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7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91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对土壤供水能力和作物生长关系的研究表明,随灌水量的增加,春小麦总耗水量明显增加,土壤储水消耗量相应减少,覆膜土壤储水高于露地栽培,同时,植株性状发育优于露地,产量也得到提高,增幅在8.3%~18.3%,不同灌溉制度对春小麦产量结构与产量有显著影响,灌1次水以孕穗期,灌2次水以拔节期和扬花期,灌3次水以拔节期,孕穗期和扬花期灌水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2.
该文以地方高校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该校生物师范生探究能力培养现状,针对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3.
【目的】 研究新疆南疆不同冬小麦品种群体动态及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差异,为新疆南疆高产品种选择及小麦高产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大田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新冬20号、新冬40号、新冬57号、新冬60号为材料,研究4个品种群体动态变化、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以及产量的差异。【结果】 新冬40号和新冬20号生育期总茎数较高,但茎蘖成穗率较低;新冬60号茎蘖成穗率高于其它品种。新冬60号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向籽粒的分配率显著高于其它品种;新冬60号开花后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较高,开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为79%;新冬40号和新冬20号收获穗数高于新冬60和新冬57号,新冬60号穗粒数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千粒重新冬57号>新冬60号、新冬40号>新冬20号,产量和容重新冬60号高于其它品种。【结论】 新冬60号成穗率高,开花后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较高,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向籽粒的分配率较高,获得较高的穗粒数,产量构成因素较协调,最终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4.
[目的]枣麦间作模式下,探讨施氮量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确定枣麦间作模式下合理的施氮量.[方法]在枣麦间作模式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变化.[结果]在枣麦间作模式下,施氮量处理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积累及分配显著高于对照,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提高;施氮量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收获穗数和穗粒数,千粒重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产量显著提高.[结论]在枣麦间作模式下,通过合理增施氮肥量,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增加光合物质累积量的同时,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分配的比例,通过主攻收获穗数和穗粒数来提高产量,是实现枣麦间作小麦高产的有效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75.
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特点,在杏麦间作条件下,以杏树为基点至两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将小麦种植带分为3个冠区(冠下区、近冠区、远冠区),对3个冠区的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研究,选用‘新冬20号’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小麦幼穗分化、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单作田小麦幼穗分化快于间作田;在间作田内,距杏树越近,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强度越低;单作田小麦叶面积指数高于间作田;单作田平均灌浆速率大于间作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表现为单作田大于间作田,单作田产量最高,间作田平均产量比单作田减产49.72%;在间作田,千粒重与成穗数均表现为远冠区>近冠区>冠下区。结果表明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小麦生长发育不及单作田,造成小麦产量不同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76.
核桃 小麦间作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讨核桃-小麦间作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在核桃-小麦间作(简称"核-麦间作")条件下研究了核桃树遮荫对不同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核-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冠下区小麦的生物量、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收获指数、产量和旗叶、倒2叶、倒3叶的净光合速率均明显小于远冠区,且不同品种间具有相同的规律。烟农22在冠下区和远冠区的净光合速率、产量及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均明显高于DH155、绵麦48、绵麦37和新冬20。在果粮间作复合栽培模式下,对耐荫、高产小麦品种的筛选,其光合生产能力可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同时还要注重小花和小穗结实性状的考查。  相似文献   
77.
为给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合理施氮和播种提供依据,以主栽小麦品种新冬20号为材料,在播前基施农家肥(牛羊粪)15t·hm-2、尿素150kg·hm-2和磷酸二铵375kg·hm-2条件下,设置不追肥(CK)、追施尿素300kg·hm-2(N1)、追施尿素450kg·hm-2(N2)和追施尿素600kg·hm-2(N3)四个追氮量水平,以及375万粒·hm-2(M1)、525万粒·hm-2(M2)和675万粒·hm-2(M3)三个播种密度水平,分析了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旗叶光合速率(Pn)、光系统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所占的比例(qP)及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均随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旗叶Pn、ΦPSⅡ、qP及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千粒重均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而穗数和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在N3M1条件下小麦拔节至灌浆期具有较高的Pn和ΦPSⅡ及较低的NPQ,单株地上部生物量及穗干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进而获得较高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因此在杏麦间作模式下,通过合理种植密度与增施氮肥可在改善小麦叶片光合性能、增加光合物质累积量的同时,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的分配,进而实现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78.
[目的]核麦间作模式下,研究氮肥运筹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确定核麦间作模式下合理的氮肥运筹模式.[方法]核麦间作模式下,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变化的影响.[结果]在核麦间作模式下,重施拔节肥处理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积累及向生殖器官分配、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高于重施返青肥处理,施氮量30 kg处理高于施氮量40 kg处理.产量最高处理为追施尿素30 kg、返青期∶拔节期=3∶7.[结论]在核麦间作模式下,在适宜施氮量条件下,适当降低返青期追氮量,增加拔节期追氮量,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增加光合物质累积量的同时,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分配的比例,提高千粒重,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79.
该文以河南省2005-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构成为研究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进行关联度计算和关联排序,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加河南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0.
该文对郑州师范学院的农村大学生种粮家庭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研讨目前粮食补贴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