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18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6篇
  8篇
综合类   85篇
农作物   19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以来,为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农业部把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列入重点支持项目,将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列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省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此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畜禽品种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和利用。本文介绍了陕西省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及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这是5月9日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胡小平在全省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及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座谈会上的讲话,现摘要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2.
93.
94.
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流行程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渭北旱塬1997~2003年的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和苹果黑星病流行程度等资料,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了影响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流行的气象因子,求得了最优回归子集,并用前5年资料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该模型对2002和2003年苹果黑星病的流行程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4月份和8月份的降雨量、前一年12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及1月份和7月份的平均温度是影响苹果黑星病流行的主要因子。研究建立的回归模型预测准确率高,对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的防治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5.
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热点和难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把种植业结构调整放在重要的位置。 2000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广大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尤其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粮食生产开始出现了优增劣减的趋势,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得到较快发展,果品生产结构优化,区域特色农业在一些地方已初具规模。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全面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这次结构调整的主要目的。就种植业而言,既要考虑到数量、种类的供求平衡,又要考虑到质量的不断提高;既要立足国内生产和市场,又要考虑到国外的生产和市场。因此,这次结构调整是一次战略性调整,意义深远;同时,这次调整涉及面宽、内容多、要求高、难度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6.
97.
弱小种尤诱导接种后,PAL活性始终大于同期其他处理;先诱导接种尤再挑战接种条中29号处理的POD活性于72h和120h时产生两个高峰;用条中29号小种挑战接种后PPO活性的变化趋势与单独接种尤的处理相同,均高于单独接种条中29号小种和对照处理;挑战接种条中29处理的SOD活性远比同期其他处理的低。  相似文献   
98.
苹果黑星病的症状类型及时间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苹果黑星病症状的多样性,并根据寄主的反应和病征的特点,将其分为疱斑型、边缘坏死型、干枯型、褪绿型、梭斑型、疮痂型6类;初步确定了苹果黑星病在陕西旬邑县有2个发病高峰,1个出现在7月上旬,另1个出现在9月初;建立了病害流行时间动态函数。  相似文献   
99.
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抗源筛选及关联SNP位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茎基腐病(crown rot,CR)和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由镰孢菌引起的两种主要的小麦病害。为筛选对CR和FHB的优异抗源、发掘抗病基因,从1 000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小麦种质中筛选了311个核心种质,对其进行CR苗期和成株期抗性及FHB抗性鉴定和评价,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鉴定与CR和FHB抗性相关位点。结果筛选出4个种质(Cimrmanova、济南13、GHABAGHEB、秃芒麦)具有优良的CR抗性;12个种质(陇春8号、中麦175、鲁麦5号、潍麦6号、皖麦50、Reeves、石家庄8号、西农928、山麦、SAFI-1/ZEMAMRA-1、平阳181和石家庄54)具有优良的FHB抗性;5个种质(山前麦、陇春8号、内江31、聊麦16和淮麦22)对CR和FHB均表现一定的抗性,尤其是陇春8号对CR成株抗性和FHB抗性水平均达到R级,表明该种质对两种病害兼具优良抗性。通过GWAS分析发现,在1A和6B染色体上有6个SNPS与CR-SR抗性显著相关;在1A、1B、3A、3B、6A、6B和6D染色体上有15个SNPS与CR-APR抗性显著相关;在5A、7A和7B染色体上有13个SNPS与FHB 抗性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为小麦抗CR和FHB基因的定位和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
从ITS序列和ISSR分子标记水平对45株棉花黄萎菌进行遗传变异研究,共扩增到178条多态性条带,呈现丰富的多态性。依据I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菌株的致病性以及ITS测序结果,可将45个菌株分为弱致病类型大丽轮枝菌、强致病类型大丽轮枝菌和变黑轮枝菌3类,ISSR分子标记多态性与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但与保存年限间无明显的相关性,所有菌株均表现出了典型的分子标记模式,仅有菌株394的ITS序列出现了单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