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19篇
农学   62篇
基础科学   30篇
  53篇
综合类   179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62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21.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玉米配方施肥,通过耕地地力调查,依据耕地地力评价标准,将青冈县耕地划分成4个等级.同时按其评价等级、≥10℃活动积温和玉米产量,并结合"3414"试验基础数据,将青冈县耕地划分成高产田施肥区、较高产田施肥区、中产田施肥区和低产田施肥区4个施肥区域,进而做出与其相对应的适合玉米种植的推荐施肥量,即高...  相似文献   
422.
对引进的100份胡麻种质资源的主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的结果表明,P.I.250093、10483/46、10461/46、Ⅱ-29-16 PI342989、HIVERDEYOOGOSOL.、LIN0541LAESTA NZ等6份材料的亚麻酸含量均≥55.00%,以M.2890.PI289148舍油率最高,达43.90%,...  相似文献   
423.
盐分处理对滨梅根际微域营养元素质量分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X-射线电子探针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盐处理对滨梅(Prunus maritima)根际和根内营养元素相对质量分数及其分布的影响,揭示根-土界面微域养分的吸收、累积与亏缺状况,为植物耐盐机理和盐土改良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根际0~100μm范围内,9g/L处理的Na、Mg、Ca、Zn均呈明显亏缺状况,K、Cl亏缺不明显,而Fe则出现明显累积。随NaCl处理质量浓度的增加,Na、Mg吸收量增多,而Cl、Ca、Fe则呈先升后降趋势,表明一定质量浓度盐分下滨梅吸收Cl、Ca等元素较多,植物长势较好,但质量浓度过高则吸收Na、Mg较多,不仅影响细胞的扩张性能,而且造成生理缺水,引起植物伤害。因此,Na、Mg吸收累积可能是引起植物盐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24.
油用亚麻杂交种产量及性状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亚麻温敏型雄性不育系1S为母本,12个来源不同的亚麻品种为父本组配了12个杂交组合,对其F1代产量及其性状的杂种优势、性状相关性和亲子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亚麻杂交种产量的超标优势变幅为-0.76%~21.48%,平均超标优势为7.50%.单株产量具有较强的超标优势、超亲优势和超中优势,有效分茎数和每果粒数具有较强的超中优势,其它各性状的超标优势不显著.有效分茎数、有效分枝数和单株果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F1代产量性状受亲本影响较大.有效分茎数、有效分枝数和单株果数是影响产量性状的主要因子,是亚麻单株产量杂种优势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25.
通过对以温敏亚麻雄性不育系1S为母本配制的6个杂交组合F1、F2代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F1、F2代在株高和工艺长度上的平均优势均表现为负向超父本优势,而各产量性状上的平均优势均表现出很强的正向超父本优势;但与F1代相比,F2代平均优势明显下降.产量性状构成因素平均优势大小顺序为:单株产量>单株果数>千粒重>每果粒数.不同组合间F1、F2代杂种优势表现差异较大,其中1S×黑亚15号组合产量性状的超父本优势最强,F1、F2代均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426.
基于分层非监督分类的油菜面积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油菜生产表现为破碎化种植的特点,常规地面调查方法费时费力代表性差,遥感方法逐渐成为了油菜面积监测的理想途径。目视解译、监督分类等遥感分类方法人机交互量大,受监测者主观影响较大。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一种基于先分层后进行非监督分类的油菜监测新方法,利用从江县2013 年的GF影像对该方法进行了应用和精度评价,本次应用中使用了等距分层和自然分层两种分层方法。结果表明:相较直接非监督分类结果,先分层后非监督分类方法显著提高了总体精度。基于等距分层和自然分层方法总体精度从79.16%提升到了84.44%和85.17%。直接非监督分类中精度仅为72.97%的用户精度在等距分层和自然分层处理后,精度分别提升为81.05%和86.12%,大大降低了直接非监督分类中非油菜区被错判为油菜的现象。等距分层和自然分层方法的总体精度分别为84.44%和85.17%,Kappa 系数分别为0.69 和0.70。精度上两种分层方法间无显著的差异,自然分层方法的用户精度、制图精度和总体精度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文中提出的新方法具有人工干预少,精度高的特点,在基于大批量影像的面积监测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27.
GF-1卫星多时相组合近红外数据水稻识别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红外波段水稻识别能力的问题,选择银川市所属的5个县区为研究区域,采用2016年5月18日、6月16日、7月30日、9月13日4个时相GF-1/WFV影像的近红外波段(0.76~2.526μm)数据,基于决策树分类方法,获取了4个单时相、3个多时相条件下的水稻识别结果,并与全波段数据分类结果进行了比较。单时相5、6、7和9月份近红外波段水稻识别精度分别为83.63%、57.40%、75.82%和62.61%,除5月份精度高于全波段5.75个百分点外,其他时相都低于全波段识别精度,6月份相差最高为30.23个百分点。多时相5/6、5/7、5/6/7/9月份组合,近红外水稻识别精度分别为83.76%、93.93%和94.03%,分别比全波段低5.47,高8.58和0.73个百分点。结果表明,水稻生长早期的5月份、中期的7月份,近红外波段可以作为单时相遥感识别数据源,包括生长早期和中期2个时相在内的多时相近红外波段组合都可以作为遥感识别的数据源,研究结果可以作为GF-1数据水稻遥感识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428.
室内恒温条件下稻田土壤中菌渣的分解过程及CO2释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渣是栽培食用菌后的下脚料,可作为有机肥再利用。本文通过实验室条件下培养不同比例的菌渣和稻田土壤混合物[不施用菌渣(TS),土壤与菌渣质量比为10∶1(SM1)、5∶1(SM2)和2∶1(SM3),全部菌渣(TM)],研究不同处理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探讨菌渣在稻田土壤中的分解过程,并分析CO_2释放特征,为菌渣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时间,添加不同比例菌渣处理有机碳和氮含量均比TS处理高,其中TM处理的有机碳和全氮分别比TS处理提高了10.7倍和11.0倍。有机碳、氮含量的提高量主要依赖于菌渣的添加量。总体来说,各处理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由于碳氮的分解,有机碳、氮均有下降趋势;在35 d后TM处理有机碳氮下降较快。添加菌渣越多,有机碳残留率也越大。在培养63 d后,菌渣有机碳(YC)和氮(YN)的分解残留率与菌渣添加量(X)的关系式分别为:YC=71.26X-0.607 5,r2=1.000 0**和YN=74.039X-0.413 3,r2=0.999 9**。各处理土壤CO_2释放速率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然后趋于稳定趋势。菌渣用量越高,CO_2释放速率越高,各处理在不同培养时间CO_2释放速率均表现为TMSM3SM2SM1TS。在第7 d时各处理CO_2释放速率最高,在第14 d时渐渐处于平稳下降状态,培养35 d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强度很小,大部分有机碳被固定在土壤中,其中TM处理有机碳矿化强度最小。总之,还田菌渣越多,土壤中被固定的碳越多。  相似文献   
429.
为了明确芍药根茎形成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和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趋势,以芍药实生苗为试验材料,观测根茎初始形成和膨大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并对其内源激素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根茎的形成和发育可划分为4个时期,分别为营养生长期(Ⅰ)、根茎转换期(Ⅱ)、膨大期(Ⅲ)、膨大后期(Ⅳ)。根茎形成发育前期差异激素较多,其中,根茎转换期(Ⅱ)ABA和GA3含量急剧升高,达到峰值,分别为94.96、541.53 ng/g,随后显著下降,表明二者共同调节了根茎的初始形成。生长素类和细胞分裂素类在根茎转换期(Ⅱ)和膨大期(Ⅲ)表达量较高,对根茎的发育和膨大起主导作用。葡萄糖和果糖等还原糖含量在根茎转换期(Ⅱ)显著下降后保持在较低水平,蔗糖和淀粉含量则随根茎的形成和发育呈逐渐上升趋势,是根茎储存和积累的主要碳水化合物。  相似文献   
430.
<正>虎为猫科动物(panthera tigris linne),仅产于亚州.我国主要有东北虎和华南虎.东北虎又称为西伯利亚虎、乌苏里虎、满洲虎,产于我国吉林、黑龙江.华南虎是我国特有亚种.国际上又称为中国虎或厦门虎.目前,虎肉中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的含量,国内外尚无报道、本文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如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