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林业   5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1.
植物水淹胁迫形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此文对在淹水条件下植物的形态学响应方面进行综述,以便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地区选育耐淹植物提供参考。淹水胁迫引起弱光环境,使气体扩散受限,叶绿素降解,光合速率下降。为了适应水淹环境,植物形态上产生通气组织、不定根和肥大的皮孔、茎干伸长、叶片减少等以维持氧气的扩散和高的吸收效率,维持高的能量贮备,以保障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进一步开展与植物形态相关基因研究,采用实验室植物的数据预测野外淹水条件下的植物抗涝性,森林淹水胁迫的定位观测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垂直绿化通过对空间的充分利用增加了绿化面积,对城市生态恢复与环境美化意义深远。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不同方位的垂直绿化所处微环境存在一定差异,其生理生态特性也会随之发生响应。以鹅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室外不同方位(建筑墙面朝向)的生长、光合和荧光生理、叶片养分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现,北向鹅掌藤的比叶重较低,其净光合速率(10.52μmol/m~2·s)、气孔导度(0.22 mol/m~2·s)、蒸腾速率(4.31 mmol/m~2·s)、非光化学淬灭(0.72)最高;南向鹅掌藤的叶绿素SPAD值(59.33)、叶绿素荧光指标值、比叶重(140.16 g/m~2)及镁含量(3.86 g/kg)和硫含量(4.98 g/kg)含量较高,但氮含量(16.57 g/kg)、磷含量(0.95 g/kg)、钙含量(15.15 g/kg)含量较低,净光合速率相对适中;西向鹅掌藤受到气孔限制影响,其净光合速率(6.08μmol/m~2·s)最低。结果表明在垂直绿化中鹅掌藤最适宜生长在北向的墙面上,南向次之,西向较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佛山市西岸林场6种桉树样地为研究对象,在2种套种模式(Ⅰ:5种山茶科树种,Ⅱ:5种山茶科树种和2种落叶阔叶树种)下对比3种桉树郁闭度(0%,15%,30%)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土壤多功能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套种模式Ⅱ下,0%郁闭度样地0~20 cm土层有机碳、碱解氮、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多功能性显著提高(P<0.05)。在两种模式下,0%郁闭度样地0~20 cm土层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均显著高于30%郁闭度样地(P<0.05),30%郁闭度样地0~20 cm土层有效磷、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0%和15%郁闭度样地(P<0.05)。套种模式与郁闭度处理对土壤物理性质基本无显著影响。土壤多功能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且在套种模式Ⅱ下,0%郁闭度样地土壤多功能性最高(1.17)。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均与土壤多功能性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显示,有机碳、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和有效磷是样地土壤酶活性的主导因子。因此,适宜的套种模式和桉树郁闭度有利于土壤表层土壤养分的积累、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多功能性的提升,山茶科树...  相似文献   
14.
垂直绿化集建筑、植物、材料为一体,是调节城市微气候环境和缓解热岛效应的重要途径。文中通过分析垂直绿化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研究文献,探究垂直绿化对微气候环境的4个影响机制,分析垂直绿化对周围微气候环境中温度、湿度、风速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指出垂直绿化对城市微气候的调节作用受垂直绿化的类型、植物特性、生长基质和气候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垂直绿化未来研究前景和重点方向,以期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绿地的水平空间越来越稀缺,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压力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渐影响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而垂直绿化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绿地形式,对改善居民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文中从城市空气质量、热舒适性、噪音以及城市居民情绪4个方面综述垂直绿化对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阐述垂直绿化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潜力,分析植被特征、空间特性、结构特征和气象条件对垂直绿化健康效益的影响,建议加强各学科交叉融合、明确垂直绿化发挥健康效益的机制、建立更加细致的研究指标体系、增加对特定人群的研究,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