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篇
  14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3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明确地上与地下部种间相互作用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通过设置三种不同隔根方式,研究不同根系分隔、不同边行对花生及棉花功能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棉花间作降低了花生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且越靠近棉花行降低越多。在生育后期,与单作相比,间作花生的叶绿素含量降低4.62%~7.71%,尼龙网隔根与塑料布隔根处理较无隔根处理分别降低4.36%、3.24%;花生/棉花间作增加了棉花功能叶片SPAD值,越靠近花生行增加越多,隔根降低了棉花叶片叶绿素SPAD值。与单作相比,间作花生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了5.39%~10.12%,尼龙网与塑料布隔根处理的花生净光合速率与无隔根处理相比分别降低1.18%~5.00%、1.02%~3.36%,各处理表现为单作花生(hd)花生间作不隔根(w)间作塑料布隔根(s)间作尼龙网隔根(n)。各处理内部各行随着遮荫程度的减小,净光合速率增加,表现为边1行边2行边3行。间作增加了棉花功能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降低了胞间CO2浓度,间作棉花的净光合速率较单作增加24.42%~51.93%。塑料布隔根处理消除了花生和棉花根系的相互作用,间作棉花的净光合速率略有降低,但仍高于单作,与不隔根处理相比降低了14.67%~17.55%,各处理表现为间作不隔根(w)间作尼龙网隔根(n)间作塑料布隔根(s)单作棉花(md)。间作不同隔根处理间具有明显的边行优势,表现为边1行边2行,且根系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62.
[目的]为建立节水省肥高效花生栽培技术体系,本文研究了膜下滴灌追肥时期和次数对花生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明确膜下滴灌条件下花生高产栽培适宜的追肥时期和次数,探究出适用于花生生产的高效水肥一体化管理方式。[方法]于2017年在青岛农业大学胶州现代科技示范园,以花生品种青花7号为试材,进行了一垄双行膜下滴灌施肥田间试验。以不灌水不追肥为对照(CK),在花生生育期间施肥总量相同的前提下,设置7种追肥方式,分别为:花针期追施1次肥(N),结荚期追施1次肥(P),饱果期追施1次肥(F),花针期和结荚期分别追施1次肥(NP),花针期和饱果期分别追施1次肥(NF),结荚期和饱果期分别追施1次肥(PF),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分别追施1次肥(NPF),共8个处理。分别于花针期施肥前1天和施肥后12天、结荚期施肥前1天和施肥后12天、饱果期施肥前1天和施肥后12天、收获期取样,调查入土果针数和未入土果针数、单株荚果数。在收获期测定荚果产量、百果重、百仁重、荚果数、籽仁重、出仁率。[结果]就追肥时期而言,追肥效果为花针期>结荚期>饱果期;就追肥次数而言,2~3次追肥效果优于1次追肥。花生生育期间只追肥1次的情况下,以花针期追肥增产幅度最高,结荚期追肥次之,饱果期追肥最低,分别较对照增产18%、15%和8%;花生生育期间追肥2次,则以花针期和结荚期追肥增产幅度最高,花针期和饱果期追肥次之,结荚期和饱果期追肥最低,分别较对照增产38%、24%和20%;花生生育期间追肥3次(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较对照增产27%。各处理比对照花生百果重分别增加5%、6%、7%、15%、11%、11%、15%;百仁重分别增加1%、3%、2%、5%、5%、6%和7%;荚果数分别提高23%、21%、17%、51%、30%、36%和49%;籽仁重分别提高14%、21%、18%、43%、23%、27%和30%;出仁率分别提高5%、2%、2%、5%、3%、3%和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追肥时期越早、前期追肥量越大越有利于促进花生果针的形成、入土和结果。综合考虑滴灌追肥成本及效益,花生生育期内追肥2次,即在花针期和结荚期追肥对花生生长和产量表现最优,可作为花生水肥一体高效施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3.
施钾量对北沙参根有效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祖刚  赵长星  王月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241-15242
[目的]促进北沙参栽培生产健康发展,实现规范化生产。[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施钾量对北沙参根有效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北沙参根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糖含量随着生长进程呈持续上升的变化趋势,直至收获时达到最高值:北沙参根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生长进程不断增加,分别到8月上旬和下旬达到最高,以后呈下降趋势。在氧化钾施用量为0~315kg/hm2时,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根中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多糖和皂甙含量均增加。[结论]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北沙参根有效成分的含量,从而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64.
为研究不同花生轮作模式下土壤活性碳库变化,在大田条件下进行定位试验。试验以春花生一年一作(CP)为对照,设置4种轮作种植模式:春花生→冬小麦-夏玉米两年三作(P→W-M)、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W-M)、冬小麦-夏花生一年两作(WP)、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两年四作(W-P→W-M),共计5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等活性碳组分含量变化和碳矿化特征。结果发现:相较于CP模式,P→W-M模式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有机碳(52.7%~53.3%)、可溶性有机碳(13.3%~344.8%)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25.3%~101.4%),W-P模式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有机碳(39.3%~46.8%)及0~20 cm土层可溶性有机碳(271.4%)、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44.3%),W-P→W-M模式则显著降低了20~40 cm土层各碳组分含量。各种植模式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CP和W-P模式具有较低的潜在矿化有机碳库,W-M和W-P→W-M模式显著提高了潜在矿化有机碳库与土壤有机碳的比值。研究表明,P→W-...  相似文献   
65.
水分处理与耐旱性不同的小麦光合特性及物质运转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表明,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和旗叶光合速率均随土壤水分减少而降低,但抗旱性强的旱地品种降低的幅度小,而抗旱性差的水浇地品种降低的幅度大;地上部营养器官贮藏性物质在开花后向籽粒的转移率随土壤水分减少而升高,对粒一的贡献越大,且旱地品种转移率比水浇地品种低。因此,认为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在水分充足条件下应以促进营养器官贮藏性物质向籽粒运转,提高物质生产的经济转化效率为主;而在水分亏缺条件下就以防止器官的早  相似文献   
66.
为了给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氮钾肥施用量及其配比对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和钾及其互作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以施氮225 kg/hm2、K2O 150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随着氮和钾肥的增加出粉率和容重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在施K2O 0~150 kg/hm2范围内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多,到K2O 210kg/hm2的处理反而降低,而沉降值随着钾肥的增加而降低.氮钾配比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对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氮肥能提高小麦面团的弹性,钾肥则提高了面团的延伸性,氮钾配比极显著提高了拉伸面积.  相似文献   
67.
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有关淀粉合成酶的活性及其效应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38  
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 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的籽粒淀粉积累及淀粉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ADPG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与淀粉粒结合态淀粉合成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ADPG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与总淀粉和支链淀粉积累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淀粉粒结合态淀粉合成酶与直链淀粉积累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8.
不同土层土壤容重组合对花生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花生生长所需的适宜土壤紧实度,为花生高产耕作栽培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以高产花生品种青花7号为材料,采用柱栽试验,设置上层(0~20cm)土壤容重分别为1.2g/cm~3和1.3g/cm~3 2个水平,下层(21~40cm)土壤容重分别为1.3、1.4、1.5g/cm~3 3个水平,研究了不同土层土壤容重组合对花生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20cm土层土壤容重一致时,20~40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减小,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荚果产量降低;21~40cm土层土壤容重一致时,0~20cm土层土壤容重为1.3g/cm~3时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POD活性在花生生育中后期均高于土壤容重为1.2g/cm~3处理,MDA含量则低于土壤容重1.2g/cm~3处理。说明0~20cm土层土壤容重过低和20~40cm土层土壤容重过高均易引起花生早衰,降低荚果产量,适宜的的土壤容重组合可以延缓花生衰老,提高荚果产量。  相似文献   
69.
为明确花生根系生长是否存在冗余,探讨花生根系生长的适宜土壤深度,为花生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尼龙网袋限根栽培的方法,研究了土壤深度对花生根系生长及干物质积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根干质量和茎叶干质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并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差异越来越大。但当限根深度超过60 cm,再增加土壤深度后增加幅度变小。在生育前期各土壤深度之间根冠比差异不显著,在生育后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根冠比增大。荚果干质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大,到限根深度60 cm处理时荚果干质量最大,之后再增加土壤深度荚果干质量反而降低。说明土壤深度过浅限制了花生根系、地上部和荚果生长,产量降低;土壤深度过深导致生长冗余,产量反而降低;适宜的土壤深度能够保持合理的根系大小,协调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促进荚果生长,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70.
为探讨花生高产高效的适宜追肥量。在大田条件下,以青花7号为材料,研究了花针期膜下滴灌追肥量对花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追肥水平下花生叶片叶绿素SPAD值、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均显著高于不追肥处理,在各期均表现为随着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于T4达到最大值,但T4与T2、T3差异不显著。生物产量随着追肥量的增加呈现而显著增大。荚果产量、单株结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和出仁率均表现为随着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显著增加,于T2达到最大值,之后再随着追肥量增加反而呈下降趋势。说明追施氮硼钙肥能够显著提高花生叶片光合特性,但追肥量过大,叶片光合特性较高,地上部生长过于茂盛,反而影响花生荚果形成和生长,产量下降。适宜的追施量为公顷施纯氮60 kg/hm2、硼砂15 kg/hm2、氧化钙45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