低Meta分析结果的异质性。亚组分析显示,植物乳酸杆菌对肉鸡全期日增重(1.98,P<0.001)和饲料转化效率(-1.66,P<0.001)的促进作用优于干酪乳杆菌(0.51,-0.68,P≤0.02)和约氏乳杆菌(1.15,-0.16,P ≤0.02)。【结论】Meta分析表明,乳酸杆菌可改善不同阶段肉鸡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对采食量无显著影响。不同乳酸杆菌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其中植物乳杆菌的促进作用最优。  相似文献   
48.
49.
微量元素锌的营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微量元素锌的营养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萨仁娜冯京海1869年Raulin发现,锌与动物的生长发育有关。1934年Todd等人用大鼠试验,首次证明锌是动物营养必需元素。1955年Tuker等发现,缺锌导致猪皮肤不完全角化症。1957年Q’Del发...  相似文献   
50.
稻草经过液氨处理后,粗蛋白质由4.57%提高到8.85%。在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基础上,作为唯一的粗饲料饲喂奶牛,与东北羊草相对比。结果两组的平均日产奶量(13.2对13.4kg)、平均体重变化(+14.6对十2.8kg)以及常规乳成分分析,均无显著差异。测定血清及牛奶中无机磷、钙、尿素氮的含量发现,两组经24天试验,血清中各成分变化不显著,但牛奶中各成分变化差异显著,分别为磷(-10.65对-5.5mg%),钙(-9.8对2.9mg%).氮(-4.49对-0.08mg%)。说明用氨化稻草饲喂奶牛,对奶牛的体重、产奶量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理化指标无明显影响,但能引起牛奶中无机磷、钙、尿素氮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