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8篇
  28篇
综合类   76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根据农业部制订的绿色食品生产对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农药使用准则、肥料使用准则等相关规定 ,结合苏香粳 1号优质稻生产 ,规定了苏南地区苏香粳 1号病虫草防治无公害技术的范围、定义、基本要求及栽培控制和药剂防治技术 ,为太湖地区水稻病虫草防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无害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2.
通过室内培养与田间养殖试验,研究了蚯蚓对不同投喂形态水葫芦消化能力的差异及其调控技术.结果表明:蚯蚓对匀浆态或腐烂状水葫芦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其消化水葫芦的速率及培养结束后蚯蚓重均大于切碎态及整株态水葫芦处理;添加鸡粪对水葫芦的促腐效果优于添加瑞莱特及FB试剂.化学促腐试剂以20%百草枯水剂处理效果较好,使用20%百草枯水剂(5%浓度)+鸡粪(20%重量占比)处理之后,水葫芦腐解速率是常规自然腐解速率的3.46倍;水葫芦与鸡粪混合饵料中,适合蚯蚓快速处理的水葫芦比例为78%.  相似文献   
103.
水生植物堆肥在太湖稻麦体系的适宜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太湖流域水体及集约化水产养殖产生大量水生植物残体,制作堆肥是主要的利用途径。本文基于稻麦稳产与土壤培肥下,研究了水生植物堆肥农田适宜施用量,促进环太湖地区水体中植物残体的高效利用。 【方法】 2012—2016年连续4年在环太湖地区布置田间定位试验。以目前稻麦生长季尿素氮的常规施用量270和225 kg/hm2为基础,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 (CK);施尿素氮 (U);施用水生植物堆肥,用量分别为尿素氮的1.0、1.5、2.0、2.5和3.0倍 (M1.0、M1.5、M2.0、M2.5和M3.0)。测定了稻麦产量、氮磷钾吸收量、土壤养分及pH变化。 【结果】 试验第1年,M1.0、M1.5处理水稻产量与常规尿素处理相当,M2.0、M2.5和M3.0水稻产量显著提高15.4%~28.6%。试验第2至第4年,堆肥各处理与尿素处理水稻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与水稻相比,水生植物堆肥施用量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试验第1年,小麦产量基本随着有机氮施用量升高呈增加趋势,各堆肥用量处理间差异显著;试验第2至第4年,M2.5和M3.0处理间小麦产量无显著差异,仍显著高于尿素处理。施用堆肥处理水稻、小麦植株吸氮量均低于常规尿素处理,但显著提高了磷、钾吸收量。连续8季施用有机肥后,与常规尿素处理相比,M2.0~M3.0处理土壤全氮显著提高了48.7%~89.9%,M1.5~M3.0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了42.1%~104.2%, M1.0~M3.0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了4.5~17.9倍,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了3.4~11.2倍。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常规尿素处理土壤pH下降,而有机肥施用处理土壤pH提高0.66~1.31个单位,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稻麦产量与土壤碳氮及钾含量显著正相关。 【结论】 水生植物制备有机肥,不仅是太湖流域水生植物废弃物的有效出路,合理施用水生植物堆肥还可以提高稻、麦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作物对磷钾的吸收,减缓土壤酸化程度,是太湖农作区经济和环境双赢的技术措施。综合考虑稻、麦产量与控制农田磷钾过量,水生植物堆肥施用量应控制在1.5倍于常规尿素氮的有机肥氮施用量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4.
移栽密度对双低油菜苏油4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移栽密度对苏油4号油菜籽产量及关键品质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在6万~18万株/hm2的移栽密度范围内,随密度的加大,产量以极显著的幂函数趋势增加,增产原因在于通过密植极显著提高了产量形成关键时期的角果皮面积指数;(2)群体总角果数是提高苏油4号产量的关键因子,但每角粒数则是限制其高产形成的主要因素,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较小;(3)不同移栽密度条件下苏油4号油菜籽硫苷、蛋白质和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芥酸的差异不显著,但含油率依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4)施纯氮262.5 kg/hm2条件下,苏油4号籽粒产量超4000 kg/hm2的适宜密度为18万株/hm2左右,适宜角果皮面积指数为4.9。  相似文献   
105.
长期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区土壤有机碳组分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的影响,依托10a田间定位试验,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CK),设置稻秸秆不还田+麦秸秆全量还田(W)、稻秸秆全量还田+麦秸秆不还田(R)、稻麦秸秆均半量还田(HRW)、稻麦秸秆均全量还田(ARW)4个秸秆还田处理,分析5种...  相似文献   
106.
麦/玉米—稻对土壤生产力和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种植方式连续3年的定位试验表明:(1)麦/玉米—稻显著提高了土壤生产力,生物产量比麦—稻、油—稻增加2891%、4334%,总粗蛋白质产量比麦—稻、油—稻增加5850%、5569%;(2)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效孔隙总量,减缓土壤粘闭现象的进一步发生;(3)对土壤速效磷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但土壤速效钾含量急剧减少;(4)麦/玉米—稻土壤有机质、全氮变化趋势不甚明显,玉米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07.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典型稻麦轮作区作物产量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为探讨长期施肥条件下作物持续稳产和高产的途径,利用始于1980年的江苏太湖典型稻麦轮作区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分析水稻和小麦不同年份产量数据和土壤养分数据,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作物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作物产量波动和土壤养分变化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处理试验小区水稻和小麦的平均产量均呈锯齿状波动,受气候和其他因素影响不同年份间的产量变动差异较大。数十年期间,各施肥处理包括对照的水稻和小麦产量均有增长趋势,水稻增产趋势较小麦明显,小麦产量年际间的波动较大。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和秸秆还田较单施化肥或有机肥有更明显的增产效果。水稻产量的稳定性高于小麦,各处理水稻产量的变异系数(CV)较小麦低,而稳定性系数(SYI)较高。其中MPK(有机肥+化肥磷钾)处理的产量稳定性最高,而MNPK(有机肥+化肥氮磷钾)的稳定性最低。施化肥尤其是氮肥可能是造成产量稳定性降低的一个因素。氮肥是增产的主要因素,也可能是引起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的因素。水稻和小麦产量与土壤氮素之间的相关性较显著、相比旱季,在稻季条件下,水稻产量稳定性更高,且增产趋势更明显,说明稻田土壤生态系统可能稳定性较高,并且随着耕作年限的延长其稳定性有提高趋势。  相似文献   
108.
有机肥基肥基础上一次性追肥对稻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香粳2号"为材料,在15 kg/667 m2纯氮施肥水平下,以50%N采用有机肥基施、50%作追肥在6个不同叶龄余数下分别施入的运筹方式,研究不同时期追施N对中晚粳稻米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倒3叶追N时产量最高,倒2、4叶次之,而整精米率以倒4叶施N为最高,垩白率以倒2、3叶处理最低,RVA特征谱以倒1、2叶追肥处理最优。为实现该品种稻米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有机肥基施基础上一次性追肥,应选择在叶龄余数为2~3叶时施用。  相似文献   
109.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明确在稻麦轮作条件下,肥料管理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特征和方式。【方法】在水稻收获后,对长期不同肥料处理小区,具体包括不施肥(CK),仅施氮肥(N),施氮钾肥(NK),施磷钾肥(PK),施氮磷肥(NP)和均衡施肥(NPK),进行杂草群落调查。分析杂草密度、多样性指数Shannon-H’,均匀度指数Pielou-EJ和丰富度指数Margalef-DMG,并进行主成分和回归分析。【结果】杂草总密度的排列次序为NP>CK>N>NK>NPK,稻槎菜,牛繁缕,菵草和大巢菜是主要农田杂草。氮磷养分亏缺提高了杂草多样性,Shannon-H’指数排序为CK>NK>PK>N>NP>NPK。主成分1、2的特征值分别为0.498和0.235,稻槎菜,野老鹳草,异型莎草和菵草与主成分1夹角较小,能更多地解释主成分1。对提取的主成分1、2值与土壤有效态氮磷钾回归分析,其中有效氮、磷与主成分1值回归决定系数分别为0.85、0.86(P<0.05),主成分2值与土壤养分因子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太湖地区稻麦轮作条件下,土壤养分的盈亏决定了田面杂草密度和优势种群,氮磷亏缺导致杂草群落多样性高于氮磷钾均衡施肥,且土壤氮含量对杂草群落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10.
2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表明,长期不施肥处理和化肥PK配施处理土壤表层N呈下降趋势,而施入化肥N处理(包括化肥N、化肥NP配施、化肥NK配施、化肥NPK配施处理)N增加较缓慢,有机与无机肥结合处理土壤表层N增加迅速。以长期不施肥为对照,长期有机肥 NPK处理水稻增产最多,达35.94%。随着N肥的逐年施入,土壤表层全N含量与产量间由显著正相关关系变为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