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830篇
  免费   25765篇
  国内免费   29117篇
林业   13505篇
农学   12396篇
基础科学   10215篇
  49454篇
综合类   57285篇
农作物   10930篇
水产渔业   12226篇
畜牧兽医   70879篇
园艺   4787篇
植物保护   14035篇
  2023年   1602篇
  2022年   2450篇
  2021年   2902篇
  2020年   4570篇
  2019年   7986篇
  2018年   8205篇
  2017年   9547篇
  2016年   9940篇
  2015年   9982篇
  2014年   9362篇
  2013年   12007篇
  2012年   11640篇
  2011年   11441篇
  2010年   8800篇
  2009年   7891篇
  2008年   8213篇
  2007年   8040篇
  2006年   7305篇
  2005年   6671篇
  2004年   6132篇
  2003年   5907篇
  2002年   5316篇
  2001年   5801篇
  2000年   5623篇
  1999年   4651篇
  1998年   2656篇
  1997年   2475篇
  1996年   2213篇
  1995年   2485篇
  1994年   2344篇
  1993年   2046篇
  1992年   3415篇
  1991年   3471篇
  1990年   3199篇
  1989年   3054篇
  1988年   2865篇
  1987年   2751篇
  1986年   2743篇
  1985年   2352篇
  1984年   2017篇
  1983年   1739篇
  1979年   1674篇
  1978年   1357篇
  1975年   1220篇
  1974年   1513篇
  1973年   1485篇
  1972年   1471篇
  1971年   1316篇
  1970年   1254篇
  1969年   124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为筛选利用抗旱性较高的乡土植物用于边坡生态修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滇中地区常见的密蒙花和千里光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抗旱性,对干旱胁迫下植株的生长状况及各种酶活性、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等有关生理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断水干旱胁迫下,千里光幼苗忍耐干旱环境的能力强;密蒙花幼苗在断水干旱胁迫前期调节能力较好,在后期抗旱能力减弱,植株生长受到严重抑制。  相似文献   
92.
浅谈陆地棉杂种二代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棉花产量主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一些陆地棉F2仍具有明显的产量杂种优势,种子成本低廉的F2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陆地棉F2杂种优势遗传基础、优势表现以及目前生产上出现的问题,并从育种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究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优良无性系最佳授粉组合,提高其坐果率、种实产量,为科学配置授粉树及优良种质资源无性系化推广提供参考。  方法  以文冠果5个优良无性系为材料,进行花期物候观测、柱头可授性及花粉活力检测。进行控制授粉,分析各授粉组合受精率、坐果率、种实产量及种实性状。  结果  ① 5个无性系开花时间在4月27日至5月14日。②雌能花开花当天及花后1 d柱头可授性较强。③雄能花初开放和完全开放当天花粉活力较高。④综合考虑各授粉组合受精率、最终坐果率、产量及种实性状得出,10号无性系较佳授粉组合为10×16、10×119,14号、15号、16号最佳授粉组合分别为14×15、15×16、16×15,10号、14号、15号、16号均不适合做119号的授粉无性系。  结论  科学的授粉树配置可以提高文冠果坐果率及种实产量。  相似文献   
94.
为掌握典型药物在农作物中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利用超声萃取-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对围场县全县马铃薯中5大类(磺胺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及其他类)25种药物污染水平及富集效果进行了调查,并对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有20种目标物被检出,不同目标物检出率差异显著,检出含量范围为0.13~3.67μg·kg-1,单种污染物最高检出含量为17.0μg·kg-1。马铃薯对目标污染物的富集系数范围在0.01~39.6之间,最大富集系数为61.8。畜禽粪便是马铃薯中药物残留的主要来源,尽管整体检出水平和健康风险相对较低,但长期摄入与协同作用引发的潜在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因此,仍需严控污染源头,推进畜禽粪便安全资源化利用,确保农田环境质量及农产品安全品质。  相似文献   
95.
乳酸菌质粒提取研究具有很长的历史。目前已有多个有效的乳酸菌质粒提取方法被报道,其中多数以乳酸球菌为研究对象,而植物乳杆菌质粒提取有效方法报道较少。该研究以植物乳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并优化已报道的乳酸菌质粒提取方法,得到了高效且适于平台期植物乳杆菌野生质粒的提取方法。通过该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植物乳杆菌野生质粒数和高拷贝质粒,为后续构建植物乳杆菌表达系统所需供体质粒和受体菌株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6.
基于茎秆生物力学特性的油菜抗倒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应用生物力学特性指标对茎秆抗倒性进行评价,进而指导油菜抗倒栽培,以华杂62和金油杂158为试验材料,基于不同栽培因素下油菜茎秆的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及抗倒性,分析了栽培因素对油菜茎秆力学特性指标的影响及其与抗倒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油菜抗倒性与茎秆的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呈显著负相关;随着播期推迟,油菜茎秆的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及剪切强度分别减小15.31%、29.16%和13.88%,倒伏指数增大32.18%;随着播种密度增大,油菜茎秆的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及剪切强度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而倒伏指数先减小后增大;随着施氮量增加,油菜茎秆的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及剪切强度均逐渐减小,而倒伏指数逐渐增大,与施氮量120 kg·hm-2处理相比,在施氮量为360 kg·hm-2下,油菜茎秆的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及剪切强度分别减小39.43%、19.40%和16.63%,倒伏指数增大16.36%。因此,播期提前、适当增加播种密度、控制氮肥投入,有助于提高油菜茎秆的力学特性强度,从而增强油菜的抗倒伏能力。研究结果可为油菜抗倒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
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植被覆盖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改善关中地区及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利用植被覆盖和地表温度数据,结合Sen趋势与Mann-Kendall检验分析关中-天水经济区2001—2016年的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并根据估算的土壤湿度因子,应用残差法评价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方向。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维度来看,2001—2016年关中-天水经济区植被覆盖变化总体呈良好趋势,且整体表现为在不断波动中递增,表明关天经济区进行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正在慢慢凸显它的生态效应。2)从空间变化维度来看,关中-天水经济区植被覆盖显著增长的区域面积占35.87%,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南北两侧。而显著下降的面积区域占3.21%,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即经济发展活跃的地区,如西安市区,宝鸡市区,天水市区,铜川市区等。3)关中-天水经济区植被覆盖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受其他因素影响大。其正相关区域占13.43%,不显著相关区域占85.26%。4)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正作用大于负作用。其中,正作用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和东南地区,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不频繁,建设生态屏障、加强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促进植被NDVI增长。负作用区域主要分布在渭河沿线、经济活动较高地区,其主要原因有:人类活动频繁、过度城市化、工业化等抑制植被生长。5)植被覆盖的增长和下降区域与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的正作用和负作用区域大致相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关天经济区植被覆盖情况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总之,在负作用区域,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植被建设、以及对植被乃至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8.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1∶2(IMS1,玉米1行,大豆2行)、2∶2(IMS2,玉米2行,大豆2行)3种种植方式和3种施肥水平不施氮(N0)、减量施氮200 kg/hm(N1)、常量施氮300 kg/hm(N2)对玉米生长、产量以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IMS1下,N2玉米叶面积较N0显著提高6.30%。间作和N1处理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总产量。N1较N2的氮肥农学效率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随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在成熟期达到最低值。与N2相比,N1土壤硝态氮无显著变化,未对土壤养分产生负面影响并能满足作物对氮素的需求,保持高产。总体来看,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减量施氮有利于节肥和提高间作体系总产量。  相似文献   
99.
To examine the role of longitudinal connectivity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mountain whitefish (Prosopium williamsoni), we quantified movement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following installation of the Landsburg Dam fishway, Cedar River, WA, USA. Mountain whitefish is widely distributed, poorly studied and not the focus of restoration. Before the fishway, mountain whitefish were not observed above the dam. Here, we focus on snorkel counts collected at reach and mesohabitat (e.g. pools) scales over 11 summers on the 20‐km above‐dam segment following restoration. A camera within the ladder provided number, size and movement timing, thereby informing on behaviour and recolonisation. Segment‐scale abundance increased following fish passage reaching an asymptote in 7 years, and mountain whitefish were detected throughout the main stem in 10 years. Annual movement through the ladder increased over time an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stream abundance and discharge,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water temperature. About 60% of fish movements occurred in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potentially for foraging opportunities. Reach‐scale abundance peaked between 7 and 10 km from the dam; deep, cool (~10.6 to 11.6°C) conditions characterised these reaches. At the mesohabitat scale, mountain whitefish detection increased with depth and velocity after accounting for distance from the dam. Our results show how restoring longitudinal connectivity allowed this nontarget species to colonise newly available habitat. Their response supports the critical roles of longitudinal conne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at manifest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in dictating how freshwater fish respond to habitat disturbance.  相似文献   
100.
为进一步明确化控处理时期对玉米冠层、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2017和2018年在吉林省西部开展2年大田试验,供试品种为‘富民985’,2年均喷施乙烯利类型的化控试剂;其中2017年种植密度为7万和9万株/hm~2,在8和10叶期(T(8+10))、8和16叶期(T(8+16))分别进行化控处理;2018年在8叶期(T(8))、8和16叶期(T(8+16))、16叶期(T(16))分别进行化控处理,种植密度为6和9万株/hm~2。结果表明:1)玉米增密后,倒伏率增加;化控处理可缩短植株节间长,降低株高和穗位高,降低倒伏率,其中T(8+16)处理最为显著;2)化控处理后穗位以上叶片叶面积呈现下降趋势,其中T(8+16)处理能够降低15%以上,从而提高透光率,利于下层叶片进行光合作用;3)化控处理增加玉米根系投影面积和最大扩展宽度,降低顶部夹角,使根系更加平展,增强抗倒伏能力,其中T(8+16)处理效果较为理想;4)T(8+16)处理能增加玉米产量,其中2017年T(8+16)处理与CK相比增加6.5%的产量。所以在玉米群体结构建成的8~9和15~16叶期,运用乙烯利类型化控试剂2次,能够改善穗上群体结构,增强茎秆和根系的抗倒伏能力,维持后期群体结构物质生产能力,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