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7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6篇
  62篇
综合类   25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81.
半干旱典型草原区退耕地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对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坡地土壤降雨入渗、径流和侵蚀过程与土壤结构密切相关.试验样地为宁夏固原云雾山自然保护区的坡耕地、退耕6a、退耕11 a(前8 a放牧,后3 a禁牧)和退耕16 a坡地,室内测定土壤结构指标,野外采用基于径流-入流-产流方法的新型降阿仪器在17、43和56 mm/h雨强下观测坡地土壤的入渗性能,分析土壤结构特征对入渗的影响.对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指标、孔隙性指标和分形维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强,土壤结构孔隙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模拟降雨结果显示,随着雨强的增大,退耕地的土壤入渗率增加,但坡耕地反而降低.退耕11 a样地受放牧牲畜践踏影响,入渗性能最差.通过逐步同归分析可知,在17 mn/h和56 mm/h阿强下,影响土壤稳定入渗率的土壤结构因子主要是容重和有机碳含量,而在43 mm/h雨强下主要是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孔隙状况的差异致使土壤结构特征不同,从而对入渗性能和过程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沃特和PAM施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为了鉴别沃特保水剂和PAM不同施用方式的施用效果,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了撒施、沟施、穴施对土壤水含量和玉米生长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用方式提高了0~10cm土层土壤水含量,而30~40cm土层土壤水含量则随降水量的多少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随着玉米的生长,不同施用方式影响的土层深度逐渐加深,从三叶期0~50cm土层增加到成熟期的0~200cm土层,土壤水含量表现为沟施、穴施高于撒施,撒施高于对照。3种施用方式对玉米出苗无显著影响,但均提高了玉米生物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玉米的耗水量,其中沟施、穴施的效果强于撒施。沃特、PAM相同施用方式对土壤水含量和玉米生长无显著影响,且沟施和穴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沃特单位施用量单位面积的增产量高于PAM。玉米生产中,沃特、PAM应以沟施或穴施为主。  相似文献   
83.
温室条件下不同品种山茶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温室内不同品种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 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山茶的光合特性相似: 光补偿点在6. 7~8. 4μmol·m-2·s -1 之间; 光饱和光强300μmol·m-2·s-1左右; 最大光饱和光合速率4. 1~4. 8μmol·m-2·s -1 ; 表观量子效率0. 055~0. 075 ; 羧化效率0. 03~0. 04 ; 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在15~25 ℃。据此推测山茶不喜强光, 也不耐高温, 认为山茶正常生长所需要的光照强度应控制在300μmol·m-2·s -1 左右, 温度应控制在15~25 ℃之间。  相似文献   
84.
夏季温室遮荫对榕树和三雄蕊槟榔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夏季温室遮荫前后测定榕树和三雄蕊槟榔气体交换以及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结果表明:榕树耐强光和高温,而三雄蕊槟榔对强光和高温敏感。遮荫前的高温强光下,三雄蕊槟榔的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明显下调,榕树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只有轻微下调。遮荫后,这种下调都得以减缓;但伴随日均光合有效辐射的大幅降低,三雄蕊槟榔和榕树的日均净光合速率也降低,榕树的降低幅度略大于三雄蕊槟榔。以上结果说明,尽管夏季遮荫能够减轻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的下调,但遮荫也使植物日均净光合速率下降,对喜光植物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85.
为了建立完善的藤本月季分类评价体系,本研究以65个藤本月季为材料,筛选了23个表型指标,计算并分析了表型性状分布频率(Pi)、变异系数(CV)和Shannon-Weaver指数(H’),进行了R型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有序样本最优分割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月季品种描述性状H’为0.64~1.70,数量性状变异系数CV为12.31%~95.86%,数量性状H’为1.30~2.03,藤本月季性状多样性有差异,除花数、刺数量外,数量性状变异潜力有限;R型聚类中部分性状呈强相关性,23个指标简化为18个性状指标;主成分分析中前6个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为64.65%;有序样本最优分割聚类中基于主成分综合得分,将藤本月季分为4组,组间差异显著,体现不同的观赏特点。以上结果为藤本月季品种资源评价、品种选育与绿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了解稀有观赏植物槭叶铁线莲表型多样性,可以为保护该植物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连续2年对分布在北京和河北的6个槭叶铁线莲群体的54个单株的9个主要观赏性状进行调查测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槭叶铁线莲9个主要观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6.45%,平均Shannon’s指数为1.883;(2)所调查的6个群体中萼片宽存在显著差异;(3)槭叶铁线莲群体内变异(49.01%)高于群体间变异(28.57%),表型分化系数的平均值为39.01%;(4)在欧式距离10处,系统聚类将6个槭叶铁线莲群体分为3类。相关分析表明,槭叶铁线莲花萼长与花萼宽、花柄长显著相关;花萼宽与萼片长显著相关。槭叶铁线莲有中等水平的表型多样性,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保护槭叶铁线莲的工作需要从生境保护和加强人工繁殖等方面开展。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稀有观赏植物槭叶铁线莲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有助于评估槭叶铁线莲表型多样性,为保护槭叶铁线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水肥耦合为中心,马铃薯为供试材料,用5 因素5 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宁南山区供水肥时期、供水量、施氮量、施钾量和种植密度5 个因素对产量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①5 因素的作用顺序为:种植密度> 施氮量>施钾量> 补水量> 补水肥时期。②供水量与施氮量的关系中,低水低氮配合,产量很低;高水高氮配合,产量也仅在中产水平徘徊;试验条件下,600 kg/hm 2 与50 m m 水配合,产量高达19.051 t/hm 2.③在水肥状况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加大种植密度是增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88.
糜子溶磷内生真菌的筛选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产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的不同糜子品种中分离、筛选出具有高效溶磷能力的内生真菌菌株并在糜子中接种,旨在评价其溶磷促生效果。[方法]采用溶磷圈和钼锑抗比色法测定糜子溶磷能力,同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其对糜子苗期生长、光合及磷素吸收累积的作用。[结果]从糜子种子内分离的内生菌株中有5株具有溶磷能力。其中,2株为来自甘肃省的LM_1(Talaromyces sp.黄丝曲霉属),LM_2(Talaromyces sp.),3株为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GM_1(Talaromyces sp.),GM_2(Penicillium sp.青霉属),GM_3(Penicillium chrysogenum产黄青霉)。GM_1,GM_3号菌株溶磷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D/d)较大,分别达到了1.59,1.47;相同成分液体培养基中可溶性磷含量分别为264.75和323.48μg/ml,溶磷率分别达到5.26%和6.43%,显著(p0.05)高于其他菌株;其pH值分别为2.88和3.63,显著(p0.05)低于其他菌株。5个溶磷真菌的溶磷率与pH值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盆栽试验中,当磷用量减少75%和50%并接种溶磷菌GM3时,糜子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的一个参数)分别为20.63和21.46,净光合速率分别达为23.2和25.87μmol/(m~2·s)。植株全磷含量分别为10.08和12.39 mg/盆,均显著高于对照(CK)(p0.05),表明接种GM_3对糜子促生作用表现明显。[结论] GM_3为本试验得到的目标菌株,并且表现出良好的溶磷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89.
90.
为深入分析利用方式对农田土壤结构稳定性及有机碳化学性质的影响,采用干筛法、湿筛法等测定旱作和水田2种利用方式下灌淤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并计算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同时应用同步辐射软X射线(XANES)测定其有机碳(SOC)官能团组成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旱作土壤以5mm大粒径团聚体为主(48.19%),且大于水田土壤(38.16%),而水田土壤则是微团聚体含量(32.94%)大于旱作(13.51%);旱作方式土壤大粒径(1mm)团聚体破坏率小于水田方式,而小粒径(1~0.25mm)团聚体破坏率大于水田。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土壤稳定性SOC官能团(芳香-C和O-烷基-C)相对百分含量减少,活性SOC官能团(羧基-C)相对百分含量增加,且SOC官能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粒径1mm的团聚体中;旱作方式下土壤活性SOC官能团(羧基-C)相对百分含量高于水田,稳定性SOC官能团(芳香-C、O-烷基-C)小于水田方式。与旱作方式相比,水田方式有利于土壤稳定性SOC官能团的积累,且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性和总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