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9篇
林业   5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5篇
  7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40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傅强 《中国农垦》2013,(10):17-19
河北垦区共有32个国营农牧场和1个省级农垦科学研究所。全系统共有人口44万人,土地总面积560万亩,海岸线总长度9.1公里。近些年来,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建设步伐加快,政策服务全面推进,项目建设全面落实,科技服务全面开展,促进了垦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实现“两个率先”奠定了良好基础。2012年垦区实现生产总值333亿元,同比增长17%,居全国农垦第5位;人均纯收入达到10917元,同比增长17%。财政收入突破6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  相似文献   
22.
建立转基因成分灵敏、准确的定量标识是实施转基因安全阈值管理的一个基本步骤,其中实时定量PCR技术是检测产品中转基因含量的主要技术方法。本研究利用该技术确定了双价(cry1Ac+CpTi)转基因抗虫水稻(Oryzasativa)科丰6号中有3个拷贝的外源基因插入。通过对外源基因Bt和转化事件特异的边界特异序列为对象的绝对定量和相对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发现以边界特异序列为对象的事件特异性检测和以目的基因Bt为对象的检测都能够满足相对定量检测的要求。在100ng基因组DNA中,Bt基因和特异性检测的相对定量检测限分别为0.1%和0.5%,在绝对定量检测中,特异性检测的检测限为5个拷贝。不同检测方法对4个已知转基因含量的样品检测结果与预期均一致。结果表明,以转基因产品占总产品比例为定义的转基因含量的测定中,多拷贝或单拷贝基因为对象的不同定量方法的检测对转基因产品的相对定量结果没有影响,本研究对转基因产品的定量阈值设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3.
根据DLVO理论,带电胶体颗粒相互作用是范德华引力和静电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Hamaker常数是表征范德华引力的一个关键参数,因此获得胶体的Hamaker常数是定量表征颗粒相互作用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土壤胶体Hamaker常数的新方法.并以蒙脱石、紫色土和黄壤胶体为实验材料,成功实现了其Hamaker常数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蒙脱石胶体的Hamaker常数A_(eff)=6.5×10~(-20)J,紫色土胶体的Hamaker常数A_(eff)=7.5×10~(-20) J,黄壤胶体的Hamaker常数A_(eff)=5.3×10~(-19) J.虽然理论上用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胶体的Hamaker常数应该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目前没有测定Hamaker常数的标准方法,本法的精读验证难以实现.所以,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物质Hamaker常数,其可靠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确认.  相似文献   
24.
为发展水稻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本研究采用浸渍法比较了5种微生物杀虫剂(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短稳杆菌Empedobacter brevis、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CQMa421和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核型多角体病毒)对3种水稻主要害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室内毒力及致死表型。结果表明,在田间推荐中剂量处理条件下,5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均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处理后第2天幼虫的校正死亡率(46.7%~86.7%)就显著高于对照组(0%),第5天稻纵卷叶螟幼虫校正死亡率可达到85.7%~100%,均极显著高于二化螟的校正死亡率(4.76%~23.81%),二化螟第6天时的校正死亡率为25.0%~55.0%。对褐飞虱若虫,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的速效性和毒力均优于球孢白僵菌,经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处理后2 d的存活...  相似文献   
25.
不同工艺条件对米酒酸甜度及酒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甜酒酿发酵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考察不同发酵条件对米酒酸甜度及酒精度的影响.[方法]试验以微王长糯米、普通长糯米、圆糯米3种糯米为原料,以石台县高路亭酒曲、青阳县酒曲2种酒曲,在25、30、32、35℃4种温度条件进行试验,对比分析各组处理所酿制米酒的pH、糖度以及酒精度等指标.[结果]试验表明,甜酒酿发酵参数的最佳工艺配置为使用圆糯米和高路亭酒曲,在32℃发酵温度条件下发酵68h.该条件下酒酿酸甜适中、酒香浓郁、口感醇滑、无怪异气味、色泽澄清.[结论]研究可为生产质量稳定、品质优良的米酒产品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6.
 通过室内笼罩饲养法观察了水稻、玉米、高粱、稗草等57种植物上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的生长发育繁殖情况。不同供试植物上灰飞虱羽化率、若虫历期、初羽化成虫体质量、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等参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种群趋势指数分析,发现57种供试植物中,适宜灰飞虱生存的寄主植物有稗草等5种,这些植物上灰飞虱羽化率介于59.4%~86.9%,种群趋势指数在27.8以上;较适宜灰飞虱生存的寄主植物有黑麦草等9种,灰飞虱羽化率在27.0%~64.5%,种群趋势指数多在10以上;较不适宜灰飞虱生存的寄主植物有牛筋草等5种,羽化率介于130%~35.6%,种群趋势指数为1~10;不适宜灰飞虱生存的植物有无芒雀麦等13种,羽化率在10%以下,种群趋势指数在1以下;玉米等25种植物上灰飞虱若虫不能羽化为成虫。其中,黑麦草、棒头草、菵草、白顶早熟禾、野燕麦和荠菜等为新证实的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27.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2006年在浙江北部系统地调查了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动态和为害损失。单季晚稻秧田期介体灰飞虱有效虫量(X2)与水稻株发病率(Y1)的关系式为Y1=0.0873 + 1.0757X2,晚稻本田株发病率(X)与产量损失率(Y)总关系式为Y=0.1254+0.7551X。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经济允许水平以损失率表示为2.0%~2.5%,制订了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指标为水稻秧苗期和本田前期介体灰飞虱有效虫量2~3头/m2,该指标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8.
就转cry1Ac+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室内致死特性及田间螟虫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大螟都表现明显的致死效应,但水稻生长后期的致死效果降低。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弱于对二化螟的,其中,二化螟除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有少量幼虫(0.5%~6.4%)存活到第4天外,其余均在第4天死亡;大螟在两种转基因水稻上的存活率高于二化螟,且少量个体(<1.6%)还能化蛹、羽化,但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明显低于在非转基因对照上的。早、晚两季水稻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上两种螟虫虫口数量均显著低于相应的非转基因对照品种,转基因水稻上二化螟虫口减退率>99%;大螟虫口减退率相对较低,早、晚稻上有所不同,其中早稻 >93%,晚稻仅44%~64%。转基因水稻上残存螟虫中,大螟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推测转基因水稻对两种螟虫致死效应差异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共生菌Arsenophonus、水稻和温度对褐飞虱黄绿绿僵菌发病率的影响,揭示影响褐飞虱黄绿绿僵菌发病的重要因子。【方法】通过共生菌Arsenophonus(感染和未感染)与水稻品种(TN1、IR56和Mudgo)以及Arsenophonus与温度(21℃、23℃、25℃、27℃、29℃和31℃)两个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观察喷黄绿绿僵菌孢子悬浮液后不同时间褐飞虱黄绿绿僵菌的发病率。【结果】喷黄绿绿僵菌孢子悬浮液后,不同水稻品种上褐飞虱发病率均以含Arsenophonus的试虫较低,而不同温度下的褐飞虱发病率则仅喷菌处理后第3 d和5 d时在25℃、27℃和29℃时含Arsenophonus的试虫发病率显著较低,其他温度下无显著差异。双因素方差结果表明,Arsenophonus与水稻品种双因素试验中均以含Arsenophonus褐飞虱黄绿绿僵菌的发病率显著较低,而Arsenophonus与温度双因素试验中仅在喷菌处理后第3 d、5 d以含Arsenophonus褐飞虱黄绿绿僵菌的发病率显著较低。温度显著影响褐飞虱的发病率,23℃~29℃条件下褐飞虱的发病率较高,LT50较短,为黄绿绿僵菌侵染褐飞虱的适温范围。其中,27℃时发病率最高,LT50最短,最为适宜;31℃和21℃条件下褐飞虱发病率较低,LT50较长,不利于黄绿绿僵菌对褐飞虱的侵染。温度还影响含Arsenophonus与不含Arsenophonus试虫LT50的相对大小。其中,含Arsenophonus试虫LT50在27℃、29℃时相对较长,在其他温度下则相同甚至较短。【结论】共生菌Arsenophonus显著抑制黄绿绿僵菌对褐飞虱的致病力,且该作用受到温度的显著影响;温度亦显著影响褐飞虱的黄绿绿僵菌发病率,而水稻品种以及Arsenophonus和水稻品种间、Arsenophonus和环境温度间的交互作用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0.
母猪淘汰率居高不下以及生产性能低下是全球猪肉生产行业严重关切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能够扭转与生产性能相关的机会似乎不容乐观。然而,最近一项为期3年的研究促使人们开发了一个项目,它为猪肉生产者解决上述高成本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