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应用5项聚集度指标对不同恢复类型木荷马尾松林乔、灌木层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恢复,一些地带性物种已侵入群落,但仅局限于部分样方内,群落目前处于中亚热带植被演替系列的前期,群落结构较脆弱.在乔木层中,只第一、三类型的木荷,第三类型的台湾相思及第四类型的青冈等种群的各项指标测定结果一致,都呈聚集分布,表现出一般的种群分布格局.马尾松和杉木则都呈均匀分布,保持着人工干扰的结果;灌木层中木荷幼苗幼树的M/x先升后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随着乔木层物种组成的改变,种间竞争加剧,生长环境条件的改变使木荷的聚集强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2.
采用层次分析、加权求和等方法, 在30名专家和近900名居民的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分别从横向与纵向角度评价广州市边缘区人居环境, 并与客观参照系统共同组成综合评价系统, 构建了综合评价的"天平"模型. 研究发现: 主客观评价以及专家与居民的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因此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 以及专家的优化度评价与居民的满意度评价置于同一个研究框架内, 有助于全面地、科学地衡量人居环境状况, 为制定人居环境的优化调控措施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3.
以闽北地区 80块马尾松人工林标准地资料为基础 ,研究林分蓄积与林分密度和优势木平均高的关系 .建立了林分蓄积与林分密度及优势木平均高的收获模型 M=a1Hb1 Nα- a2 Hb2 Nβ,通过生产弹性、边际产量分析 ,研究了密度效应及优势高效应 ,并根据立地及密度效应模型研究了林分密度、林龄、立地指数对林分蓄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种类组成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次对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种类组成进行区域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研究 ,结果表明 :① 6个区域和 6个海拔梯度群落的植物类型中 ,物种数基本上是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②各区域群落植物存在不同比例的共有种、偏宜种和特征种 ,群落各层次结构的物种及其数量差异很大 ,群落与群落之间的物种相似性存在一定规律性 ;③各海拔梯度由于生态因子的差异 ,物种在海拔梯度和层次结构上的分布产生明显差异 ,群落之间物种相似性随海拔上升而减少  相似文献   
25.
武夷山米槠林群落优势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6种典型聚集度指标和2种频次分析法(Poisso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的X^2拟合检验等方法测定了武夷山来槠林群落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格局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武夷山米槠林群落10个优势种群从幼树时期到成树时期大多为聚集分布,这主要与物种本身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以及物种的竞争排斥作用有密切联系。研究结果可为米槠林群落的保护和经营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6.
闽北马尾松人工林密度效应蓄积量改进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提出的人工林密度效应蓄积量的改进模型具有幂次数可变、适应性较强和实际应用较方便等特点。采用该模型对闽北马尾松人工林密度效应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比前人模型拟合效果更好,可为马尾松人工林营林与密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7.
祁新华  陈烈  梁萦  程煜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3):173-175,188
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城市绿地系统能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湛江市为例,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分析和评价景观生态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域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战略,其中包括景观基质规划战略、斑块规划战略、廊道和节点规划战略,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寻求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28.
生态脆弱区既是生态环境破坏最典型、最强烈的区域,也是贫困问题最集中的区域。然而,实践中试图摆脱"贫困陷阱"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鲜有协同生态保护与扶贫的研究,尤其是忽视了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生态脆弱区不同利益主体的两组核心博弈,即政府与民众以及政府与企业的博弈。研究发现,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作用过程事实上就是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目标与利益的博弈过程,博弈结果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扶贫的效果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效应。研究为深入理解贫困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为中国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9.
河套灌区农田地下水埋深普遍较浅且年内波动较大,明确不同膜下滴灌条件下深层土壤水分对根区的补给作用及作物根系吸水的响应差异有利于膜下滴灌技术的完善和推广。本研究开展了连续2 a(2017—2018年)的春玉米田间试验,设置3个膜下滴灌灌溉水平,分别控制土壤基质势下限为-10 kPa(S1)、-30 kPa(S3)和-50 kPa(S5)。利用HYDRUS-2D模型模拟0~12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根层下边界(100 cm深度处)水分通量和作物根系吸水速率。结果表明,经过率定后的HYDRUS-2D模型对0~12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模拟结果的根均方差(RMSE)和决定系数(R~2)分别为0.039~0.042 cm~3·cm~(-3)和0.78~0.73,模拟结果可靠。膜下滴灌农田100 cm和120 cm深度处土壤含水量较高且处理间差异不大,说明不同滴灌条件对于100 cm以下深层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小;但不同处理显著影响根区下边界的水分通量和根系吸水速率。基质势下限控制水平越低,深层土壤水分对于根区的补给量(毛管上升)越大,S1、S3、S5生育期内累积补给量在31.9~49.6 mm之间。S5处理根系吸水速率较低,根系吸水受到显著抑制,从而造成作物生长指标和产量显著低于S1和S3处理(P0.05);而S1和S3之间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综上,在本研究所设置的3个滴灌处理中,S3生育期内灌溉定额为240~300 mm,既较S1显著减少灌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又具有较好的根系活力,有效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因此建议该地区春玉米膜下滴灌的灌水下限为-30 kPa。  相似文献   
30.
植物种群之间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指数指标值反映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特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武夷山米储林群落12个主要种群生态位(包括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生态位重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组成米槠林群落的优势种群绝大多数为广生态位,种群之间关系复杂,对资源具有一定的共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