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3篇
  17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4 毫秒
41.
【目的】探讨啤酒花品种青岛大花脱毒苗植株再生技术,以期获得青岛大花脱毒苗快速繁殖的便捷途径。【方法】以青岛大花脱毒苗的单芽茎段为外植体,分别以不同水质(自来水、凉开水、蒸馏水、当地井水)、不同前茬和简易营养液处理(带芽根茬、带芽根茬+简易营养液、新鲜培养基)及不同激素组合进行芽诱导和植株再生。【结果】在芽诱导及植株再生培养过程中,以当地井水进行外植体培养的效果较好,虽然其诱导芽数、新增芽数、增殖倍数稍低于对照蒸馏水,但生根茎段数、生根率、平均根长、茎粗和株高均最高,其次为凉开水处理;自来水处理的生根茎段数、诱导芽数、新增芽数、增殖倍数、株高等均明显低于蒸馏水对照。在前茬培养基上添加10mL简易培养液对外植体培养20d,其诱导芽数、新增芽数、增殖倍数、株高均明显高于新鲜固体培养基处理,且叶色均浓绿。在不同激素组合中,随着6-BA、IAA浓度的增加,单芽茎段的诱导芽数、生根率、增殖倍数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以原继代培养的激素组合6一BA0.1mg/L+IAA0.2mg/L的诱导芽数、生根率、增殖倍数最高,其次为激素组合6-BA0.01mg/L+IAA0.02mg/L。【结论】在外植体诱导和植株再生培养中,可用当地井水、凉开水作为培养基介质取代蒸馏水;继续利用前代培养基并留茬、再适量添加简易培养液对外植体进行培养,可有效提高脱毒苗的增殖倍数,且再生苗质量不受影响;可使用含低浓度激素组合(6-BA0.01mg/L+IAA0.02mg/L)进行脱毒试管苗芽诱导和植株再生培养,从而节省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罂粟种子活力丧失规律,为妥善保存罂粟种子资源和防止种子老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995~2007年采收的14份罂粟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简化活力指数等指标变化规律。【结果】在自然条件下,罂粟1号的种子活力高于罂粟2号;贮藏10年后,罂粟2号的种子发芽率低于60%;4℃风冷式冰箱和-18℃除霜式冰箱等低温冷藏库内保存的罂粟种子活力明显下降。【结论】在自然条件下,罂粟1号的种子活力高于罂粟2号;在常温库存条件下,罂粟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简化活力指数等均随贮藏年限的增加而下降,但在贮藏相同年份时,罂粟1号的种子活力降幅低于罂粟2号;在现有条件下,罂粟种子保存在干燥器中能保持较高的活力。  相似文献   
43.
乡村旅游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这一战略重要途径。而想要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就不能一味模仿,而是要以"一村一品"的原则进行特色乡村设计。文章主要研究国内外"一村一品"设计研究,结合合肥新街社区的资源现状,通过SWOT分析法对合肥新街社区"一村一品"特色乡村设计进行研究,并针对新街社区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4.
野罂粟花粉介导法转萝卜抗菌肽基因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野罂粟开放花蕾为受体,以载有萝卜抗菌肽AFP(antifungal protein)基因的质粒pBIAFP为供体,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加入新鲜花粉与含有目的基因质粒DNA,进行了野罂粟基因转化试验,结果表明,蔗糖浓度110 g/L是花粉介导法进行野罂粟基因转化的理想介质,不会对花粉萌发能力造成大的影响,花粉粒破损率比较小。  相似文献   
45.
以野生罂粟(Papaver somniferum)试管苗幼叶为材料,用Trizol试剂盆提取总RNA,通过RT-PCR法获得BBE基因的c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所获得的cDNA序列全长1 608 bp,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36个氨基酸,经blast检索该片段与GenBank中的小檗碱桥酶基因BBE(AF025430)同源性为94.84%.以中间载体pHANNIBAL和植物表达载体pART27为基础,构建了CaMV-35S启动子驱动的含小檗碱桥酶基因片段反向重复序列的RNAi双元表达载体pARB,为培育低吗啡,高蒂巴因的罂粟新品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6.
本研究应用小麦越冬前生长阶段发育估测算法(Haunstages),从阶段发育与叶片数量、生长度日及叶热间距3个方面解析了不同处理下阶段发育与有效积温和形态建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处理中,Haunstage0~Haun stage2.5主茎叶片数量、生长度日和叶热间距差异性不大。Haunstage 2.5之后,陇鉴301和宁麦5号主茎生长度日和叶热间距总体上表现为高密度小、叶片较多;低密度大、相应叶片少。低密度下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生长度日和叶热间距增大,高密度中等肥料配比水平能够增大主茎生长度日和叶热间距,当生长阶段达到Haunstage3.5时,陇鉴301和宁麦5号生长度日和叶热间距达到整个越冬前的最大值,1R17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究聚丙烯酰胺(PAM)施用对花岗岩母质发育砂土分离与产沙过程的影响,明确PAM改良砂土抗蚀性的浓度阈值,为崩岗侵蚀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崩岗侵蚀区花岗岩母质发育的砂土,设置5个PAM施入水平(0‰,1‰,3‰,5‰,7‰),通过径流冲刷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水力条件下砂土产沙速率、分离速率及细沟可蚀性对PAM施用浓度的响应规律。[结果] ①PAM显著降低了砂土的产沙速率、分离速率和细沟可蚀性,且显著提高了临界剪切力(p<0.01)。PAM的减沙效应随冲刷时间的增加呈降低后稳定的趋势,而随其施用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当PAM施用浓度在5‰以内时平均减沙效果最明显。②土壤分离速率与PAM施用浓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01),但随着PAM施用浓度的增加,分离速率的降低速率逐渐减缓,且PAM(F=37.39,p<0.001)对土壤分离与产沙过程的作用大于水流剪切力(F=15.38,p<0.001)。③PAM处理组与CK的细沟可蚀性之比与PAM浓度呈二次函数关系(R2=0.996,p<0.001),且5‰的PAM对细沟可蚀性的降低效率最显著。[结论] 施用PAM有效降低了花岗岩砂土的产沙速率、分离速率与细沟可蚀性,提高了其临界剪切力,改良效果在PAM施用浓度低于5‰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PAM施用浓度大于5‰时改良效果没有明显变化。因此,建议5‰为PAM改良花岗岩砂土抗蚀性的浓度阈值。  相似文献   
48.
RNAi技术及其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Ribonucleic Acid interference简称RNAi,是双链RNA(double stranded RNA,dsRNA)分子在mRNA水平上关闭相应序列及基因的表达使其沉默的过程。介绍了RNAi技术的定义及特征、发现历史、作用机制及其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与品质改良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9.
不同药剂对小茴香根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有效防治小茴香根腐病的药剂并制订防治方法,选择5种药剂,采用药剂拌种和拌种+喷雾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25%精甲·咯菌腈和18%吡唑醚菌酯拌种处理对小茴香出苗安全,均能有效防治小茴香根腐病的发生,其中18%吡唑醚菌酯的防治效果优于6.25%精甲·咯菌腈。此外,在药剂拌种的基础上,结合分枝抽薹期和开花期田间喷施杀菌剂对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更好,其中喷施20%氟酰羟·苯甲唑的防效优于32.5%苯甲·嘧菌酯和80%代森锰锌。由此可见,小茴香根腐病的防治宜采取药剂拌种结合早期田间喷雾的防治方式,选用18%吡唑醚菌酯拌种+20%氟酰羟·苯甲唑喷施对小茴香根腐病的综合防效较好,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0.
对啤酒花脱毒种苗和未脱毒苗的生长态势及品质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啤酒花脱毒苗在主茎茎长、茎粗、α酸含量等各生长指标上均比未脱毒苗表现优异,主要品质α酸含量比对照高24%,为啤酒花脱毒苗的推广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