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53篇
  免费   867篇
  国内免费   1496篇
林业   1234篇
农学   1304篇
基础科学   992篇
  1798篇
综合类   5153篇
农作物   801篇
水产渔业   588篇
畜牧兽医   1578篇
园艺   713篇
植物保护   855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239篇
  2022年   608篇
  2021年   631篇
  2020年   635篇
  2019年   575篇
  2018年   477篇
  2017年   633篇
  2016年   532篇
  2015年   710篇
  2014年   696篇
  2013年   839篇
  2012年   1132篇
  2011年   1032篇
  2010年   945篇
  2009年   839篇
  2008年   743篇
  2007年   675篇
  2006年   497篇
  2005年   462篇
  2004年   258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276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水土保持对偏关河径流和泥沙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偏关河流域水土保持面积从1959年的1万1593hm2增加到1996年的5万5338hm2,占流域面积的28.90%。年径流量、常水径流量与年份和各类水土保持措施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年径流量与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和有效降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常水流量与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和有效降水量关系很弱;偏关河流域小型蒸发器测定的蒸发量与年份呈显著负相关,但径流和泥沙变化并没有增加,说明水土保持是引起径流量和泥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洪水径流量、年输沙量和洪水输沙量变化一致,与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和有效降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呈不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2.
新疆干旱区土地盐渍化信息提取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提取干旱区盐渍化信息的若干方法进行了评述,并且选取位于干旱区地带的盐渍化典型区域——阿克苏地区的库车、新和、沙雅县以及和田地区的于田县作为研究区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同一时相的ETM+数据,运用K-T变换、比值变换以及通过NDVI指数和分类来提取信息发现效果明显。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虽然研究区都地处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一个是塔北绿洲,另一个是塔南绿洲。但由于水文(盐渍化形成的关键)、气候(形成盐渍化土壤的驱动力)、地形(盐渍化土壤分布及差异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盐渍化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等因素差异的存在,导致了盐渍化情况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3.
利用染色分析法确定农田土壤中硝态氮垂直运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农田土壤剖面染色并结合田间硝态氮示踪的方法,研究了太湖地区典型的水稻土—白土剖面中优势流和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染色法可以分析土壤剖面中大孔隙的分布状况和优势流的路径;染色面积越大的土层,表明该土层的大孔隙含量就越高。在白土剖面上,表层的大孔隙含量最高,20~30 cm和55~100 cm土层以下大孔隙含量都很低。在田间条件下,优势流是影响硝态氮迁移的主要因素;白土剖面中优势流直接影响的最大深度为78 cm,对地下水的影响很大。本试验中地下水的硝态氮含量比未试验前增加了10多倍,这对环境安全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994.
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畦灌水流推进简化解析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畦灌水流推进过程计算模型对确定灌水技术要素、田间平均入渗率和糙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依据水量平衡模型,分析畦灌下渗水形状系数、地表储水形状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下渗水形状系数受地表水推进过程中的推进距离和时间的幂指数影响很小,可用一个稳定值代替,由此建立了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畦灌水流推进简化解析模型。结合已有文献资料和田间试验对模型进行检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计算求解方便、精度较高的优点,可用于畦灌合理灌水技术指标的确定。  相似文献   
995.
循环率r的大小直接影响间歇入渗土壤致密层的发育程度,进而影响其减小土壤入渗率和田面糙率的作用。该文在室内模拟了地下水位为70.00 cm的非饱和土壤、灌施条件下的垂直一维间歇入渗过程,重点研究了循环率对肥液(KNO3溶液)间歇入渗的减渗性和土壤中入渗水、硝态氮的运移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减小循环率可使肥液间歇入渗表土致密层发育更加成熟,减渗作用明显增强,同时入渗水分、硝态氮分布于更浅层土壤中,减弱土壤硝态氮的淋失趋势。  相似文献   
996.
“生产-生活-生态”农业工程技术集成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齐飞  朱明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2):273-279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中长期战略重点和指导方针。“生产-生活-生态”的研究就是以生产提高为主体、以生态化运行为要求、以生活改善为目标,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功能目标、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状况、技术集成边界条件特点等,获得5种典型的“生产-生活-生态”技术集成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可为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完整、科学的“生产-生活-生态”产业循环提供理论依据和示范模式,不仅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也将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显示出重要的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997.
考虑到地下水浅埋对上层包气带水分分布造成一定影响,该研究结合波涌灌技术,对地下水浅埋下间歇入渗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和运动规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饱和-非饱和土壤条件下一维间歇入渗水分运动模型,根据试验实测资料采用Hydrus-1D软件反推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并对入渗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饱和导水率的估算模型。结果表明:所建参数估算模型较好地反映了饱和导水率与间歇周期数、循环率以及周期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所建水分运动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比较,累计入渗量、土壤含水率以及湿润体运移距离总体相关系数高于0.96,均方差在0.5以内,吻合度较高,能够较好地描述了地下水影响条件下波涌灌间歇入渗饱和-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特征。该研究为波涌灌技术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998.
贯流式水轮机是农村小水电电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低水头、大流量的特点,易导致电站机组效率低下、出力降低。而贯流式水轮机运行中的最优运行问题很少引起学者关注,目前最优工况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某点或线。该文从转轮水力损失的角度,理论上分析了影响贯流式水轮机效率的翼型阻力损失、端部损失与撞击损失,依据现场实际导叶与桨叶翼型,在定水头、定桨叶方式下,通过改变转轮进口水流角,对转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进行计算,从能量角度,进行工况优化,得到转轮10°工况下导叶在53.9°~58.8°的最优特性区域,效率可提高约3%~8%。利用数值仿真技术,对其工况做相应的数值仿真,并进行流场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真机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符,与数值仿真计算的误差小于2%,采用此方法对电站机组的全工况进行了计算,全工况范围内进行区域工况优化,得到转轮在7°~42°,导叶在0~78°的最优特性曲线,通过一段时间运行,数据显示机组的能量特性与稳定性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999.
邢维芹  王林权  李立平  李生秀 《土壤》2003,35(3):242-247
在灌水量为300m3/hm2、施N肥量为248.1kg/hm2的条件下,模拟大田条件研究了两种水肥空间耦合方式下的土壤水分、速效N的动态运移规律。试验表明,在半干旱地区隔沟灌溉水肥异区、隔沟灌溉水肥同区两种处理方式的灌溉水在剖面上均以垂直运动为主,同时存在水平运动。隔沟灌溉水肥同区处理的速效N在剖面上垂直运动明显,处理后15天速效N基本均匀地分布于0~100cm土层内,速效N含量在施肥区和未施肥区之间差异较小;而隔沟灌溉水肥异区处理的速效N垂直运动程度小,速效N主要分布在60cm以上土层,速效N水平运动不明显,施肥区速效N含量远高于未施肥区。水肥异区养分的淋溶深度较小,淋失的可能性小,有利于养分长期在剖面较浅层次中分布,为作物吸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00.
施工期水土流失估算及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对深圳市福田河综合整治工程施工期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进行了估算,并给出了可靠性估计,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将随机可靠性作为水土流失评价的一个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