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农学   11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通过20个非洲菊切花品种的引种试种,对各品种生育期、植物学性状(花型、花色等)进行观测统计,筛选出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6个,为商品化生产非洲菊种苗提供优质母本。  相似文献   
12.
控释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简化油菜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以油菜品种丰油10号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控释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油菜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农艺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处理可显著增加油菜苗期绿叶数、苗高、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根冠比。植株干物质积累总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现递增趋势,到成熟期达最大值;开花期-角果期是油菜干物质积累速率的高峰期,平均积累速率以分2次施用的CN5处理最高,为861.25 kg/(hm~2·d)。叶绿素含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各处理间差异逐渐增大,开花期达到显著水平。施氮量210 kg/hm~2的处理产量均较高,且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CN4处理)或分2次施用(CN5处理)均比普通氮肥分多次施用(N1处理)的油菜产量高,但CN4、CN5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分别比对照显著增产20.36%和22.39%,比N1处理增产2.16%和3.89%,单株角果数分别比对照显著增加94.4%和86.3%。黄淮区域油菜生产上可推行控释氮肥施用量210 kg/hm~2且采用一次性全量基施施肥方式,轻简高效,更有利于油菜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油菜抗旱稳产,了解甘蓝型油菜DNA甲基化及其在干旱胁迫应答过程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分别以 抗旱和干旱敏感油菜品系为材料,利用扩增片段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甲基化检测技术(AFSM)对其在干旱和复水处 理下的叶和根组织进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结果发现:两个材料在三个处理条件下共鉴定到22 157个甲基 化位点,以5mCCGG全甲基化位点为主,主要发生在基因的编码区,其次是启动子区。干旱胁迫诱导油菜全基因组 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不同材料组织之间存在差异。干旱胁迫诱导叶组织整体甲基化水平升高,根组织差异不 明显;复水处理导致叶组织整体甲基化水平下降,根组织的甲基化水平在两个材料间存在差异。差异甲基化位点 的基因主要参与光合作用,类囊体、核糖体、质体和核膜等细胞组成,转运及转运蛋白活性等分子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双低萝卜质不育恢复系快速改良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取不同的常规育种策略和小孢子培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了提高甘蓝型油菜萝卜质不育恢复系改良效率的方法。结果表明,在甘蓝型油菜萝卜质不育恢复系杂交转育过程中,采用杂交后代与萝卜质不育系杂交,可使杂交后代分离群体中不具备恢复基因的单株在花期表现出来,无须测交即可进行选择;杂交后代通过小孢子培养,可将稳定纯合时间由传统自交8个世代缩短到3个世代;通过萝卜特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大大提高选择的精度,减少筛选所需的人力、土地和时间,选择效率提高90%。试验筛选出19个在萝卜质不育恢复系中能够扩增出单一、易于辨别的谱带的SCAR标记引物,其中10个引物在现有的甘蓝型油菜萝卜质不育恢复系中均能检测出特异标记。筛选出的甘蓝型油菜萝卜质不育恢复系的特异分子标记与前人研究存在差异,标记相似系数为48.28%~93.10%。通过分子标记无法区分高硫甙和低硫甙恢复系,选育低硫甙萝卜质不育恢复系还需要借助品质分析仪。成功筛选得到6个甘蓝型油菜低芥酸、低硫甙、抗寒、结角正常、农艺性状优良的萝卜质不育恢复系,为将甘蓝型油菜萝卜质不育杂种优势应用于我国油菜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是全国油菜主产省之一,油菜遗传育种成效显著,全省平均产量居全国先进水平。综述了河南省油菜遗传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的研究进展及其主要成效,以期为今后的油菜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针对近年来油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生产成本偏高、专用型品种缺乏、保健型油脂需求旺盛等问题,及时调整了育种目标,在高产、优质、抗病的基础上,又开辟了高油、高油酸、适应机械化、耐迟播等新的研究方向;在育种技术上加强了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高效技术体系;加强了优异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创制和建立了稳定的高油、高油酸、低亚麻酸、抗寒、抗旱、抗裂荚、花色变异等各具特色的育种群体和新的种质资源;育成了一批强优势双低(即低芥酸、低硫苷)油菜杂交种和高油双低新品种,其在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为油菜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03—2014年,河南省油菜平均产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84%。最后提出了今后河南省油菜育种的目标,即选育在品质、产量、抗逆性、生产效率(肥料利用率高、适合机械化)和生态安全(少用农药)等方面都得到改善和提高的油菜品种。  相似文献   
16.
早熟型油菜品种可为下季作物提供良好茬口,推广早熟油菜品种及其配套丰产促早栽培技术,有利于建立油菜—春谷、油菜—烟叶等多种高效益种植模式,从而提高粮油周年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从良种选用、适期播种、足墒下种、选择适宜的播种方法、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施硼肥、防冻保苗、田间管理、一促四防、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阐述了河南省早熟油菜品种丰产促早栽培技术,旨在为广大农户提供种植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油菜表皮蜡粉是油菜抵御外界不利因素的屏障之一,对其开展研究有益于选育抗逆稳产的油菜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本研究以我们发现的光叶突变体DL22B077-1和有蜡粉野生型DL22B077-2为材料,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等手段研究了该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突变体DL22B077-1的光叶性状受显性单基因控制。然后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突变体与野生型叶片和茎秆蜡粉含量及其组成,结果发现野生型叶片和茎秆表皮蜡粉含量分别为47.40 μg/cm2和76.93 μg/cm2,光叶突变体叶片和茎秆蜡粉含量分别为40.40 μg/cm2和61.01 μg/cm2,与野生型相比,分别减少14.77%和20.79%,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且无论是光叶突变体还是野生型,叶片蜡粉含量均低于茎秆表皮含量,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蜡粉组成成分间的差异既存在于光叶与野生型间,也存在于植株的叶片与茎秆之间。光叶突变体与野生型间蜡粉成分总体上相似,但是4种成分差异显著,其中三种(正三十六烷、十六烷氧基硅烷和15-Triacontanone)在野生型的叶片和茎秆表皮蜡粉中显著高于光叶突变体表皮。另外,光叶突变体材料表皮蜡粉中也存在一种成分(1,40-Tetraconanediol)显著高于野生型。本研究还通过田间自然低温冻害比较光叶突变体与野生型的抗寒差异。结果表明,野生型比光叶突变体抗寒性强,光叶突变体出现严重冻害(受冻率100%,冻害指数达到0.80),野生型明显抗寒(受冻率15%,冻害指数只有0.25)。野生型与光叶突变体的抗寒性差异还反映在低温对二者植株的农艺性状的影响上。返青前,光叶突变体的单株长势比野生型差,其中光叶突变体的单株株高、单株干重分别只有其野生型的51.83%和29.08%。说明表皮蜡粉能够显著提高油菜抗寒能力。最后,在花期通过人工接种,考察二者对菌核病的抗性差异,鉴定结果显示,光叶突变体及其野生型的菌核病抗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双油8号的适播期、迟播临界期和获得高产的最佳种植密度,为建立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双油8号不同播期和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研究其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播期间的油菜生育期差别较大,播期越早生育期越长,9月15日播种的生育期达到243.8d,比10月1、15日播种的生育期分别长20.8、27.8d;在同一播期内,种植密度越小,成熟期越晚;种植密度增大,成熟期提早。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油菜单株角果数的影响较大。[结论]在豫南地区双油8号的适播期在9月15日~10月15日,适播期内产量均以45万株/hm2最高;在晚播情况下,产量均较低,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产量增加,以种植密度75万株/hm2产量最高,因此晚播情况下应加大种植密度,以密补迟。  相似文献   
19.
以铁皮石斛试管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激素浓度、不同添加物及浓度对铁皮石斛生根壮苗的影响.结果表明,NAA浓度为0.2 mg/L时,生长和生根效果较好;活性炭的添加,有利于石斛苗的生根和生长;果蔬添加剂对石斛苗生根和生长均有促进作用,香蕉泥的效果较好,且浓度为10%最为适宜.确定铁皮石斛生根最适宜培养基为1/2MS+ 0.2 mg/L NAA+1 g/L活性炭+10%香蕉泥.  相似文献   
20.
高含油量油菜杂交种双油092的选育及保优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油092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中双9号为母本、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系32B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2014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双油092在2010—2011、2011—2012年度河南省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858.5 kg/hm2,比丰油9号(对照)增产12.43%;在2012—2013河南省油菜品种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3 478.8 kg/hm2,比对照增产9.52%。双油092品质优良,含油量高,经检测,2011—2012、2012—2013年度双油092芥酸含量分别为0.0%、0.1%,硫苷含量分别为17.19μmol/g、19.78μmol/g,含油量分别为46.60%、45.76%。该品种抗(耐)菌核病、病毒病,抗寒、抗倒。规模种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适时收获等技术是双油092获取高产和保持优良品质的关键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