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9篇
林业   4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5篇
  7篇
综合类   63篇
农作物   40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61.
苗期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成株期对褐飞虱的抗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浙江富阳评价了汕优63(含Bph1)、IR42(含bph2)、IR56(含Bph3)和TN1(感虫对照)以及新近育成的杂交稻中浙优1号、国稻6号等苗期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成株期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表明,苗期中抗(5级)以上的水稻品种在成株期均表现出明显的抗性;苗期高感(9级)的水稻品种成株期亦感虫,但田间虱烧出现时间和虱烧程度有所差异。苗期高感的中浙优1号田间“虱烧”发生时间比同样高感的TN1晚5 d,推测中浙优1号对褐飞虱有一定的耐受性,这是在苗期鉴定中不能体现的。因此,应重视对苗期感虫的优良水稻品种的成株期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162.
温度对水稻抗褐飞虱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温度对水稻抗褐飞虱特性的影响,于2007年和2008年应用苗期集团筛选法(SSST)在杭州地区的自然条件下测定了抗性水稻品种IR26和IR36对田间褐飞虱的抗性,同时比较了不同温度(22℃、25℃、28℃、31℃和34℃)下IR26和IR36对褐飞虱的抗性、可溶性糖和草酸含量的变化。自然条件下,IR26已完全失去对杭州种群褐飞虱的抗性,而IR36仍具中等抗性。在25℃到34℃的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IR26对褐飞虱抗性减弱,但22℃条件下抗性比25℃更弱。IR36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对褐飞虱的抗性总体呈降低趋势,在31℃和34℃下也已完全失去对褐飞虱的抗性。在22~25℃条件下,IR26和IR36的持抗期均在25℃下最长,分别为9 d和11 d。3个品种稻株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草酸含量则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下降,在25℃时为最大值。不同温度下及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稻株内可溶性糖和草酸的含量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3.
测报灯下褐飞虱及其两种近似种的数量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和2009年,在我国广西、湖南、江西及浙江等4省5地,对测报灯下褐飞虱及其两个近似种(伪褐飞虱和拟褐飞虱)的数量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灯下褐飞虱比例相对较高,2008年和2009年的比例分别为58.4%和50.5%;伪褐飞虱稍少,分别为41.5%和46.8%;拟褐飞虱最少,分别为0·1%和2·7%。总体上,前期伪褐飞虱为优势种,后期褐飞虱为优势种。但是,不同地区间褐飞虱及其近似种动态格局有明显差异,广西两地以褐飞虱为主,达60.4%~91.3%,但湖南临湘、浙江富阳以伪褐飞虱为主,达59.3%~80.7%。广西两地褐飞虱4月灯下即有发生,6月就开始处于优势地位,6-7月和10月(或10-11月)出现两个高峰;而江西万安、湖南临湘、浙江富阳5-6月份灯下才开始出现褐飞虱,至9月份才超过50%,仅在9-10月出现1个高峰。正确鉴别灯下褐飞虱种类对于改善稻飞虱预测预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4.
甘保罗病是1957年首发于美国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多发于3~6周龄仔鸡。而笔者在林州发现了成年鸡患该病,经采取措施,病情得以控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5.
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蛾翅硬化后能飞翔,随蛾龄增长翅振频率逐渐增加,4、5日龄达到最高值,雌、雄个体分别平均为(47.91±1.50)Hz和(47.58±1.92)Hz;粘虫飞翔的适宜温度为11~30℃,最适温度在17℃左右,23~26℃时翅振频率较高,但持续时间较17℃短;翅振频率与补充营养关系密切,碳水化合物是粘虫蛾维持较高翅振频率和较长持续时间所必需的补充营养;气流的大小、方向显著影响粘虫娥的翅振频率和飞翔状态,在逆风状态时翅振频率最高,在逆风速为2m/s时飞行状态最稳定。  相似文献   
166.
167.
将表现状态转换的Markov过程引入了ARCH模型,通过对上证综指的实证研究,采用SW-ARCH模型并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技术辨识了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股市出现的大幅异常波动状态,并用Kupiec的失败频率检验法对VaR的准确性进行检验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我国股市有着显著的状态转换特征,且重大事件或政策是导致我国股市状态转移的重要原因,基于SW-ARCH模型的VaR能有效反映我国股市风险.  相似文献   
168.
标准物质是转基因检测结果可靠性、可比性以及准确性的重要参比,不可缺少。本文研究了植物转基因成分检测中基体标准物质的长期保存对PCR检出及低含量标准物质量值稳定性的影响。应用普通定性PCR、实时荧光PCR和微滴式数字PCR3种方法,对不同含量转基因标准物质和转基因检测样品进行了复现性和量值稳定检测。结果表明,-70~-75℃保存条件下, 9年保存期的转基因含量为0.1%的单一作物转化体标准物质中依然能得到清晰的转化体目标片段扩增,且Ct值在36左右。数字PCR定值结果表明, 9年保存期的转基因基体标准物质的量值保持稳定。11年保存期的大豆、玉米、水稻的混合基体样品中各转基因元件均能稳定检出。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基体标准物质的长期低温保存不会影响其各转基因元件的检出和作为转基因核酸检测阳性对照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9.
本研究重点围绕水稻前期主要病虫害恶苗病、稻蓟马和白背飞虱进行种子处理药剂的防效比较。结果表明,咪鲜胺(99.2%)、氟唑菌苯胺(94.6%)和肟菌脂·异噻菌胺(94.0%)对恶苗病防效最好,优于甲基硫菌灵·甲霜灵·嘧菌酯(82.4%)和氰烯菌酯(79.2%);对于稻蓟马而言,噻虫胺(100%)或噻虫嗪(或含)拌种防效最好(77.3%~94.4%),优于丁硫克百威·呋虫胺处理(54.4%~68.5%);对于白背飞虱而言,噻虫嗪(或含)制剂种子处理35 d后对白背飞虱仍具有71.1%~73.0%的防效,优于丁硫克百威·呋虫胺(64.9%)和噻虫胺(45.6%)处理。本试验结果可为水稻苗期病虫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0.
离子特异性效应在固/液界面反应中普遍存在.土壤溶液中包含众多阴离子和阳离子,由于土壤带净负电荷,其中阴离子对土壤颗粒凝聚的影响被认为很微弱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被忽略.以蒙脱石胶体悬液为研究对象,基于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了几种不同的一价阴离子(H2PO4-,Cl-和NO3-)对蒙脱石胶体凝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H2PO4-,Cl-和NO3-体系下的凝聚速率显著不同,临界聚沉浓度分别为79.29,13.91,17.07mmol/L,活化能表征的离子特异性效应序列由大到小为H2PO4-,NO3-,Cl-,这意味着阴离子特异性效应会显著影响带负电荷胶体的凝聚.上述差异主要是由几种阴离子核外电子云结构的差异带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