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19篇
综合类   3篇
植物保护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土高原南部农田水量平衡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长期田间实验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南部裸地及农田水量平衡特征,研究了不同水文年对其影响,得出在平水年年蒸散量与降水量呈平衡状态;在干旱年份年农田蒸散量远大于裸地,说明农田具较高的调节能力,有利于作物生长,干旱年作物影响到农田水量平衡的全过程。干旱年农田水量平衡值为负。台塬区作物(冬小麦)对农田水量平衡的强烈影响为3~5三个月;高原区为4~6三个月;与作物发育相一致。无论平水年还是丰水年,作物对年农田水量平衡值仅在作物旺盛生长时期有较大影响。高原区裸地、农田年蒸散量均高于台塬区,干旱年高原区农田蒸散量与平水年相等,说明高原区更利于作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对宁南干旱山区发展高效农业途径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中期,我所受中央领导同志指示,在宁夏南部山区开展科学考察,并开始了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和示范,从生产建设方针到实用高效农业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先后提出了“草灌先行”、“出路在肥”、“旱作增产体系”、“节水型早实丰产果园建设技术”等一批具有全局性的发展战略和技术措施。在此基础上,对本区发展高效农业的途径和基本战略进行了研究探索,认为“三缺”(缺水、缺科技、缺物质投入)是三大障碍因素,其中  相似文献   
3.
提高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水分利用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水分利用的主要途径是:在半湿润地区,要建立合理的轮作施肥制度,试验结果为高肥豌豆小麦轮作,春玉米地主要通过增施肥料,可便水分效率由0.61kg/mm提高到1.26kg/mm。在半干旱的冬小麦地区,采取水平沟种植,半干旱秋田地区采取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海拔偏高的半干旱地区,采取带状平播起垄耕作法,丘陵地区的川平地和坝地,实行沟垄种植。在干旱地区采取的措施有沙石田、径流农业(包括隔坡梯田、带田、坑田、区田等),撂荒农业,地膜农业等。有地表水来源处可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资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58县调查,黄土高原土壤水分资源有以下特征:一、土壤持水能力高,其主体质地土壤(轻壤、中壤占80%)的田间持水量一般在19%~22%之间,居于全国中上等水平;二、土壤经常处于低储量水分状态,一般只占到田间持水量的60%~80%和43%~55.9%;三、土壤水分利用率偏低。黄土高原地区,0~5m土层的农田存有剩余有效水为463.16~413.4mm;四、生物利用干层普遍存在,有临时和永久性干层。改善土壤水分条件的措施:1.建立合理的农地、林地、草地配置区;2.建立合理的立体利用土壤水分模式;3.采取相应保墒和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包括甘肃、宁夏和青海的海东地区,位于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类型地带。土壤水分一般处于低储量、低利用的状况,各地程度不同地保持着可供地面作物利用的土壤水分潜力。采取调整农林草的地区品种结构;采取有效办法提高地温;提高施肥水平,以肥调水;发展作用较大的乔灌混交林和改变耕作方式等,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从土壤的储水能力分析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首要限制因子,并受大气降水和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影响。对黄土高原大范围内降水、土壤质地、土壤储水能力的区域变化趋势和不同植物正常生长的需水分析,认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对策是:在半湿润地区,发展乔林兼灌木,农作物以冬小麦为主,搞好耙耱保墒,使降水就地入渗;在半干旱地区,以灌木为主,兼顾乔林,农田以春作为主,争取雨作同步,并修梯田、水平沟等防治水土流失;在干旱地区,发展灌木和半灌木,不具备灌溉条件的农田搞秋作物轮休,争取雨热同步和伏雨春用或修隔坡梯田等发展聚流农业。三个类型区都可以发展草地。  相似文献   
7.
在半干旱偏旱地区旱作农田进行合理轮作,可以提高有限降水的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水平。本试验结果是:麦豆谷轮作比连作小麦三年总增产45.8~46.8kg/亩,增产幅度36.4%~37.2%;三年增值33.81元/亩,增值幅度37.3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054kg/mm,洋(芋)—糜(子)—豆轮作比连作小麦三年总增产138.1kg/亩,增产幅度1倍;三年轮作产值增加153.55元/亩,增值幅度近2倍,水分利用效率比连作小麦增加0.161kg/mm。合理轮作是本类型地区调控水分和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评价土壤水分性质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地讨论了黄土丘陵区农田水分循环特征及作物土壤水分生态环境,并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区域土壤有效水利用率较高,土壤低温度仍表现出较高的有效性.同时指出,该区域土壤有效水库容大,对作物供水调节能力强;但因气候干旱,土壤水分亏缺严重,土壤只在生育期内对作物供水起调节作用,这是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库效应的区域特征.此外,本文将土壤蒸发分为旱季和雨季两个时段,研究表明土壤蒸发最强的时段,在雨季而不在旱季.  相似文献   
9.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旱地土壤水分动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早地土壤水分动态具有如下特征:(1)土壤入渗快、蒸发快。雨季时土壤湿度迅速增高,雨季过后土壤湿度骤降;即使在丰水年,到11月底时,雨季降水已基本损失殆尽。土壤在经过四个阶段的循环后,开春时其湿度仍保持在田间稳定湿度左右。(2)降水和蒸发同步。降水量最大的时段,正是蒸发强度最大的时段。(3)土壤蒸发时,水分整体移动性较强,在旱季0~2m土层上下层之间土壤湿度无明显差异,土壤湿度剖面比较均一。(4)作物耗水绝大部分或全部来自生育期降水,土壤对生育期内降水起调节和再分配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4种质地(即沙壤、轻壤、中壤和重壤)土壤,在4种温度下的恒温烘干试验(105℃、125℃、140℃、150℃)和有机质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它们的失水规律一般是沙壤和轻壤采用125℃恒温2h;中壤和重壤恒温2h20min,可代替常规烘干土样方法,从而缩短了烘土时间。而高温烘干土样有机质含量与风干土有机质含量比较,绝对误差小于0.05%,故有机质含量不影响高温烘干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