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5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3篇
  4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31.
植物促生菌及其促生机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农业生产中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环境问题。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进上,兴们对接种微生物促进作物生长和防治作物病害给予了高度重视。阐述了植物促生菌及其作用途径和促生机理。  相似文献   
132.
从盐生植物根际土中分离得到4株含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的植物促生菌(PGPR),通过无菌育种袋栽培试验,考查其在不同盐分条件下对燕麦和黑麦草幼苗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4株菌对5 g/kg或10 g/kg NaCl盐分胁迫下的燕麦和黑麦草幼苗均表现出显著地缓解促生效应,其中假单胞菌属S1最显著,10 g/kg NaCl比无NaCl时促生作用更大。4株PGPR的ACC脱氨酶活性与植物生长参数(根长和下胚轴长)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0.81)。  相似文献   
133.
通过发酵培养实验对ML2、ML4两株溶磷黑曲霉的生长特性及对不同难溶性磷酸盐底物的溶解作用进行了研究。绘制了溶磷曲线,产酸、残糖变化曲线,菌体生长曲线,同时,结果表明:两株曲霉对Ca,(PO4)2、CaHPO4、FePO4、ALPO4,均有较好的溶解作用,说明它们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4.
本文旨在研究复方植物精油对瘤胃发酵产物如挥发性脂肪酸(VFA)以及氨氮等生成的影响,对肉牛氮吸收以及生产性能的影响。采用5只安装永久瘤胃瘘管的波尔山羊采集瘤胃液进行体外实验,将瘤胃液进行分组并加入0.2 g/kg复方植物精油和百里香酚培养24 h,采用气相色谱及分光光度法检测发酵产物中VFA以及氨氮的含量;另外,选取60头荷斯坦肉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Ep组添加0.2 g/kg复方植物精油,Tm组添加0.2 g/kg百里香酚,实验进行15周。Ep组乙酸的浓度降低12.3%(P<0.05),Tm组乙酸浓度降低2.01%(P>0.05),Ep组丙酸的浓度提高17.2%(P<0.05),乳酸浓度降低13.6%(P<0.05),各组间总VFA没有显著差异。肉牛生产实验结果显示,Ep组肉牛末增重与饲料报酬分别提高14.41%和15.28%(P<0.01);Tm组肉牛末增重和饲料报酬分别提高9.32%和13.19%(P<0.05);粪便检测结果发现,Ep组与Tm组可使饲料中氮的利用率分别提高13.1%与7.86%(P<0.0...  相似文献   
135.
为评价复方中草药与微生物杀菌剂联用对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大田应用效果。本试验以养殖水质、累积死亡数量、养殖效益作为评价指标,观察了复方中草药内服(10 g/kg饲料,2次/天)配合微生物杀菌剂全池泼洒(3.75 kg/hm2,1次/10天)在养殖周期为130天时对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应用效果。与中华绒螯蟹的常规养殖方式相比,复方中草药与微生物杀菌剂联用能够显著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提高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改善养殖水质,而且能够使中华绒螯蟹的130天平均累积死亡数量降低91.3%,每公顷产量和每公顷产值分别增加40.9%和61.9%,明显提高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效益。本试验证实了复方中草药与微生物杀菌剂联用对中华绒螯蟹养殖具有显著的大田应用效果,为建立中华绒螯蟹的高效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