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57篇
  免费   2722篇
  国内免费   7291篇
林业   7856篇
农学   11063篇
基础科学   6014篇
  11094篇
综合类   18075篇
农作物   3145篇
水产渔业   1918篇
畜牧兽医   8015篇
园艺   2085篇
植物保护   4305篇
  2024年   136篇
  2023年   608篇
  2022年   1673篇
  2021年   2463篇
  2020年   2306篇
  2019年   2135篇
  2018年   1568篇
  2017年   2208篇
  2016年   2174篇
  2015年   2768篇
  2014年   2632篇
  2013年   3324篇
  2012年   3892篇
  2011年   4195篇
  2010年   3998篇
  2009年   3647篇
  2008年   3441篇
  2007年   3893篇
  2006年   3608篇
  2005年   3299篇
  2004年   1542篇
  2003年   1315篇
  2002年   1036篇
  2001年   1143篇
  2000年   1484篇
  1999年   1745篇
  1998年   1679篇
  1997年   1424篇
  1996年   1310篇
  1995年   1244篇
  1994年   1095篇
  1993年   1029篇
  1992年   853篇
  1991年   670篇
  1990年   592篇
  1989年   420篇
  1988年   355篇
  1987年   252篇
  1986年   129篇
  1985年   57篇
  1984年   50篇
  1983年   52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46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1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4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福建果树根部的芒果半轮线虫记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芒果半轮线虫(Hemicriconemoides mangiferae Siddiqi,1961)在福建省一些果园发生。寄主有龙眼(Euphoria longana)、荔枝(Litchi chinensis)、芒果(Mangifera indica)、橄榄(Canarium album)、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和葡萄(Vitis vinifera)等果树。雌虫唇部正面、环纹和阴门,雄虫侧带以及幼虫角质膜刺突等细微结构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相似文献   
162.
为明确温度、光周期对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发育与繁殖的影响,在不同温度、光周期条件下观察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发育历期、出蜂数、雌蜂寿命以及寄生率。结果表明:温度和光周期显著影响日本食蚧蚜小蜂种群增长。在18~30℃之间,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发育历期及雌蜂寿命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8℃时发育历期与雌蜂寿命最长,分别为60.9 d和29.9 d,30℃时发育历期最短,为21.3 d,33℃时雌蜂寿命最短,为8.3 d;18~24℃之间,寄生率及出蜂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4℃时最高,分别为77.1%和38.7头;24~30℃之间,随温度升高日本食蚜小蜂的寄生率及出蜂数呈下降趋势。在光周期L 8 h∶D 16 h~L 16 h∶D 8 h范围内,当光周期为L 12 h∶D 12 h时,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发育历期最短,为22.1 d,出蜂数最高,为39.0头;当光周期为L 14 h∶D 10 h时,雌蜂寿命最长,为22.6 d,寄生率最高,为71.1%。表明温度24~27℃、光周期L 12 h∶D 12 h为日本食蚧蚜小蜂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和光周期条件。  相似文献   
163.
两种除草剂对紫背浮萍的生长抑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叶状体数为测试指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除草剂草甘膦、二甲戊灵对紫背浮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两种除草剂均对紫背浮萍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都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处理168h后,草甘膦、二甲戊灵对紫背浮萍叶状体的EC50分别为12.817、0.483mg/L。  相似文献   
164.
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开拓抗虫基因源,培育抗性稳定的水稻抗虫品种,采用感虫的栽培稻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高抗褐稻虱的野生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用改良的苗期群体筛选法,对其后代进行抗性鉴定,证实其抗性可以遗传,已成功地获得了抗褐稻虱的杂种后代。并根据飞虱在抗虫植株上的生存率、群体建立、蜜露量和稻株的受害级别等指标与感虫对照种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综合评定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测试的N482(A)/101392组合的F_5、F_6、F_7和H_4等几个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均为抗生性。  相似文献   
165.
拮抗茄子黄萎病菌土壤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土壤拮抗性放线菌对茄子黄萎病的生防价值,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与汉中地区土壤中分离、纯化获得154株具有纤维素降解活性的放线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进行初筛,用生长速率法对抑菌效果较好的菌株ZX-10-4进行抑菌谱的测定,并进行盆栽试验验证其对茄子黄萎病的防治效果,通过形态、培养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研究其分类地位。结果显示,有17株放线菌对茄子黄萎病菌抑菌效果较好且抑菌活性稳定,其中菌株ZX-10-4的抑菌活性最高,抑菌率达90.15%;活性菌株ZX-10-4发酵原液对茄子黄萎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分别为70.00%和60.33%,稀释5倍液的防效也在50%以上。根据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菌株ZX-10-4为白网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reticuli的近似种。  相似文献   
166.
河北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为了明确河北省冬小麦田杂草的群落组成和结构,采用倒置"W"取样法对河北省7个地区146块冬小麦田的杂草进行了调查和物种多样性测度。结果显示,河北省冬小麦田有61种杂草,隶属于21科53属,播娘蒿、打碗花、荠菜、麦瓶草和麦家公是河北省冬小麦田的优势杂草。保定地区麦田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大;沧州地区麦田杂草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最大;廊坊地区麦田杂草群落的Glea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最小,优势草种比较突出。经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河北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分为3组:石家庄、保定、邢台和廊坊的麦田杂草群落中耐旱杂草的相对多度较高;沧州和衡水的麦田杂草群落中耐盐杂草的相对多度较高;邯郸的麦田杂草群落中喜湿杂草的相对多度较高。说明土壤的盐度和湿度是影响河北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组成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67.
黄瓜和葡萄霜霉病菌对不同内吸杀菌剂的交互抗药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确定甲霜胺、乙磷铝与恶唑烷酮、霜脲氰、安克和硫代磷酰胺酯之间的交抗型,在叶盘上共测试了黄瓜霜霉(PC)和葡萄霜霉(PV)的27个分离系对6种内吸杀菌剂的抗药水平,结果证实了在两种目标真菌上甲霜胺和乙磷铝之间的非交抗关系,甲霜胺和恶唑烷酮之间的正交互抗药性,在PC上甲霜胺和霜脲氰之间的非交抗关系。试验还表明在PC上甲霜胺和安克之间以及乙磷铝和霜脲氰之间的非交抗关系,在PV上甲霜胺和乙磷铝与硫代磷酰胺酯之间的非交抗关系。此外,试验发现了霜脲氰和安克在叶盘上对抗甲霜胺分离系具有很高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8.
一些拟青霉菌株对小菜蛾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29株拟青霉和1株白僵菌对小菜蛾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小菜蛾的致病性有明显差异,其中玫烟色拟青霉,环链拟青霉和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感染致死效果最好。另外,分离自虫体的拟青霉菌株对小菜蛾具有较好的致病性,而来自土壤的菌株对小菜蛾无致病性或仅具微弱致病性。环链拟青霉对小菜蛾的致病性与产孢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9.
两个玉米自交系对纹枯病的抗病反应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具有优良性状的自交系是开展玉米抗病品种选育的重要种质资源。本试验以西南地区两个优良玉米自交系R08与18-599R为材料,采用人工接种R.solani菌丝融合群AG1-IA,对成株期玉米进行了抗性鉴定,并对病原菌诱导后苗期玉米叶片上的活性氧(ROS)、抗病相关基因(PR1、ZmDREB2A、ZmERF3和WIP1)表达及细胞坏死情况进行了动态检测。结果显示,R08对纹枯病表现为中抗,而18-599R为高感材料;受R.solani侵染后,玉米叶片ROS的积累在R08中较18-599R多;两个自交系中基因表达量及表达时间存在显著差异;R08叶片出现显著的细胞坏死反应,而18-599R相对较轻。本研究表明两个自交系对R.solani的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相关抗病反应的时间和强度上,这为进一步研究玉米纹枯病抗病机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0.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重要的气传叶部病害。不断发掘和利用新抗源是持续控制条锈病流行危害的重要基础研究工作。‘老白麦’是我国小麦农家品种,对我国当前主要流行小种和致病类型均表现为高抗水平。本研究采用常规杂交分析方法,对‘老白麦’及其与感病品种‘Taichung 29’的杂交后代在成株期和苗期分别接种CYR32号小种和CYR33号小种,进行抗条锈性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老白麦’对CYR33号小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近免疫,其全生育期抗条锈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CYR32号小种在成株期表现近免疫,苗期表现高感,成株抗条锈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属细胞核遗传。研究结果表明‘老白麦’至少含有2对显性抗病基因,分别控制‘老白麦’对CYR33号小种的全生育期抗性和对CYR32号小种的成株抗性。基因推导分析认为‘老白麦’对CYR33的全生育期抗性基因可能为未知新基因。建议在抗病育种中加以有效合理利用,促进小麦品种中抗病基因多样化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