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3篇
基础科学   7篇
  77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农田磷流失风险与磷肥用量密切相关,鉴于土壤胶体在土-水界面磷素迁移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探讨施用磷肥对紫色土坡面胶体态磷流失的影响及其与产流产沙之间的关系,为从土壤胶体视角认识磷素迁移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4个磷肥施用量0(P0)、20(P20)、40(P40)和100(P100)mg·kg-1下紫色土坡面产流产沙及胶体态磷流失特征研究。【结果】地表径流量受磷肥施用量影响较小,侵蚀产沙量受磷肥施用量影响较大,施磷后坡面初始产沙量显著降低了49.3%—68.7%,P100处理累积产沙量较其他施磷处理显著降低了26.5%—30.9%。地表径流是紫色土坡面水分散性总磷(WTP)和胶体态磷(CP)的主要流失途径,其流失比例分别占总流失量的57.5%—93.9%和62.3%—94.8%,且CP是地表径流WTP流失的主要形态,占WTP流失量的72.1%—80.7%。施磷显著增加了磷素流失风险,与P0处理相比,施磷后地表径流WTP、CP、DP(溶解态磷)累积流失负荷量分别提高了2.56—20.97倍、2.72—22.2...  相似文献   
102.
灌水频率对辣椒各生育期设施土壤盐分迁移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寻求设施栽培条件下辣椒各生育期适宜灌水频率,通过室内土箱模拟试验,研究辣椒苗期、现蕾期和成熟期同一灌水总量高(5 d灌1次水)、中(10 d灌1次水)和低(15 d灌1次水)3个不同灌水频率设施土壤剖面盐分迁移规律。结果表明:辣椒苗期,各灌水频率灌水后,0~20 cm土层脱盐率均达34%以上,积盐量降幅分别达47.57%、49.85%和52.41%,20~50 cm土层积盐量却表现为中频低频和高频;辣椒现蕾期,灌水前,中和低频灌水土壤含盐量最大值均出现在10~20 cm土层,而高频灌水最大值在30~40 cm土层,灌水后高频灌水由于优先流导致30~40 cm土层含盐量降幅最大;辣椒成熟期,灌水前,高和低频灌水盐分表聚现象强于中频,但高频灌水后,0~20 cm土层脱盐率仍相对较大,20~50 cm土层盐分有累积优势,中频灌水下20~50 cm土层含盐量降幅却较大,20~50 cm土层积盐量高频灌水比中频灌水高18.86%。在辣椒成熟期前采用中频适量灌水较优,但在辣椒成熟期宜采用高频少量灌水,低频大量灌水易出现将大量盐分离子淋洗出土体的现象,加大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03.
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特征解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为了准确把握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探明其首要污染源和关键污染物,对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开展流域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历史资料宏观统计方法对沱江流域25个县(市、区)2012年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进行初步宏观统计分析,运用排污系数法估算污染物排放量,污染评价与源解析采用等标负荷法,通过聚类分析划分污染类型。【结果】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绝对排放(流失)总量分别为52.56×104、4.10×104和0.55×104 t,表现出COD较多、TN和TP相对较少的特征,各流段与流域特征保持一致。流域中游各污染物绝对排放量较高,上游其次,下游最少。其中仁寿县各污染物绝对排放量为全流域最高,同时简阳市、雁江区和安岳县各污染物绝对排放量也较高,均位于流域中游。通过等标负荷评价发现全流域污染物等标排放总量为79 468.23 m3,其中TN等标排放量最高(34 151.65 m3),占流域等标排放总量的42.98%,TP和COD相对较少,TP仅占流域等标排放总量的28.98%,流域各流段污染物等标排放量也表现为TN>TP、COD,且流域不同县(市、区)等标排污系数也均以TN最高。全流域各污染源中畜禽养殖业源等标排放总量最高(44 898.96 m3),占流域等标排放总量的56.50%,农村生活源等标排放总量仅次于畜禽养殖业源,水产养殖业源等标排放总量最低(1 311.91 m3),流域各流段也以畜禽养殖业源等标排放量最高;沱江流域中游污染物等标排放量最高(56 095.43 m3),上、下游等标排放量分别为12 817.43、10 555.37 m3,中游与上、下游差异较大,其中位于流域中游的仁寿县各污染物等标排放量最高(11 309.51 m3),位于下游的自流井区与之相反。基于等标负荷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确定沱江流域主要有畜禽养殖业源严重污染型、畜禽养殖业源主导型、畜禽养殖业源-农村生活源复合主导型和农村生活源主导型4种污染类型。【结论】畜禽养殖业源是沱江流域首要污染来源,总氮为首要污染物。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属于生产生活复合污染型,流域中游农业面源污染程度最严重,是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重点防治区域。  相似文献   
104.
为弄清干旱河谷地带土壤抗冲性的变化特征,采用野外调查与原状土冲刷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干旱河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土壤冲刷过程中,3种土地利用方式径流含沙量总体呈先减少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土壤抗冲性符合随冲刷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的规律。2)土壤抗冲性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呈极显著正相关,与>0.25mm团聚体含量(WR0.25)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抗冲性与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根重密度呈显著正相关。3)草地抗冲性能最好,经果林次之,农耕地最差。研究表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增加根系密度对强化土壤抗冲性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区可通过土地利用方式调整,以期为干旱河谷地带水土流失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5.
降雨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地表糙度的溅蚀效应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地表糙度是影响坡耕地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进一步明确耕作方式对地表糙度的侵蚀效应,该文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就单雨强与组合雨强条件下耕作方式对溅蚀的作用以及地表糙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对照坡面,经耙耱地、人工锄耕、人工掏挖到等高耕作方式的坡面,在雨强0.62 mm/min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坡面向上坡溅蚀量呈先增加再减小的变化,向下坡和总溅蚀量均呈先增加再减小最后增加的变化;除耙耱地外,其他耕作方式坡面的地表糙度呈减小的变化。在雨强1.53 mm/min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坡面向上坡、向下坡和总溅蚀量均呈先增加再减小最后增加的变化;地表糙度与对照坡面相反,均呈增加的变化。组合雨强条件下,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耙耱地总溅蚀量与地表糙度呈一直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他耕作方式下,随降雨强度的增加,坡面总溅蚀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地表糙度却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这为揭示地表糙度的侵蚀特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可服务于黄土高原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治理。  相似文献   
106.
茶园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对有机碳含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茶园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及其有机碳的含量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园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均以>2.00mm和2~5 mm团聚体为主,分别占总团聚体的比例为56.57%和69.53%.茶园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平均值为1.02 mm,并且随着土壤层次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茶园0-20 cm土层0.25~0.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20-40 cm土层<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而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均最低.茶园0-2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分配比例均高于20-40 cm土层土壤.  相似文献   
107.
玉米季坡耕地地表糙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玉米种植下紫色土坡耕地地表糙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地表糙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地表糙度逐渐衰退,在抽雄期时达到最小,地表糙度平均变幅大小为横坡垄作>顺坡垄作>平作,苗期时变化幅度最小,拔节期或抽雄期时最大;玉米长势越好地表产流时间越晚,各生育时期地表产流时间均为顺坡垄作最早,横坡垄作最晚;全生育期内地表径流量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的变化趋势,除苗期外横坡垄作产流量均低于平作,总体而言地表糙度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苗期时土壤侵蚀量随地表糙度的增大呈指数递减,而其余3个生长时期均是随地表糙度的增大土壤侵蚀量呈指数或者幂函数递增.  相似文献   
108.
川中丘陵区坡耕地耕作技术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中丘陵区坡耕地所占比重大,水土流失严重,是四川省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已有研究表明,在坡耕地上采取适宜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能够拦截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入渗,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效果较为明显的7种耕作技术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浅析多媒体教学在地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特点,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文基于地学基础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分析了多媒体教学运用于该课程所具有的信息丰富、知识面广、易于更新、便于着重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优势;同时,也指出多媒体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信息量大、速度快、淡化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多媒体课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等问题。为此,该文提出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模式协调互补、多媒体教学应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保证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质量等多媒体教学改革的措施,从而为切实提高地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0.
雅安市地域优势明显,生态资源丰富,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其经济的发展。根据生态足迹理论,计算了雅安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了其生态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