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9篇
综合类   87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采用抗利福平标记菌株的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了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C09在小麦根部的定殖能力及消长动态,发现菌株CC09在小麦根内、根表和根际均能定殖,接种后5 d定殖量分别稳定维持在2.7×105、2.0×105和5.5×105 cfu/g。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菌株CC09能够在小麦根组织的皮层细胞、细胞间隙、中柱鞘及髓腔中定殖,且不影响根组织细胞结构。室内盆栽试验表明,用菌株CC09发酵液灌根处理小麦,对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侵染引起的麦苗赤霉病的防效高达90.7%,表明菌株CC09是潜在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生防菌,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2.
2013-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植物保护学科资助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以2013-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植物保护学科资助项目情况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植物保护学科资助项目在生命科学部中的地位、二级学科受资助情况、各类项目受资助情况以及申请数与资助数的关系等,并提出扩大申请规模、提升申请质量、谋求高层次项目资助、加强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等思考,以期为植物保护科研工作者及依托单位申请科学基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为获得酶活较高的酶液用于农药污染的修复,探讨阿魏侧耳(Pleuratus ferulae)产漆酶的条件。对碳源、氮源、pH诱导剂和金属离子这5个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对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阿魏侧耳产漆酶的最佳培养时间为9天,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培养基最适的初始pH 6.0,0.1 mmol/L愈创木酚和1 mmol/L Mn~(2+)对阿魏侧耳产漆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使酶活分别提高了32.2%和30.8%。对阿魏侧耳产的漆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其最适反应温度为45℃,在40、45℃下酶活相对稳定,48 h后能保持较高酶活。最适反应pH 6.0,在pH 4.0~7.0时,漆酶均有较高活性,在pH 5.0~7.0时有较高稳定性,48 h后相对酶活保持在70%以上。阿魏侧耳在发酵条件优化后具有较高的产漆酶能力,所产漆酶的最适温度相对较高,最适pH为中性偏酸性。  相似文献   
104.
农药科学合理使用是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发生保障优质稻米生产的关键。针对江苏省不同稻作生态区,结合水稻品种特性和当地技术水平,设计了优质粳稻组合用药过程管控体系,制定了用药关口前移,加大孕穗期和破口期用药防控力度,杜绝齐穗后用药全生育期规范化科学用药技术方案,于2016年在江苏省淮安地区进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规范化用药方案对稗草、千金子、异型莎草的防效略优于常规方案,2种用药方案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及水稻枯萎病均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同时对水稻具有防衰增产作用。通过规范化用药防治,以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烯啶虫胺、嘧菌酯等对病虫草害高效的药剂替代吡虫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丙溴磷、杀虫双、三环唑等老品种药剂,在保证了良好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农药投入量60.39%,有效保护了稻田生态安全和稻米农药残留超标风险。  相似文献   
105.
水和土壤中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分析土壤和水样品中氯菊酯、胺菊酯和联苯菊酯的残留量,建立水和土壤样品中氯菊酯、胺菊酯、联苯菊酯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残留检测方法.水样经石油醚提取,正己烷定容后可直接检测农药残留(GC-ECD);土壤样品经石油醚/丙酮 (2∶1,体积比)提取,用弗罗里硅土柱进行净化,丙酮/正己烷 (1∶9,体积比)进行洗脱,正己烷定容后可直接检测农药残留(GC-ECD),采用外标法定量.试验结果表明:3种拟除虫菊酯在水中的添加回收率为92.54%~101.74% (RSD:0.21%~5.92%),在土壤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97.87%~105.51% (RSD:2.75%~10.67%).该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净化效果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6.
【目的】针对水轮机调节系统常规PID控制存在的适应性不足问题,采用模糊PID控制作为水轮机调节系统的基本控制策略,为水轮机调节系统的有效控制提供支持。【方法】采用基于模型综合特性曲线的非线性水轮机模型,建立水轮机调节系统模糊PID控制仿真模型,通过协同进化算法同时优化模糊PID控制的3个比例因子和模糊规则,并以实例验证所建水轮机调节系统的控制性能。【结果】通过对不同工况点的优化得出一组适合于全工况的通用有效模糊规则。与常规PID相比,协同进化模糊PID仿真控制使调节时间缩短了28%,超调量减少了49%,振荡次数减少了50%。【结论】引入了非线性水轮机模型,使得系统建模更加合理,仿真结果更加真实可信。采用协同进化模糊PID的水轮机调节系统的控制性能优于常规PID控制,该控制策略能使系统良好地适应运行工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7.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残留酶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以间苯氧基苯甲酸(PBA)为半抗原,与牛血清蛋白偶联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对多种菊酯类农药有特异性的广谱性抗体。以6-氨基己酸法合成PBA与OVA之间含有六碳骨架的桥的偶联物作包被原,建立并优化了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对PBA最低检出限达0.193 ?g·ml-1,抑制中浓度为3.707 ?g·ml-1,且对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均有特异性识别,对氰戊菊酯识别弱,抑制中浓度分别为4.066、4.232、4.286、4.874、8.979、77.360 ?g·ml-1。结果表明,该抗体可用于多种菊酯类农药残留筛选检测。  相似文献   
108.
为研究吡蚜酮在水稻空间立体和不同种植区域间残留的差异以及对灰飞虱防治效果的影响,在全国不同农区布置试验点,采用液相色谱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仪检测吡蚜酮的残留量,分析吡蚜酮的残留特性。结果显示,在药后2 h,江苏、湖南、广西和黑龙江4地水稻植株上部沉积量所占比例均为整个植株沉积量的66.7%以上。水稻植株上部吡蚜酮沉积量,黑龙江大于其余3地。吡蚜酮在江苏、湖南、广西和黑龙江4个试验点水稻植株上部的半衰期分别为2.1、1.0、2.1 d和2.4 d,但在植株下部的半衰期分别为2.8、1.7、3.2 d和3.6 d。吡蚜酮在水稻植株上部的降解要快于植株下部。吡蚜酮在水稻上的沉积量与防治效果的研究表明,江苏和湖南地区水稻飞虱防治用吡蚜酮药按标签推荐最大的75%用药即可满足防治需求(56 g·hm-2,以有效成分计)。广西双季稻地区水稻飞虱防治用吡蚜酮药剂时,其用量应为标签推荐的1.5倍用量(112.5 g·hm-2,以有效成分计)。黑龙江一季稻地区水稻飞虱防治用吡蚜酮药剂时,其用量应为标签推荐的1.0倍用量(75 g·hm-2,以有效成分计)。试验表明,针对具体农药制剂,应根据实际水稻种植区域靶标有害生物防治效果,合理设置符合本区域的农药施用剂量,避免农药使用过量给环境造成压力,也避免农药使用不足而起不到应有的防治害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9.
毒死蜱对土壤中三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3种浓度毒死蜱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0.5 mg/kg、2.5 mg/kg和25.0 mg/kg毒死蜱浓度处理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脲酶影响不同.0.5 mg/kg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主要是激活作用,2.5 mg/kg、25.0 mg/kg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是抑制-激活-恢复对照水平的过程,且25.0 mg/kg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最高激活作用时间比2.5 mg/kg毒死蜱浓度处理向后推移.在土壤培养1~7 d,3个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脱氢酶活性均低于对照水平,且25.0 mg/kg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脱氢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土壤培养7~28 d,脱氢酶活性迅速增加,至28 d时3个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脱氢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激活作用,28 d后脱氢酶活性逐渐减弱并恢复至对照水平.3个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脲酶活性影响主要在培养1~21 d内的抑制作用,而后对脱氢酶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0.
辛硫磷和氰戊菊酯联合杀虫作用及其神经毒理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辛硫磷和氰戊菊酯联合应用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及对蜚蠊中枢神经动作电位发放的影响。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强的增效杀虫作用,共毒系数为237;辛硫磷和氰戊区酯联合应用加药后10min,蜚蠊中枢神经动作电位是歇性发放,而且振幅和频率明显加强,平均发放振幅国1.3mv,最高发放振幅达1.7m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