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12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热应激对兔垂体和下丘脑CAT与SOD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热应激温度及持续时间对兔下丘脑与垂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80日龄~90日龄的健康新西兰兔60只,随机分为3组,高热组、低热组和常温对照组。每天热应激3 h,分别在处理后15、30、45、60 d处死,取下丘脑和垂体组织,研究热应激对组织的损伤机制。结果表明,下丘脑与垂体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显著降低,相同应激温度条件下,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其CAT活性显著降低;下丘脑和垂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随着温度升高显著降低,相同应激温度条件下,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同一应激组中其活性也显著降低。说明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应激温度的增加,垂体与下丘脑的抗氧化能力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荷斯坦种公牛HSF1和HSBP1基因多态性。[方法]通过DNA测序技术对牛HSF1和HSBP1基因进行SNPs位点扫描,利用CRS-PCR和PCR-RFLP方法对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进行基因型分型,分析162头荷斯坦种公牛HSF1和HSBP1基因的多态性。[结果]扫描结果表明,在HSF1基因1451(G/T)处发现1个新SNP。在HSBP1基因第2内含子上发现3个新SNPs,分别为324(G/C)、589(C/T)和651(C/G)。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HSF1基因1451(G/T)位点的SNP的AA基因型频率最高,优势等位基因为A,而HSBP1基因3个SNP频率最高的基因型分别为AB、AA和BB,优势等位基因589(C/T)为A,而324(G/C)和651(C/G)均为B。χ2适合性检验表明,HSF1基因1451(G/T)位点在荷斯坦种公牛群体中已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HSBP1基因324(G/C)、589(C/T)和651(C/G)位点的突变在荷斯坦种公牛群体中均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结论]该研究可为HSF1和HSBP1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83.
本试验旨在研究莱菔硫烷(SFN)对染镉雄性小鼠生殖机能的保护作用.选择健康的清洁级雄性昆明系小鼠40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H2O)、镉组(2.3 mg/kg CdCl2)、莱菔硫烷组(10 mg/kg SFN)、镉+莱菔硫烷组(10 mg/kg SFN+2.3 mg/kg CdCl2),连续给药10 d,于最后一次给药2 d后脱颈处死,检测小鼠睾丸组织病理学变化、小鼠睾丸及附睾的脏器系数、精液品质及血清睾酮浓度.同时检测睾丸组织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镉组小鼠的睾丸组织发生病理学损伤,睾丸及附睾的脏器系数、精液品质及血清睾酮浓度均极显著降低(P<0.01),睾丸组织T-SOD活性、GSH含量也极显著降低(P<0.01),MDA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莱菔硫烷组T-SOD活性和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与镉组相比,镉+莱菔硫烷组小鼠的精子活率、精子总数极显著增加(P<0.01),睾丸与附睾的脏器系数显著增加(P<0.05),小鼠睾丸组织GSH含量、T-SOD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以上结果指出莱菔硫烷对镉中毒雄性小鼠的生殖机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4.
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聚氰胺有3种同系物,分别为三聚氰酸、三聚氰酸一酰胺和三聚氰酸二酰胺,均属于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三聚氰胺"这个原本对一般人而言很陌生的物质,由于其带来的危害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研究者们针对该类化合物的毒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的肝脏、肾脏、神经细胞等毒性被陆续揭示出来。由于环境、包装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对人和动物的危害不容忽视,论文以近年来最新资料为基础,对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的毒理学研究概况作以综述,以期为该类化合物的毒理学评价和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 5头奶牛产后不同时期子宫内膜的变化。结果发现 ,分娩后早期 ,奶牛子宫内膜部分破损 ,与破损部位相邻的细胞在产后 1周内相继脱落 ;未破损内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纤毛和微绒毛形状不整、数量减少。产后2周 ,基底细胞开始生长 ,至产后 4 5 d时生长完成 ;产后 4周 ,内膜破损区域缩小 ,上皮细胞表面纤毛和微绒毛形状规则、数量增加 ;产后 4 5 d,偶见上皮细胞缺失 ;至产后 6 0 d,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完整、排列有序、被覆纤毛和微绒毛。上述结果表明 ,奶牛子宫内膜在分娩后 6 0 d内完成修复。  相似文献   
86.
将年龄、胎次相同,年产奶量大于5000kg的围产期健康奶牛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按照中国奶牛饲养标准(2000),低能组饲喂减少20%日粮(能量摄入80%组),对照组饲喂标准日粮(能量摄入100%组),高能组饲喂增加20%日粮(能量摄入120%组),试验从产前14天开始至产后28天结束,产后各组奶牛均饲喂标准日粮。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不同能量摄入对围产期奶牛脂肪组织胰岛素受体(InsR)mRNA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脂肪InsRmRNA相对表达量从产前14天至产后28天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产后14天达到最大值,且产后高于产前;低能组产前InsR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高能组和正常组,产后1天至产后28天高于高能组和正常组,产后14天显著高于高能组(P<0.01)。可见,干乳期低能饲喂奶牛,产后脂肪InsRmRNA表达增加,提示产前适当降低能量摄入水平,有利于胰岛素抑制泌乳初期脂肪动员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87.
生产瘫痪亦称乳热症(milk fever)或低血钙症(hypocalcemia),是母畜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代谢疾病(陈北亨,2001;肖定汉,1999)。生产瘫痪是机能性钙磷代谢紊乱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王俊东等,2001)。其特征是低血钙、全身肌无力、知觉丧失、四肢瘫痪。此病常见于奶牛及犬和猫,奶山羊也有发生,水牛也有发病的报道,猪则少见(陈北亨,2001;王俊东等,2001)。生产瘫痪主要发生于饲养良好的高产奶牛,而且出现于产奶量最高的胎次,多数发生于第3~7胎(5~9岁),这是由于高产奶牛是一个精细的调节机体,在生化极限的边缘运作,所以易患各种代谢疾病…  相似文献   
88.
本实验从临床实践出发旨在通过几种不同的麻醉方法对犬施剖腹产术,观察在几种麻醉方法下的不同时间段内犬的血浆催乳素的动态变化,从而推断这几种麻醉方法下犬剖腹产术对其所产乳汁的状况影响。寻求术后动物机体发展变化的规律,寻找到合理的麻醉方法,有效减轻犬剖腹产术中的应激反应,为产后母犬的迅速恢复及幼犬的快速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
为研究膨化秸秆生物发酵饲料对辽育白牛肠道菌群的影响,选用体重相近[(300~350)kg]的健康无疾病的辽育白牛40头(10月龄、无阉割),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100%基础精料+黄贮饲料),试验1组(80%基础精料+膨化秸秆生物发酵饲料),试验2组(70%基础精料+膨化秸秆生物发酵饲料),试验3组(60%基础精料+膨化秸秆生物发酵饲料)。试验的预试期30 d,正试期130 d,试验牛自由采食和饮水,每天观察牛群的采食情况及健康状况。试验结束,每组随机选取3头牛进行直肠取粪便,用于肠道菌群的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发现:(1)粪便菌群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厚壁菌门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粪便中的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孢杆菌属为粪便细菌中的优势菌属。添加膨化秸秆生物发酵饲料的试验组中分解纤维素的厚壁菌门、梭菌属IV增加,尤其试验2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试验组丁酸产生菌梭菌属Xl Va相对丰度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2)粪便细菌Alpha多样性比较发现:试验组香浓指数(Shannon index)、艾斯指数(Ace index)、赵氏指数(Chao index)与对照组比较呈提高趋势,而辛普森指数(Simpson index)呈下降趋势,表明试验2组牛肠道内微生物多样性提高。  相似文献   
90.
本试验旨在探索联合使用槲皮素(QE)可以减轻镉(Cd)致雄性大鼠生殖系统损伤及在此过程Nrf2-Keap1信号通路发挥的作用。试验选取32只3月龄、体重相近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0.5mL·(kg·d)~(-1)生理盐水]、Cd组[5mg·(kg·d)~(-1) CdCl_2]、QE组[15mg·(kg·d)~(-1) QE]、Cd+QE组[5mg·(kg·d)~(-1) CdCl_2+15mg·(kg·d)~(-1) QE],连续灌胃1个月。试验结束后,计算各组大鼠睾丸及附睾脏器系数,检测精子质量及睾丸组织抗氧化水平等变化,利用RT-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及其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d组大鼠生殖机能受损严重。与Cd组相比,Cd+QE组大鼠睾丸附睾脏器系数(P0.01)和睾酮分泌量(P0.05)增加明显;精子质量提高;睾丸组织中MDA、H_2O_2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GSH含量(P0.05)和CAT、T-SOD、GSH-Px酶活性(P0.01)明显提高;Nrf2及其相关基因NQO1、γ-GCS、HO-1、GSH-Px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呈现明显上升趋势(P0.01或P0.05),而Keap1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综上,QE可能通过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有效减轻Cd引起的大鼠生殖系统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