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1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1篇
  63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4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在二系杂交水稻种于生产中,由于母本雄性不育不彻底,往往造成自交种子污染;在不育系繁种时,由于与外源花粉串粉杂交或机械混杂,因此难以保证不育系纯度。作者选用叶绿素缺失突变体为模式标记,讨论了标记性状必需具备的条件及其应用方法。最后以一个转绿型白化突变体为例,证明了标记性状对当代及F_1杂种优势无负效应,从而证实了这一去杂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及常规水稻幼苗对潮霉素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转基因及常规水稻幼苗叶面喷施潮霉素B溶液后的反应。结果发现,常规水稻吸收潮霉素B后,叶片会出现以褐斑为特征的中毒症状。在50~100mgL浓度范围内,褐斑的数目和面积随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溶液中滴加DMSO可提高潮霉素对稻苗的毒性。浓度在75mgL及以上时,喷后第7天,处理的所有幼苗都出现症状。而浓度在50mgL时,个别幼苗经处理后未出现中毒症状。在上述浓度范围内,带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的Bt转基因水稻(克螟稻)幼苗均未出现中毒症状。苗期鉴定与抽穗前后成株期鉴定的结果相一致。讨论了叶面喷施潮霉素B溶液在转基因水稻育种和筛选潮霉素敏感转基因水稻突变体中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13.
γ射线诱发水稻长粒型突变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用 35 0Gyγ射线辐照Ⅱ 32B干种子 ,诱变后代筛选出长粒型突变体LGⅡB。经考察 ,LGⅡB除谷粒细长外 ,还降低垩白率 ,而其它主要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性状均与原Ⅱ 32B品种相似。LGⅡB的长粒突变性状为显性单基因控制。LGⅡB仍保留了Ⅱ 32B对印水型不育细胞质的保持能力和强配合力特点。用LGⅡB转育成新不育系 ,有望能改良原Ⅱ优系列杂交稻稻米的外观品质性状  相似文献   
14.
低植酸作物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任学良  舒庆尧 《核农学报》2004,18(6):438-442
对植酸的含量与贮存形式及其生理功能、低植酸作物的营养功能、低植酸突变体作物的培育与研究、低植酸突变的分子遗传学特性及其可能机理进行了综述 ,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Bt 转基因抗虫恢复系选育及其杂种纯度快速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Oryza sativa L.)籼型(indica)恢复系密阳46与粳型(japonica)转基因抗虫供体克螟稻1号杂交和回交,选育了高抗螟虫和强配合力的优良籼型恢复系TT1和TT5。所配制的杂种F1仍保持高抗螟虫特性,且杂种优势明显,表明通过选育Bt转基因恢复系来培育抗螟虫杂交稻的方法是可行的。与常用大田种植鉴定法比较,对GUS组织染色法和潮霉素浸种发芽法鉴定转基因杂交稻杂种F1纯度方法作了探讨,发现种子GUS染色法是一种快速鉴定纯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DNA遗传标记及其在植物诱变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舒庆尧  高明尉 《核农学通报》1995,16(3):196-198,F003
  相似文献   
17.
二系杂交水稻制繁种中利用标记辅助去杂技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二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中,由于母体雄性不育不彻底,往往造成自交种子污染;在不育系繁种时,由于与外源花粉串粉杂交或机械混杂,因此难以保证不育系纯度。作者选用叶绿素缺失突变体为模式标记,讨论了标记性状必需具备的条件及其应用方法。最后以一个转绿型白化突变体为例,证明了标记性状对当代及F1杂种优势无负效应,从而证实了这一去杂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水稻转绿型白化突变系W25转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9.
γ辐照对稻米蒸煮和食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研究了^60Coγ辐照对稻米蒸煮和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12kGy范围内,辐照使低和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早灿稻浙辐504和早粳稻T2的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而对高直链淀粉含量的早灿稻浙辐802的直链淀粉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辐照使3个品种的胶稠度增大,淀粉粘度谱的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稻米淀粉RVA谱特征与食用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90,自引:7,他引:83  
对23个水稻品种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RVA谱(用粘度速测仪RVA测得的粘滞性谱)和米饭质地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RVA谱能较好地区分AAC相似的优质和劣质品种。公认的食味较好的优质品种的RVA谱往往崩解值大多在100RVU(RVA粘度单位)以上,而消减值小于25RVU,且多数为负值;相反,食味差的品种崩解值低于35RVU,而消减值高于80RVU。米饭质地与RVA谱特征存在密切关系,米饭硬度与消减值极显著正相关,γ高达0.902#+**,与崩解值极显著负相关,γ为-0.772#+**;米饭粘性恰好相反,与消减值和回复值的γ分别为-0.800#+**和-0.718#+*。米饭的硬度与AAC的相关性因所用品种的不同而差异较大,但粘性始终与AAC呈极显著负相关,γ在-0.869#+**左右。消减值和回复值与AAC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γ分别为0.552#+**和0.6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