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76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8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广西南宁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对不同年龄阶段(4、7和11年)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增加,林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呈增大趋势,土壤腐殖质(包括胡敏酸和富里酸)、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和土壤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也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土壤结构破坏率和密度则呈下降趋势.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2.
杨树刺槐混交林枯落物分解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研究杨树纯林、刺槐纯林以及杨树刺槐混交林枯落物分解速率结果表明 ,枯落物分解速率随土壤水分的增大而增加 ,土壤含水量达最大持水量时其分解速率达最大值。起始分解速率以 70 %田间持水量为最大 ,其达最大分解速率的时间为 4d ,其他土壤含水量起始分解存在滞后现象 ,达最大分解速率的时间为 7d左右。不同枯落物分解速率为刺槐纯林 >杨树刺槐混交林 >杨树纯林 ,其原因是由刺槐纯林枯落物C N值较高 ,而杨树纯林枯落物C N值较小缘故所致。刺槐与杨树混交可降低枯落物C N值 ,加快枯落物分解速率  相似文献   
113.
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当前研究生数量急剧增长,研究生教育存在着对教育资源开发工作不够重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资源分割和重复建设以及利用率不高等诸多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高等学校一方面要转变教育观念,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校内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间的区域合作,互认学分,建立校际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校际资源共享。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是合理利用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解决研究生教育资源紧张和配置不合理等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4.
油松林木枯损率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枯损率模型是树木生长与收获模拟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林木枯损率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北京市油松复位样地的数据,应用Logistic模型预测油松枯损率,模型自变量选择树木大小、竞争因子和林分密度等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油松林木枯损率随径阶增加而呈U型分布,在5~15cm径阶时林木枯损率逐渐降低,之后枯损率又逐渐增加;枯损率随竞争激烈程度和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使用油松检验数据对建立的枯损率模型进行检验,发现该模型预测的油松枯损率与观测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该模型可用于油松径阶和单木枯损率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5.
沙地杨树刺槐人工混交林的改良土壤功能及养分互补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杨树刺槐混交林是我国北方地区沿河及滨海沙地上成功的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人工混交林。本文在简单介绍混交林生长情况的基础上,主要对林地土壤养分改良及其种间N、P养分互补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杨树刺槐混交林生产力提高主要是因为林地土壤养分(特别是N素养分)的极大改善及树种间N、P养分的互补。混交林土壤N素养分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是林地土壤微生物活性高,加快了含N较高枯落物分解速度,增强了土壤氨化及硝化强度。而杨树刺槐种间的N、P养分互补则主要表现在混交林中杨树可将吸收入体内的P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相邻的刺槐,而刺槐则可将固定的N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杨树,而且N、P转移的强度很大。这种奇妙的树种间养分互补机制对杨树刺槐混交林幼林期生产力提高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6.
为了探讨工业造纸废水用于杨树人工林灌溉的可行性,以三倍体毛白杨(triploid Populus tomentosa)1年生盆栽苗木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造纸废水(分别稀释到12.5% (IF7Q)、16.7% (1F5Q)、25%(1F3Q)、33.3% (1F2Q)、50% (1F1Q))灌溉对苗木生长及养分状况、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造纸废水灌溉对土壤pH值、速效P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N及碱解N的含量(P<0.05).适当稀释的废水灌溉能促进三倍体毛白杨的苗木生长,提高土壤和植株养分水平:灌溉后1F5Q地径、苗高生长量分别为10.5 mm和97.3 cm,较CK分别显著增加102%和47% (P<0.05);1F5Q和1F3Q处理苗木总生物量为247 g和230 g,分别较CK显著提高19%和11%(P<0.05);废水灌溉可显著提高植株根、叶N含量和茎P含量(P<0.05),但对植株叶、根P含量和茎N含量影响不大(P>0.05).造纸废水通过一定处理后,可应用于苗木灌溉并促进其生长,提高地力.对于三倍体毛白杨,将废水稀释到16%-25%能起到较好的灌溉效果.  相似文献   
117.
[目的]研究相同环境中不同树种采取的水分适应策略多样性,为适地适树造林提供参考.[方法]在山东省高唐地区选取分别在根系分布深度、材性和生长速度方面有着较大差异的4个典型适生树种,元宝枫、紫叶李、毛白杨和刺槐.比较了4个树种叶片的水力学特性和等水评价,其中水力学特性包括栓塞脆弱性参数,压力?容积(PV)曲线参数,水力结构...  相似文献   
118.
国内外无患子属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患子属(Sapindus L.)种质资源是无患子产业发展的基础,种质资源研究可为探讨无患子属的起源、进化、分类、资源保护与利用、良种选育、高效栽培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文中综述了国内外无患子属分类、分布及亲缘关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评价,种质资源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得出如下结论:1)世界上无患子属树种共13种,我国分布4种1变种;2)我国多个研究团队收集、保存无患子属种质资源近1 000份,以假种皮皂苷、种子脂肪酸利用为目标,筛选评价出性状优异的9个种源、7个家系和54株优树;3)无患子种质资源在表型、假种皮皂苷、种子脂肪酸、遗传等方面多样性丰富,并受环境因子极大的影响,根据遗传多样性分析推测我国无患子起源于自然分布区中部并向四周扩散。研究认为,目前研究仍存在种质资源收集不足、缺乏对该属树种系统研究和无优良品种推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应加强无患子属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居群为单位加强无患子属种质资源收集和评价力度、加强良种选育和高效培育技术以及国际合作研究等建议,以期为无患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无患子属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9.
生物柴油树种无患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无患子(Sapindusmukorossi)是我国重要的生物柴油能源树种,其果实丰富的含油量、果皮中的皂苷以及木材的优良价值使其作为一个多功能树种受到高度重视,但规模化、集约化栽培无患子还刚刚起步。笔者从种质资源、良种选育、苗木培育、栽培技术和加工工艺等方面对无患子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发现缺乏良种、苗木繁育技术落后、栽培技术落后及油料成本高等是无患子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并分析提出了今后研发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0.
不同立地条件下华北落叶松叶凋落物的分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凋落袋法,研究2种立地条件下不同林分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叶凋落物基质质量、分解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海拔与坡度是造成2种立地(地位级Ⅲ,Ⅳ)差异的主要因子,华北落叶松叶凋落物季节失质量率均表现出双峰曲线,且在秋季失质量率最高。2种立地条件下,叶凋落物半衰期分别为2.57,2.67年,完全分解分别需要11.09,11.24年。叶凋落物年平均失质量率、分解速率及初始无机养分含量均表现出立地Ⅲ高于立地Ⅳ。与立地Ⅳ相比,在立地Ⅲ下,C/N均值、木质素含量均值更有利于凋落物分解。经t检验分析,2种立地条件下叶凋落物初始无机养分含量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性,而有机养分中木质素含量、有机碳含量之间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全碳、C/N、凋落物层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5,-0.569,-0.758。叶凋落物质量指标表明:在立地Ⅲ条件下,林分密度为1675株·hm-2最为有利于凋落物分解;在立地Ⅳ条件下,则以林分密度1300株·hm-2最为有利于叶凋落物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