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6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285篇
林业   165篇
农学   163篇
基础科学   181篇
  460篇
综合类   930篇
农作物   124篇
水产渔业   89篇
畜牧兽医   362篇
园艺   117篇
植物保护   16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190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01.
为摸清大鳞鲃在碱性水域推广的可行性,对大鳞鲃( Barbus capito)、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llus)、镜鲤( Songpu mirror carp)、鲫鱼( Carassius auratus)和白鲢(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幼鱼进行96 h急性NaHCO3碱度毒性试验,测定了水体中NaHCO3碱度对5种鱼的致死浓度,以及对鳃、肾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大鳞鲃、草鱼、镜鲤、鲫鱼和白鲢5种幼鱼NaHCO3碱度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23.325 mmol/L,91.825 mmol/L,114.262 mmol/L,134.045 mmol/L,86.246 mmol/L,其耐受能力大小顺序依次为:鲫鱼,大鳞鲃,镜鲤,草鱼,白鲢。观察了NaHCO3碱度对鳃和肾脏的病理组织切片,在高碱胁迫下,鳃小片缩短,细胞间隙增大,鳃小片上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甚至脱落;肾组织中肾小管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肾小管管腔变大。  相似文献   
102.
高油玉米是一种粮、油、饲兼用的新型玉米。从品质育种和栽培措施及条件2个方面综述了高油玉米品质研究进展,旨在为高油玉米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现有研究表明,品种和栽培措施及条件对于提高高油玉米品质同等重要,而选育优质专用型新品种是提高其品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3.
孙鹏飞 《山东农机》2014,(1):11-14,18
为评价某观光车的平顺性,利用MATLAB的遗传算法优化工具箱,对后悬架的某两片式等截面钢板弹簧进行优化设计.以多体动力学理论作为基础,应用ADAMS/Car建立包括前悬架系统、后悬架系统、转向系统、轮胎系统和车身系统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对观光车整车模型进行脉冲路面的平顺性仿真,得到质心位置的垂直方向上的最大加速度曲线对比.通过分析仿真结果,装用优化后的变截面钢板弹簧的整车平顺性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4.
为了实现电气离合器执行系统的位置伺服控制,构建了离合器气动执行系统。通过运用引入死区的滑模控制算法于系统,采用不基于模型的控制实现离合器气动执行系统对参考运动轨迹的跟踪,利用轨迹跟踪过程中气缸的气压驱动力间接估计离合器的载荷特性。理论上采用此方法间接估计到的值误差小,更加贴近离合器在此种轨迹运动下实际的载荷特性。试验表明引入估计得到的离合器载荷特性模型于基于模型的积分滑模控制器可以很大程度提高离合器气动执行系统轨迹跟踪精度。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不同抚育强度对锐齿栎林光合特性的影响,为秦岭南坡锐齿栎林的森林抚育间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锐齿栎林内设置13块样地进行间伐,其中抚育强度5%,10%,15%,20%的样地各3块,对照样地1块,测定不同间伐强度样地内的环境因子及锐齿栎的光合生理生态因子,并进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抚育后的林内环境因子和光合生理生态因子都发生了变化,抚育强度15%,20%的林内光强(PAR)、大气温度(Ta)、大气CO2浓度(Ca)、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水分利用效率(WUE)有极显著或显著提高,而相对湿度(RH)极显著或显著降低,气孔导度(Gs)在抚育强度15%的林内极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Ci)经抚育后显著降低,但在不同抚育强度间无明显差异;通过光合光响应曲线拟合可知,抚育强度15%和20%的林内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较高;通过假设检验可知,Pn与环境因子PAR、Ta、Ca、RH在α=0.0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Pn与PAR、Ta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Gs、Ci呈极显著负相关;抚育后林内的光合同化量有所提高,其中抚育强度15%的林内光合同化量最高。【结论】秦岭南坡锐齿栎林的抚育强度设置在15%为宜。  相似文献   
106.
土壤水分是影响沙漠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文以毛乌素沙地3种灌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生长季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并采用Brownl-Forsythe检验方法比较几种灌木覆盖下土壤表层(0-20 cm)水分含量与裸沙地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变化受到根系深度和降雨特征的影响较大.不同灌木地下30-50 cm处土壤水分含量波动明显,是由于根系吸水导致.2004年灌木地土壤含水量在8月最大,而2005年为7月底最大,是由于降雨特征不同导致.油蒿与裸沙地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显著(sig=0.04<0.05),而沙地柏、杨柴与裸沙地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不显著(Sig值分别为0.239和O.308,均大于0.05),即油蒿对保持沙地土壤表层水分含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7.
榆阳区是陕北退耕还林的重点试范区,自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至今已有10年.通过调查对比、评价分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前后社区发展的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从土地利用结构、就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对该区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配套政策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健全、工作经费不充足等问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对巩固该区退耕还林成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8.
为了探究施氮对不同质地滴灌棉田硝态氮分布及产量的影响,采用温室土柱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质地土壤硝态氮分布迁移特征,分析了施氮对NO_3-N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水量一定的条件下,在砂土、壤土中施氮量分别为256.00、287.34 kg/hm~2时,相应的氮素积累量最大,皮棉产量最高,土壤硝态氮主要集中分布在30~40 cm土层,有利于棉花根系的吸收,且分别比不施氮增产43.87%和44.92%。一定施氮量下,壤土硝态氮分布的均匀性优于砂土,并且根层20~40 cm土层硝态氮量高于砂土,且比砂土平均增产6.16%。砂土、壤土中硝态氮量在各生育期总体呈现"降-增-降"的变化趋势,并且收获前期施纯氮340 kg/hm~2处理60cm土层砂土硝态氮量的第二个峰值较壤土提高15.98%,在生育期末端砂土在深层的氮素积累高于壤土,存在继续向下淋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9.
拨辊推送式马铃薯清选分选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有马铃薯清选分选机的薯土分离效果差、伤薯率较高、工作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拨辊推送式马铃薯清选分选机。对该机器的工作机理进行了阐述,确定了清选装置、分选装置的结构参数,分析了马铃薯在清选分选过程中的力学特性。选取机组的转速、上料量、机组提升角度作为试验因素,伤薯率、分选清洁率为试验性能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伤薯率影响的主次因素顺序为:机组提升角度、机组转速和上料量;对分选清洁率的影响主次因素顺序为:上料量、机组转速和机组提升角度。按照以马铃薯的伤薯率较低,兼顾分选清洁率较高的原则,确定较优组合,即机组转速为145 r/min,上料量为20 t/h,机组提升角度为12°,并对该参数组合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该条件下机器伤薯率为0.773%,分选清洁率为95.42%,符合基本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10.
Pre-harvest sprouting (PHS) causes significant yield loss and degrade the end-use quality of wheat, especially in regions with prolonged wet weather during the harvesting season. Unfortunately, the gene pool of Triticum durum (tetraploid durum wheat) has narrow genetic base for PHS resistance. Therefore, finding out new genetic resources from other wheat species to develop PHS resistance in durum wheat is of importance. A major PHS resistance QTL, Qphs.sicau-3B.1, was mapped on chromosome 3BL in 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CSCR6’ (Triticum spelta), a PHS resistant hexaploid wheat and ‘Lang’, a PHS susceptible Australian hexaploid wheat cultivar. This QTL, Qphs.sicau-3B.1, is positioned between DArT marker wPt-3107 and wPt-6785. Two SCAR markers (Ph3B.1 and Ph3B.2) were developed to track this major QTL and were used to assay a BC2F8 tetraploid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he durum wheat ‘Bellaroi’ (PHS susceptible) and ‘CSCR6’ (PHS resistant). Phenotypic assay and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revealed five stable tetraploid lines were highly PHS resistant. This study h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that PHS-resistance QTL from hexaploid wheat could be efficiently introgressed into tetraploid durum wheat. This tetraploid wheat germplasm could be useful in developing PHS resistant durum cultivars with higher yield and good end-use 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