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57篇
  免费   569篇
  国内免费   857篇
林业   735篇
农学   938篇
基础科学   753篇
  1188篇
综合类   3418篇
农作物   546篇
水产渔业   488篇
畜牧兽医   1174篇
园艺   475篇
植物保护   468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86篇
  2022年   436篇
  2021年   495篇
  2020年   464篇
  2019年   453篇
  2018年   355篇
  2017年   513篇
  2016年   425篇
  2015年   577篇
  2014年   553篇
  2013年   633篇
  2012年   788篇
  2011年   712篇
  2010年   666篇
  2009年   523篇
  2008年   495篇
  2007年   366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目的】  氮肥过量使用所导致的氮素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现代农业生产。研究秸秆还田改善旱地农田土壤性质、提升土壤肥力和氮素利用率的潜力和作用机理,为减少氮肥用量、提高作物氮素利用率和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选取河南许昌潮土和云南曲靖红壤两种典型旱作农田,2016~2018年开展了田间玉米-大麦/小麦轮作定位试验,在两地同时设置以下4个处理:不施氮 (CK)、常规施氮 (N)、减氮20% (80%N)、减氮20%配合秸秆还田 (80%NS),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土壤硝化潜势和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结果】  与N处理相比,80%NS处理可稳定保持麦季抽穗期和玉米季抽雄期两种旱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养分含量,促进土壤中NH4+-N的积累并降低了NO3–-N含量;80%NS处理使潮土和红壤硝化潜势分别降低了5.5%~33.9%和7.8%~37.5%;3年连续减施20%氮肥配合秸秆还田能够稳定产量并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效果 (11.2%~20.4%),提高氮肥利用率6.4%~10.3%;而80%N处理会使作物产量下降3.9%~13.4%,氮肥利用率降低1.8%~38.9%。  【结论】  连续3年减少常规氮施用量20%配合秸秆还田,不仅增加了土壤有机碳氮含量,还减缓了土壤的硝化作用,增加了土壤铵态氮积累,实现对作物所需养分的持续供应,因而在维持和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单纯降低氮肥用量则有降低作物产量的风险。  相似文献   
62.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 Temperature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water retention curve (WRC) because temperature affects surface tension of water and volumetric behaviour of soil....  相似文献   
63.
黑土区施加生物炭对土壤综合肥力与大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黑土区施加生物炭对土壤持水性能、土壤养分以及大豆生长的影响,以东北黑土区3°坡耕地田间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4年的观测。按照生物炭施加量,2015年共设置C0(0 t/hm~2)、C25(25 t/hm~2)、C50(50 t/hm~2)、C75(75 t/hm~2)、C100(100 t/hm~2) 5个处理,2016—2018年分别连续施加等量的生物炭。结果表明:连续4年,0~6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随施炭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对6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影响不显著;连续4年,饱和含水率随施炭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2015年田间持水率、凋萎系数随施炭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2016—2018年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连续4年,施加生物炭提高了大豆各生育阶段的株高和叶面积,同期相对较优处理分别为C75、C50、C50、C25;连续4年,大豆冠层覆盖度与施炭量呈抛物线变化(R~2均在0. 89以上,P 0. 01),连续施加2年的C50处理各生育期提高量最大,与C0相比提高了81. 4%、36. 7%、31. 5%和39. 6%;连续4年,土壤pH值和有机质、速效钾含量随施炭量的增加呈逐渐升高趋势,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相对较优处理为C50、C50、C25、C25。采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模型计算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与产量呈正相关(R~2=0. 861 5,P=0. 001 2,RMSE为0. 75),土壤综合肥力水平最高的生物炭施用模式为连续2年施加50 t/hm~2的生物炭。  相似文献   
64.
长江流域滩地是我国钉螺分布的主要区域,也是血吸虫病的主要流行区。近些年我国大力实施的林业血防工程通过滩地营造人工杨树林,使得钉螺原有孳生地的多种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发生了明显变化,显著减少了钉螺种群的分布空间,从而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的传播。目前,国内外在滩地造林后单一要素改变对钉螺的影响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但有关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对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还未有深入探索,对钉螺孳生产生抑制作用的关键要素尚不明确。文中综述了滩地造林后林下的草本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光照、地温等诸多要素发生变化对钉螺生存的不利影响,总结了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提出该领域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5.
韩传明  孙超  梁燕  乔艳辉  王翠香 《园艺学报》2020,47(Z2):2921-2923
‘鲁绵1号’核桃是从‘鸡爪绵’核桃实生群体中选育出的高油抗病新品种。坚果圆形,单果质量15.0 ~ 17.3 g,易取整仁,出仁率46.2%;脂肪含量70.5% ~ 72.0%,蛋白质含量18.8% ~ 20.3%。丰产,抗病。在济南市南部山区8月下旬果实成熟,10年生树平均株产4.9 kg,折合3 013.5 kg • hm-2。  相似文献   
66.
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植物组成与地理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区域植物群落特征、性质和规律,以期为进一步分析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策略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在海南岛南部甘什岭自然保护区选择典型低地雨林建立1 hm~2固定样地,进行立地因子和植被调查,并研究其物种组成与地理成分。结果表明:维管植物隶属于65科150属213种,种子植物63科148属211种,分别占海南岛和全国种子植物总科、属、种的32.66%、19.29%,13.56%、4.69%和7.65%、0.78%~0.81%;优势科明显,单种科36个,寡种科24个,共占总科数的92.31%;属内种的变化范围为1~6,单种属最多,占总数的76.00%;科和属的分布区类型均以泛热带分布为主,热带性质占绝对优势,这不同于尖峰岭山地雨林热带-亚热带过度性明显的特点;根据种-面积曲线研究表明,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最小取样面积为范围在3 600~6 400 m~2之间,其上限高于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的4 000 m~2最小面积;相较于山地雨林,其植物种类较丰富,地理成分更复杂。  相似文献   
67.
选取8个番茄品种在延庆地区进行有机生产,通过生育性状、抗病性、产量、品质的对比分析,筛选适宜延庆地区推广种植的番茄品种。结果表明:参评的8个番茄品种中,1315、17504与仙客8这3个品种的生物性状表现与产量、果实品质水平较高,均适合在延庆地区推广,其中以1315品种的试验结果最优,仙客8与17504这2个品种可以作为推广过程中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68.
In this study, an indirect ELISA method was established to detect inhibin hormone (INH) epitope peptide vaccine antibody, it would provide 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Fine-wool sheep after active immune body INH epitope peptide vaccine antibody. On the basis of the predecessors, using indirect ELISA method to determinate serum INH epitope peptide antibody levels of sheep, and through control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o look for the bes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rough explorating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finally, the testing experiment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which was blocked solution with skimmed milk powder, INH and GnIH synthetic peptides dilution degrees for 20 000 times, the optimum reaction time was 60 min, the best color action time was 15 min. In this experiment, a kind of method to detection antibody in the body after INH active immune sheep was built, it w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69.
叶蝉类害虫是最重要的农业害虫之一,可传播植物病毒病,危害多种经济作物,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寄生蜂种类和数量极多,已报道的种类超过12万种,寄主范围广,可寄生某一虫态或几个虫态害虫,利用寄生蜂特别是卵寄生蜂防治叶蝉类害虫,具有较好的绿色防控效果。为寄生蜂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同类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与提供借鉴参考,从叶蝉寄生蜂的多样性、分子鉴定、遗传多样性和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中国叶蝉寄生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0.
介绍了鲁棉1157 的选育过程、农艺特征特性、产量、品质、抗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