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49篇
综合类   40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水资源管理模式的变迁与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水资源管理模式对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经过了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资源化管理与资产化管理、分散管理与集中管理、集成化管理等几个不同的管理模式。在分析比较这些管理模式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优缺点的基础上,认为水资源管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缘自于人类对水资源管理的实践,即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水资源管理模式的变迁是一个随经济发展变化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32.
一、会议概况为推动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的交流合作、经验分享,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第六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于2019年10月21-23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召开。  相似文献   
33.
闵庆文  孙军 《家畜生态》1995,16(3):7-10
利用1979-1986年5月上旬到9月下旬逐旬气象资料,计算了不同地区的温湿指数(THI0,建立了THI随时间的变化模式,并对其极值和影响因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4.
旅游资源评价是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有效保护的前提,评价结果对于遗产地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适宜性视角,从资源要素价值、时间适宜性和空间适宜性3个维度,选取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自然环境、资源规模潜力、游客舒适度和交通可达性7个层面的15个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组合权重,运用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并以浙江省庆元县香菇文化系统为例,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庆元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空间上总体呈"中间高,四周低"的格局。其中,中部地区的松原镇、五大堡乡、四山乡、贤良镇和百山祖乡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是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南部地区的安南乡、举水乡、岭头乡和龙溪乡尽管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自然旅游资源,但由于交通可达性较差,降低了旅游开发适宜度;东部地区的左溪镇、官塘乡和江根乡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较少,因而旅游开发适宜度不高。从时间分布上看,春末(4月和5月)及秋季(10月)是庆元香菇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最佳时期。为增强南部和东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适宜度,建议进一步加强该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之间的交通通达度;同时,采取多种资源组合的开发方式,增加游客的适游时间。基于开发适宜性视角构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框架,可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价值分析、旅游开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35.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3年,泾河流域侵蚀呈更强的发展态势。其中,极强和剧烈侵蚀比重分别增加了1.30%和1.97%。按照侵蚀模数所属侵蚀等级,把2000年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得出以中、低覆盖度草地和丘陵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是流域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原因。植被建设与恢复是缓解区域水土流失的重要途径。根据泾河流域内和流域周边25个气象站点的林地生态需水量与当地生长季降水量的匹配程度,通过插值方法,将流域分为适宜或较适宜造林区(乔灌林区)、欠适宜造林区(耐旱灌木林与高覆盖度草地区)和非适宜造林区(中覆盖度草地区)3类,结果显示,这3类区由东北向西南呈倾斜的条带状分布,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53.69%,22.16%和24.15%。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分区的影响,分别评价了1961-1980年和1981-2004年两个时段流域林地生长季降雨量变化及对应的林地区域分异状况,结果显示:生长季降雨量整体表现为减少趋势,最大减幅在50 mm左右,总体减幅高于全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幅,减幅区涉及范围较广;在局部地区降雨有所增加,最大增幅为20 mm左右,增幅区位于下游的泾阳县、淳化县以及上游的定边县,受此影响,非适宜造林区和欠适宜造林区呈现向南推进态势,适宜或较适宜造林区面积减少了11.44%。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植被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2012年9月5日上午,农业部国际合作司、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授牌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屈四喜巡视员、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AlexanderMaller先生、粮农组织驻华代表PercyMis—ika先生、GIAHS项目指导委...  相似文献   
37.
以河北坝上高原为例,对高寒半干旱农牧交错带的畜牧业地位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现行农牧产值统计结果不能反映牧业的生产效益,采用有效产值计算方法更能反映农牧生产的真实效果,该区有效畜牧产值在1997-1999年仅占农林牧渔产值的28.8%,比统计结果降低了17.9个百分点,而同期有效农业产值为68%,且农业的发展速度更快,畜牧业并不是该区的主导产业,由于牧业低效,区域实行大力退耕还草,恢复牧业为主的发展策略并不可取,该区农牧比例应依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而定,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经济效益而不应过分注重农牧比例。  相似文献   
38.
通过确定泾河流域各类植被生态需水定额,再利用面积定额法计算生态需水量,对植被需水量、需水结构和单位面积需水量进行分析.结论如下:林地适宜生态需水量为341 773.23×104 m3,草地需水569 705.99万m3,农作物需水740 543.20万m3.其中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各种谷物、蔬菜瓜果类需水最多.作物需水占植被总需水量的近一半,但作物生态效益远远小于林地和草地,其中还有一部分耕地为坡耕地.泾河流域不同的林、草、农作物比例和农作物种植结构,使得各县植被单位面积需水量和农作物单位面积需水量差异很大.前者的最大值在泾阳县,为5 339 m3/hm2,最小值在环县,为2 082 m3/hm2,平均值为3 081m3/hm2 ;后者的最大值在泾阳县,为5 682 m3/hm2,最小值在定边县,为4 022 m3/hm2,平均值为4 583m3/hm2.基于以上计算与分析,提出泾河流域水资源调整的对策为:以系统论为指导,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调整农作物、林地、草地种植结构和调整农作物内部结构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重要一环,退耕还林还草,尤其是增加草地种植比例,提高林地、草地的覆盖度,是改善泾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多角度实施农业节水;树立流域系统协调发展观念,完善流域综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与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39.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综合评价是因地制宜地提出乡村发展路径的基础。位于城市边缘的传统农耕地区面临路径选择的困境,对这类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测算和评价,可为地区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等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地处成都市郊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为例,对遗产地各镇(街道)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劳动强度指数等进行了定量测算和空间格局评价,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条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遗产地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总体水平分别为4.03万元·人~(–1)和54.69%; 12个农业镇(街道)之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差异较大。2)各镇(街道)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空间格局上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其中,唐元镇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6.35万元·人~(–1)),郫筒街道最低(1.72万元·人~(–1))。3)各镇(街道)农业劳动参与率与城镇化程度呈空间异质性,农业参与率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其中,新民场镇劳动参与率最高(45.57%),红光镇最低(8.46%)。4)各农业生产条件因素中,单位农业产值能耗、单位农用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人均农用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前两个因素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大于后两个因素。基于此,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农业发展应从空间差异化、生产现代化和产业多样化等方面着手,发挥城市边缘区在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维持农地轮作模式,保障西北部各镇农业持续生产,加强东南部各镇基础设施和加工业建设。同时鼓励农民开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该地区的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0.
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传统小规模农业一直被认为是经济效益较低的产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小规模农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仍发挥生计功能,为何仍有大量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为解释这个现象,本文选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北宽城板栗栽培系统为例,以宽城板栗种植户为单位,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构建劳动投入回报模型,计算农户板栗种植和外出务工的劳动投入回报率。研究结果表明:宽城板栗种植户使用化肥和农药比例不高,耕地面积小(0.57 hm~2·户~(–1)),田间管理、采摘是板栗种植消耗劳动量较多的农事活动,年均只需要投入121.4人·d·户~(–1)的劳动量;外出务工劳动力约2人·户~(–1),人均务工时间为8.9月·a~(–1),每年每户外出务工的总劳动量为537人·d·户~(–1),是板栗种植劳动投入的4.4倍。板栗价格相对略高,每户种植板栗所获得的收入是15 623.3元·户~(–1);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技能不足,外出务工的月收入较低,每户劳动力外出务工所获得年收入为59 243.7元·户~(–1)。但从农户劳动投入回报率的角度看,小规模板栗种植业较外出务工高约1.2倍。这一结果与人们对农业低效益的普遍印象存在较大差别,也从经济维度解释了多数农户不愿意放弃板栗种植的原因。板栗种植需要的劳动量较少,使得农户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农户兼业化是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以适应社会转型的适应性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