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24篇
综合类   2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不同利用方式下黄泥土中胡敏酸对芘的吸附特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种不同利用方式下黄泥土中胡敏酸对芘的吸附效应。结果表明:桑园、水田、水杉土壤中胡敏酸对芘的吸附在低浓度范围近似线性,而浓度较高时,吸附曲线的非线性增强,三者呈现相似的非线性吸附。但是,十年时间的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中胡敏酸元素组成影响较小,桑园、水田、水杉土壤中胡敏酸对芘的吸附分配系数有一定差别,说明不同胡敏酸对芘的吸附能力不同,必然与其组成结构有关。不同利用方式下黄泥土中胡敏酸对芘的吸附等温线用Freundlich等温方程拟合效果很好,均达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2.
我国大蒜废弃物资源丰富,为引导其合理化、资源化利用,测定了大蒜提取物对大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tracheiphilum)、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 eBary)、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Pseudomonas.s yringae pv.glycinea)和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Ishiyama〕Dye,Xoo)4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并通过大蒜提取物、大蒜渣、大蒜肥对土壤中大豆尖孢镰刀菌的抑制试验,测定了其在土壤中对土传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高浓度的大蒜提取物对这4种植物病原菌有抑制作用,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升高,抑菌效果也更为明显。质量浓度为500mg.mL-1时对大豆尖孢镰刀菌、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培养基中提取物浓度达100mg.mL-1时对两种真菌的抑制达100%。同时,含大蒜提取物0.05mL.g-1、大蒜渣5%或大蒜肥25%的土壤能抑制土传病原菌大豆尖孢镰刀菌在土壤中的定殖。  相似文献   
33.
[目的]分析气温上升后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为今后应对全球变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中国华北平原的耕地褐土为材料,采用沉降虹吸法,研究在增温条件下土壤3个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以及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情况。[结果]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分布在增温条件下没有明显变化。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全氮含量降低。从不同粒级来看,3种粒级的有机碳含量都有增加,而全氮含量在个别小粒级会有所增加而砂粒的全氮含量变化不明显。土壤碳氮比比较稳定。有机碳分配有往大粒级转移的趋势,而全氮分布未表现出明显规律。[结论]增温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有机质分解使得土壤有机碳含量上升,在较小粒级上更加明显。而全氮含量因为反矿化等作用会出现下降,但是相比对照组有增长。  相似文献   
34.
分别对高岭石、蒙脱石和实验室合成水钠锰矿进行金属离子(Na~+和Ca~(2+))饱和处理,比较三种矿物及其金属离子饱和处理矿物对多环芳烃的吸附能力。以发射波长为254nm的氙灯为光源,在上述矿物表面分别进行菲光化学降解实验,探讨不同矿物及其金属离子饱和处理矿物对菲光化学降解能力的区别。比较多环芳烃光化学降解后不同矿物表面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不同矿物表面官能团的变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矿物表面多环芳烃光化学降解中间产物,并推测其降解途径。结果表明金属离子饱和处理的高岭石、蒙脱石、水钠锰矿对多环芳烃(菲)吸附能力均比其未加离子矿物的吸附能力强,但光化学降解速率则相反;降解过程分别会产生酯类、羧酸类、醇类、烷烃类等物质,且随着光解时间的延长最后可能彻底被矿化为水和二氧化碳等小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35.
本文依次用pH4.8、pH7.0及pH11.0的通用缓冲液、水和乙醇,梯度淋洗吸附富里酸的XAD-8树脂,根据其不同解离程度及亲水性质将富里酸细分为5个组分(包括3个亲水性组分和2个疏水性组分);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分析方法确定各组分的理化特征,并研究各组分对特定多环芳烃(芘)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按照淋洗次序,后分离的组分其羧基碳含量低于先分离的组分,烷基碳含量则高于后者;芘在被水和乙醇淋洗出的两种组分上的吸附等温线体现出良好的线性;组分中的烷基组分对吸附有促进作用,相反,羧基和羰基不利于芘的吸附,表明梯度淋洗分组方法对研究芘与富里酸的作用机理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36.
通过水培实验模拟了不同浓度条件下玉米对多环芳烃(菲)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在所设定的0.5 ̄4.0 mg.L-1菲浓度范围内,培养14 d时玉米根和茎叶中菲的含量分别为0.547 ̄3.512 mg.kg-1和0.037 ̄0.320 mg.kg-1,其含量随着污染浓度的增高而增大。玉米茎叶中菲的含量远远小于根中菲的含量。水培条件下,玉米茎叶中的菲主要来自于根部的吸收,从空气中吸收的量较少。在低浓度条件下,玉米茎叶对菲富集较慢,高浓度则较快;玉米根对菲的富集能力则随着污染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一定时间后玉米茎叶和根分别对菲的富集能力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37.
施肥对药用菊花的产量和总黄酮、绿原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江苏省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平均施肥水平,选用当地常用的猪粪、鸡粪、菜籽饼、无机肥为供试肥料,进行菊花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肥料对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改善菊花的植物学性状,使菊花生物量显著增加;施用猪粪、鸡粪、菜籽饼等有机肥能显著提高菊花的总黄酮含量和绿原酸含量,有效改善菊花品质,其中以菜籽饼的效果最好,猪粪次之.  相似文献   
38.
阐述了植物体吸收累积多环芳烃(PAHs)的途径和机制,及氮素形态、光照强度对植物吸收PAHs的影响。分析表明:(1)不同形态的氮素可能通过改变植物根系形态、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影响PAHs的吸收、降解、挥发和累积;(2)光照强度可能通过植物活体内PAHs的降解以及通过调控蒸腾拉力,影响进入植物体的PAHs的转移和累积;(3)可以通过光照强度与氮素养分协同作用调控PAHs在植物中的累积,以减轻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39.
水稻秸杆腐解过程溶解性有机质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方法研究了水稻秸杆不同腐解阶段产生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organic matter,DOM)及其分组组分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水稻秸杆腐解过程中DOM组成成分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第0~3天,秸杆本身含有的糖类、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因微生物繁殖迅速消失;第3~ 63天,主要是秸杆中的半纤维素、纤维素的分解阶段,DOM组成中多糖类、烷烃类物质呈现起伏性变化;第63天后,主要是腐殖化阶段,DOM分子结构复杂化.各分组组分的结构特征有明显差异,且各组分均随腐解延长而发生变化,即多糖类物质减少,芳香族物质增多,分子结构复杂化.  相似文献   
40.
选用黄棕壤和红壤,用土壤老化和上海青(Brassica campestris)盆栽试验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分布规律。土壤老化试验表明,DBP和DEHP在土壤中的吸附量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呈现开始(0-10 d)老化速率较快,而后(10-30 d)老化速率减小并且老化总量趋于稳定的趋势。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红壤上植物体内DBP/DEHP含量(DBP:0.576-2.750 mg.kg-1;DEHP:9.369-33.256 mg.kg-1)与土壤污染浓度呈正相关,生物量与土壤污染浓度呈负相关;而在黄棕壤上,上海青的生物量并不随着土壤DBP/DEHP的添加量的升高而变化,植物体内DBP/DEHP的含量(DBP:0.212-0.401 mg.kg-1;DEHP:0.421-0.490 mg.kg-1)远低于红壤的相同污染浓度处理。在黄棕壤上,上海青对DBP/DEHP的BCF值介于0.061-1.041之间;而在红壤上,BCF值均大于1.0(介于1.175-15.695之间),具有一定的生物富集作用。通过试验还估算了红壤上DBP/DEHP的临界浓度为6.932-11.718 mg.kg-1,可为建立生态效应预警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